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期中医康复治疗在脑梗死患者康复中的临床价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15
/ 2

分期中医康复治疗在脑梗死患者康复中的临床价值

王芳洁

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多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青海西宁 811601

【摘要】目的:在脑梗死患者康复中应用分期中医康复治疗,并分析其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204月-20224月,在我院治疗的86例脑梗死患者,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43例应用常规康复护理,观察组43例在此基础上,参考Brunnstrom分期理论,应用分期中医康复治疗。比较两组的康复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MBI指数FMA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结论:分期中医康复治疗可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值得推广。

关键词:脑梗死;分期;中医康复

脑梗死为临床上常见疾病,属于缺血性脑卒中,主要为缺血、缺氧导致局部脑组织血液循环障碍致病,其主要特征即神经功能缺损。近年来,随着老龄人口数量增加,脑梗死发病率也显著提升,据调查显示,我国脑卒中每年发病率增长速度约为8.7%,且仍在不断攀升[1]。在临床治疗方面,西医治疗主要以临床诊断分期为基准,即根据早期、急性期以及恢复期、后遗症期等不同阶段的病因、病机,采取恰当的治疗措施。但单用西医治疗无法取得理想的效果,因此中西医结合治疗更具优势,尤其是在康复阶段,可借助Brunnstrom分期理论,对其开展分期中医康复治疗,促进其神经功能、运动功能恢复。因此,本文将在脑梗死患者康复中应用分期中医康复治疗,并分析其临床价值,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4月-2022年4月,在我院治疗的86例脑梗死患者。所有患者病程均在2周~6个月,存在肢体偏瘫,生命体征平稳,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已排除合并严重疾病、发病前有其他运动功能障碍、神经及肌肉系统疾病、意识障碍等患者。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将其分为两组。观察组:43例,男24例,女19例;年龄38~72岁,平均(57.20±6.02)岁,平均14d~52d,平均(36.76±5.56)d。对照组:43例,男25例,女18例;年龄39~73岁,平均(58.28±6.71)岁,平均15d~54d,平均(36.80±5.09)d。

1.2方法

对照组应用常规康复护理,包括基础护理、健康教育、康复训练,每日1次,每周5次,共治疗4周。早期以良肢位摆放、被动锻炼为主,中后期以主动锻炼为主。同时给予患者个性化饮食指导、心理疏导,减轻其心理负担。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应用分期中医康复治疗,参考Brunnstrom分期理论,I期为弛缓性瘫痪,Ⅱ~Ⅳ期为痉挛性瘫痪,具体方法:(1)瘫痪期:给予中药穴位湿热敷,选取偏瘫侧曲池、尺泽、极泉、足三里、合谷等穴位,将药物制成药饼,敷在穴位上,覆盖湿热毛巾,温度约为38~42℃,每次20min。进行穴位按摩,沿三阴三阳经走行按摩,运用兴奋性按摩法,上肢穴位:曲池、外关、肩髃等;下肢穴位:承扶、委中、环跳等;头面部穴位:百会、头维、太阳等;同时对三阴、三阳穴进行推拿,每次30min。练习康复操,包括跷腿摆动、直腿抬高、健足敲膝等12套动作。(2)痉挛性瘫痪:进行穴位湿热敷,选择清冷渊、三阳络、天井、支沟、肩贞、外关等穴位,进行穴位湿热敷。进行穴位按摩,放松偏瘫痉挛侧,按摩肩关节周围、腰背部、上肢手三阳经、下肢三阳经穴位,采取揉、捏、点、滚、拿、掌等手法按摩,每次30min。练习康复操,包括对角击掌、耸肩运动、单腿半桥、抗阻伸肘等9套动作。

1.3评价标准

应用改良Bathel指数(MBI)、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FMA)评价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肢体运动功能。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使用SPSS22.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取()表示,应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MBI指数FMA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见表1。

表1 两组康复效果比较(n=43,分

组别

MBI指数

FMA评分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观察组

31.78±5.56

65.67±4.32

28.78±3.23

62.23±7.02

对照组

32.02±4.89

56.02±4.72

28.64±2.77

52.08±6.67

t

0.213

9.890

0.216

6.873

P

>0.05

<0.05

>0.05

<0.05

3.讨论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其存活率显著提高,但其偏瘫肢体的康复治疗仍是临床上面临的难题,而中医康复治疗可针对其病机,进行整体调节,辨证治疗,因此临床疗效更佳。根据Brunnstrom分期理论,偏瘫肢体功能恢复分为若干阶段,即肌张力减弱、反射减弱,直至肌张力升高,反射亢进。中医认为,脑梗死属于“中风病”范畴,早在《黄帝内经》即有记载,例如“薄厥”“偏风”,而《金 匮要略》中,首次将其以“中风病”命名,主要病机即肢体阴阳失衡,导致肢体弛缓或拘急,导致肢体不协调

[2]

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MBI指数FMA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也证实了分期中医康复治疗的康复效果更佳。首先,在偏瘫弛缓期,应以增强肌力为主,可刺激软瘫肌群收缩,同时配合阳经阴经经穴按摩、推拿、湿热敷,可达到平衡阴阳调整气血的目的,促进肌力恢复,改善肌张力[3]。而在偏瘫痉挛期,应以平衡阴阳、疏通经络为主,可缓解痉挛,改善拮抗肌群抑制主动肌,调节肌张力,纠正其异常运动模式。由于脑梗死后偏瘫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因此在康复治疗时也应针对患者不同阶段的特征,应用个体化方案。

综上所述,分期中医康复治疗可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葛芳,黄雯,王月英. 基于Brunnstrom分期理论的中医康复护理方案对脑卒中后偏瘫肢体功能及生存质量的影响[J]. 现代实用医学,2021,33(11):1518-1519.

[2] 朱穆朗玛,陈珂,钟兆怡,等. 中西医结合分期辨证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研究进展[J]. 西部中医药,2022,35(7):135-140.

[3] 吴大山,林守权,张顶慰. 醒脑通督针法结合Brunnstrom分期训练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J].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22,44(5):502-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