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TR结合固定正畸治疗牙周病伴前牙病理性移位的临床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15
/ 2

GTR结合固定正畸治疗牙周病伴前牙病理性移位的临床研究

卢欣 ,杜娟

河北张家口市口腔医院  河北张家口075000

【摘要】 目的 本文主要针对GTR结合固定正畸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展开调查,观察将其应用于牙周病伴前牙病理性移位患者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及价值。方法 取在2019年1月-2021年12月,筛选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牙周病伴前牙病理性移位患者60例,均分两组展开研究。将 GTR 术后 8—12 周接受固定正畸治疗的患者分组于研究组,将GTR 术后 12 周接受固定正畸治疗的患者分于参照组,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通过数据显示,两组患者术前术后本组对比牙周健康指数具有明显性差异(P<0.05),两组组间治疗前以及治疗后患者各项指数无显著差异性(P>0.05)。两组牙槽骨缺损深度( DB) 值组间对比未见明显性差异(P>0.05),各组术前数偶对比具有明显性差异(P<0.05)。结论 临床针对牙周病伴前牙病理性移位患者应用GTR结合固定正畸治疗的临床具有一定的有效性,对牙周炎起到积极控制的作用,有效防止牙槽骨的吸收,促进骨胶原及骨基质的合成。

【关键词】GTR结合固定正畸治疗;牙周病伴前牙病理性移位;临床疗效

在口腔疾病中牙周病非常多见,牙周病是指发生在牙周组织的疾病,是影响牙齿健康的重要病症。牙周病伴前牙病理性移位病症临床较多见,临床治疗较困难。牙周病也牙周病的早期发病时很难引起人们的重视,促使牙周组织长期慢性感染及炎症反复发作。本文主要针对GTR结合固定正畸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展开调查,观察将其应用于牙周病伴前牙病理性移位患者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及价值,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取在2019年1月-2021年12月,筛选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牙周病伴前牙病理性移位患者60例,均分两组展开研究。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对比,研究组患者年龄28-41岁,年龄均数(33.25±2.36),有18例男性和12例女性;参照组患者年龄27-42岁,年龄均数(31.21±2.28),有19例男性和1例女性,一般资料经检验无差异且具有均衡性(P>0.05),可进行对比分析。

1.2 方法

牙周治疗:首先对患者口腔进行全面检查,记录各项牙周指标,对其进行口腔卫生宣教。其二,在术前检查时排除手术禁忌症,将手术操作方法告知患者。其三,GTR 治疗时,唇部带牙(颊)舌(腭)侧线槽切口, 前牙区对龈乳头切口予以保留,全厚度皮瓣,露出牙槽骨2 ~ 3mm,剃除其龈菌斑和肉芽组织,根面光滑,盐水冲洗,将Bio - Oss®骨放置于骨缺损区,并放置可吸收生物膜。膜材料覆盖植骨区域,超出牙槽骨2- 3mm。龈瓣原位复位,水平或垂直采用4-0不可吸收缝线缝合。手术结束进行抗菌药物治疗后7-14天可拆线[1]

正畸治疗:首先进行常规CBCT检查,分析患者牙周状况。采用标准直丝弓固定技术对准牙齿,打开前牙,缓解咬合创伤。其次,根据牙周病患者的耐受力和牙槽骨缺损的深度,调整正畸强度,使病理性移位的患牙重新纳入牙弓,建立咬合平衡。治疗过程中观察牙齿松动程度,并根据CBCT检查结果观察牙周情况[2]。在正畸治疗过程中,要求患者保持口腔卫生并定期复查[3]

1.3判定标准

观察分组后患者术前术后牙周健康指数、牙槽骨缺损深度( DB) 值情况,并引用统计学将其数据分析对比,同时判定护理措施的有效性。

1.4 统计学方法

调研中所有数据资料均运用SPSS23.0系统实行专业分析,当中计数数据运用(x±s,%)代替,两组差别比照运用t、x2检测。若两组比照结果P<0.05,则说明实验价值显现。

2 结 果

表1 对比两组牙周健康指数(x±s)

研究组(n=30)

参照组(n=30)

PD( mm)

术前

5.42±1.21

5.36±1.33

术后 12周

2.97±0.60

2.94±0.68

术后 6 个月

3.19±0.63

3.20±0.59

CAL( mm)

术前

2.06±0.15

2.02±0.28

术后 12周

1.59±0.14

1.53±0.16

术后 6 个月

1.66±0.33

1.64±0.37

BI

术前

2.69±0.66

2.69±0.29

术后 12周

1.70±0.76

1.70±0.78

术后 6 个月

1.69±0.72

1.70±0.83

表2 对比两组患者牙槽骨缺损深度( DB) 值(x±s)

组别

例数

术前

术后 6 个月

P

研究组

30

3.69±0.90

1.99±0.52

<0.05

参照组

30

3.73±0.74

1.99±0.60

<0.05

P

>0.05

>0.05

3讨论

临床如果对牙周病伴前牙病理性移位进行常规治疗,患者牙周炎症无法得到有效的控制,同时牙周组织还会受到破坏,附着丧失减少。引导性组织再生术 ( GTR) 对牙齿周围受到影响的牙周支持组织起到恢复性作用, 促使咀嚼功能逐渐正常, 从而帮组患者的外貌、外观得到良好的改善[4]。本文研究结果显示,通过数据显示,两组患者术前术后本组对比牙周健康指数具有明显性差异(P<0.05),两组组间治疗前以及治疗后患者各项指数无显著差异性(P>0.05)。两组牙槽骨缺损深度( DB) 值组间对比未见明显性差异(P>0.05),各组术前数偶对比具有明显性差异(P<0.05)。

综上所述,临床针对牙周病伴前牙病理性移位患者应用GTR结合固定正畸治疗的临床具有一定的有效性,对牙周炎起到积极控制的作用,有效防止牙槽骨的吸收,促进骨胶原及骨基质的合成。

【参考文献】

[1]周慧子,笪海芹,韩爽,等. GTR结合固定正畸治疗牙周病伴前牙病理性移位的临床研究[J].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21,37(6):364-367.

[2]  王延伟. 固定正畸结合牙周组织再生术(GTR)治疗中重度牙周病伴错颌畸形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J]. 家有孕宝,2021,3(4):206.

[3] 姚 希,王 涛,黄 轶,等. 探讨正畸力作用下牙周炎大鼠垂直吸收牙槽骨改建的影响[ J] . 临床口 腔医学杂志,2020, 36( 8) : 455-459.

[4]潘涛华. 牙周与正畸联合治疗侵袭性牙周炎患者的疗效及对牙周功能的影响研究[ J] . 临床研究,2020,28( 9) :104-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