关于颅内动脉瘤防治的科普小知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15
/ 1

关于颅内动脉瘤防治的科普小知识

王均

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     四川宜宾    644000

随着当前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定期体检成为了很多人的选择,这对了解身体状况,预防疾病有着积极的作用。在体检中,有些患者被告知颅内出现了动脉瘤,这令患者非常的陌生和恐慌,颅内动脉瘤到底是什么,它是怎么引起的,会有哪些症状,又应该如何治疗呢?以下将为大家简单科普以下颅内动脉瘤。

颅内动脉瘤是什么?

很多人看颅内动脉瘤中有一个瘤字,便认为这是头部动脉出现了肿瘤,其实并非如此,颅内动脉瘤不是我们日常所说的肿瘤,并非癌变产生的,而是颅内的动脉血管壁出现了隆起,形成了一个肿块物,这个肿块是由外膜以及中膜构成的薄壁,其状态非常像气球,因为其形态和肿瘤较为相似,因此将其称作为瘤。也正如气球一般,如果瘤内充血量较大,无法有效地对瘤内血液进行排解,瘤壁所受压力就会突破临界,导致颅内出血。

颅内动脉瘤产生后会有哪些症状?

颅内动脉瘤产生后,最典型的症状就是人蛛网膜下腔会出现出血的现象,同时患者还会感觉到头部疼痛,产生恶心、呕吐等现象,更为严重的还会使患者出现抽搐和昏迷。由于颅内动脉瘤产生的位置不同,出血量以及出血的位置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每位患者的临床反应并不完全相同。如果患者蛛网膜下腔的出血量相对较少,患者感受到的头痛感也会相对较弱,但如果出血量比较大,那么患者的生命可能会受到威胁。颅内动脉瘤初次破裂就有高达20%的死亡率,通常不会有患者一生能够经历三次动脉瘤的破裂。

通常,半数左右的颅内动脉瘤患者在瘤破裂之前,都会出现可观察的先兆,这是由于动脉瘤破裂前,往往会出现少量的漏血现象。其次,在颅内动脉瘤患者的动眼神经可能会出现麻痹的现象,这是最明确的、最具有定位意义的动脉瘤破裂先兆。但是,绝大多数患者都是在颅内动脉瘤破裂之后,出现了蛛网膜下腔出血,才意识到颅内产生了动脉瘤,因此,在颅内蛛网膜患者当中,最常见的症状就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哪些因素导致的颅内动脉瘤产生?

从现有的医学研究来看,引起颅内动脉瘤的原因尚不唯一明确,但可以确定,以下这些因素,和颅内动脉瘤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先天因素

这类患者颅内动脉瘤的形成是天生的,从解剖的视角来看,先天形成的患者颅内动脉管管壁的中层位置缺少弹力纤维,平滑肌不足,但是颅内动脉所承受的血液流量非常大,周围没有相应的结构为其提供支撑,因此在动脉曲折的位置,动脉壁受到的冲击压力较大,这个时候患者颅内就容易产生动脉瘤。

(二)血流冲击影响

如果患者的颅内动脉较为狭窄,加之血压较高,颅内动脉的弯折处血管壁就非常容易受到承受范围之外的冲击力,导致颅内动脉瘤的产生。

(三)动脉出现硬化。对于中老年人来说,动脉硬化是非常常见的一种病理性变化。当患者的动脉硬化时,血管壁的弹力纤维就难以发挥作用,出现断裂或者消失,这就会使得动脉营养血管闭塞,使得血管壁发生变性,血管所需要承受的血压就更大,从而导致颅内产生梭形动脉瘤。

(四)颅内感染

感染性的颅内动脉瘤发生的概率较小,发病率占全部动脉瘤的4%左右,相对较为罕见。身体内各部分感染都可能产生小型血栓,在血栓脱漏后随着血液进行流动,如果小血栓在动脉的分叉处停留,就可能导致感染性动脉瘤的发生。此外,颅内骨质感染、颅内肿瘤以及脑膜炎等等也会使得动脉血管壁受到侵蚀,进而引发颅内动脉瘤。这种动脉瘤的形状往往是不规则的。

(五)受到外伤

头部经受外伤可能也会导致颅内产生假性的动脉瘤,极少数情况下,也会导致真性动脉瘤的发生。

颅内动脉瘤应该怎样进行治疗?

当前主流的颅内动脉瘤治疗方式有两种,分别是介入血管治疗以及外科开颅手术治疗。和开颅手术相比,介入血管治疗的风险与造成的创伤都相对较小,治疗效果也非常显著,相信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神经介入器械会越来越先进,介入血管治疗终会取代开颅手术成为治疗颅内血管瘤最主流的方式。

(一)动脉瘤夹闭或者结扎。这种治疗方式主要是将动脉瘤的血管血液供应掐断,避免瘤处再次出现出血。这种手术能够让颅内供血继续保持通畅,让脑组织能够维持正常的血液运输。

(二)动脉瘤孤立术。这种手术能够将载瘤动脉的远端和近端同时封闭,以达到让瘤动脉孤立于血液循环外的目的。

(三)血管内介入治疗。对于难以进行开颅、开颅失败以及无法进行开颅手术的患者,可以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方式。血管介入治疗可以通过股动脉穿刺,将微导管放置于颅内动脉瘤位置,让动脉瘤的血流消失,避免动脉瘤再次充血,消除了动脉瘤再次破裂的风险。

颅内动脉瘤虽然可怕,但并不是不可避免的,对于动脉硬化、感染以及外伤导致的动脉瘤,都能够通过人为防控,避免动脉瘤的产生,因此大家应该做好日常防范,勤做体检,以保持身体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