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的临床症状?

/ 1

2型糖尿病的临床症状?

袁小雷

南部县建兴镇中心卫生院 四川南部 637361

2型糖尿病已经成为现阶段人类健康威胁非常大的慢性疾病之一,年龄超过40岁者患病率更高,如果是年轻患者一般与肥胖、遗传等因素相关。患病后为了能及时发现、及时诊断和治疗,需要对临床症状有充分认识,下面就此疾病作相关介绍。

2型糖尿病的临床症状

1、频繁排尿

如果血糖水平超出肾糖阈,通过肾小球渗出的葡萄糖就无法彻底被肾小管吸收,从而出现渗透性利尿,所以血糖水平越高,排尿量会越多,每天排出量在5-10L。如果患者伴随肾脏疾病,或是老年患者,由于有着更高的肾糖阈,存在排泄尿糖障碍,所以轻度或中度血糖升高时,不会有明显的多尿症状。如果酮症酸中毒、胰岛素缺乏,难以重吸收钠钾离子,则会加重多尿症状。

2、经常口渴

由于血糖水平居高不下,会提高血浆渗透压,细胞容易脱水,进一步加重高血糖,由此形成恶性循环;加上患者排尿量增加,所以容易大量丢失水分,产生渴觉的中枢神经受到刺激,就会出现口渴症状。

3、体重降低

在正常进食、食欲良好的情况下,患者的体重也会快速降低,是因为胰岛素抵抗、胰岛素缺乏都会降低机体对葡萄糖的利用率,加快分解蛋白质、脂肪,过多消耗能量,就会负氮平衡,从而体重会下降,甚至快速降低5kg。如果已经在用药治疗,但还是明显消瘦或是持续体重下降,均说明可能伴随其他慢性消耗性疾病或是代谢控制效果不良。

4、经常饥饿

健康者在空腹状态下,葡萄糖在动静脉中的浓缩差很小,对摄食中枢产生刺激作用,从而出现饥饿感,进食后会提升血糖水平,从而增加动静脉中的浓度差,抑制摄食中枢,出现饱腹感,不再出现摄食需求。但是患有2型糖尿的人因为胰岛素不敏感或胰岛素缺乏,葡萄糖利用率降低,尽管血糖水平持续走高,但动静脉血中的浓度差小,摄食中枢受到刺激后就会让患者经常出现饥饿感,大量进食。此外,机体无法彻底利用葡萄糖,会从尿液中大量排出体外,让机体保持在“半饥饿状态”,患者会因为能量不足而出现食欲亢进症状。

5、虚弱、疲劳

患者因为代谢异常,会减少能量利用,呈氮负平衡,导致水电解质流失,加重酮症。所以患者经常会表现出虚弱无力、疲劳、疲乏感。

6、四肢麻木或疼痛

大部分患者都会有四肢麻木、疼痛等神经系统征象,如果是轻症只有暂时性的烧灼、麻木等不适感,可能在走路时会感觉踩在棉花上。但是严重的患者,可能会有四肢疼痛、肿胀等症状,这是高血糖已经严重损伤了周围神经所造成的,一定要立即治疗,降低糖尿病足的发生风险。

7、伤口愈合缓慢

因为患者血糖水平较高,所以会影响正常的血液流通,如果皮肤上出现伤口,会降低愈合速度。另外,病情还会对患者的免疫系统产生影响,降低免疫功能,从而伤口不易愈合。

8、皮肤瘙痒

机体处于高血糖状态,更适合真菌、病毒、细菌等微生物生存,所以更容易皮肤感染,从而引发瘙痒症状。部分女性患者,还会因为真菌感染引发阴道炎,出现外阴瘙痒、白带分泌物增多等症状。

9、视力下降

2型糖尿病患者随着病程进展,会损伤周围神经,从而出现视网膜病变、白内障等眼部疾病,进而让患者视力水平下降。

10、性功能下降

由于患者随着病情发展,会发生血管和神经病变,部分男性的性功能受到影响,出现阳痿等功能障碍;而女性患者也容易性欲低下。

11、其他症状

2型糖尿病患者除了会出现以上症状,还容易出现便秘、月经失调、腰痛等症状。部分患者会因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可能出现顽固性腹泻,非炎症所致,呈稀糊状,每天排便次数在3-6次。还有部分患者有严重的神经系统表现,比如:大小便失禁、大汗淋漓、体位性低血压等,也有部分症状是并发症所致。

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为了有效控制疾病,就要在出现上述症状时及时就医、及时确诊,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为:

1、糖耐量降低:空腹血糖低于7.8mmol/L,服用75g葡萄糖后2小时糖尿量试验,血糖水平为7.8-11.1mmol/L。

2、有糖尿病症状者:同时存在以下情况,①空腹血糖低于7.8mmol/L,服用75g葡萄糖后2小时血糖高于11.1mmol/L;②24小时中任何一个时间的血糖水平均超过11.1mmol/L;③空腹血糖超过7.8mmol/L。

3、无糖尿病症状者:同时存在以下情况,①首次服用75g葡萄糖耐量试验后,一小时和两小时血糖均高于11.1mmol/L,二次试验空腹血糖高于7.8mmol/L或服用后两小时血糖高于11.1mmol/L;②连续两次空腹血糖检测结果均超过7.8mmol/L。

由于很多患者早期阶段缺少典型症状,容易忽视疾病,或是确诊后未能积极控制血糖,都容易引发大血管和心血管疾病,提高脑梗死、心肌梗死发生率。因此,在发现有不适症状后要及时就医,在医生专业指导下,口服降糖药物或使用胰岛素进行治疗,治疗期间要规范用药,不能自行增减用药量或停药;还需要配合规律运动和饮食调节,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减轻心理负担,培养规律的作息、避免长时间熬夜。这样才能有效控制血糖,减轻病情,降低不良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