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挥发油经皮给药的研究进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15
/ 3

中药挥发油经皮给药的研究进展

刘云宽1,林柳任2,肖峰1,张文俊1,张伟1[*]

(1.云南龙津康佑生物医药有限公司,云南省昆明市  650503;2.曲靖市第二人民医院,云南省曲靖市  655000)

摘要:中药挥发油因其较好的经皮透过性,在各种经皮制剂中被广泛使用。透皮释药为经皮给药的基础,借助中药挥发油的透皮优势能提升药物在皮肤中的扩散。中药挥发油在透皮过程中,对皮肤相关细胞的免疫应答产生一定的调控作用,从而影响机体免疫能力。本综述,针对中药挥发油经皮应用进行探讨,旨在揭示其透皮扩散机制及对皮肤相关细胞的作用规律,为中药挥发油经皮应用调控皮肤免疫提供一定的理论与依据。

关键词:中药挥发油;经皮给药;皮肤免疫;皮肤细胞;综述

中药经皮给药治疗是中医内病外治的一个具体表现,是我国古代中医药治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原始人类社会中,动物出于本能会利用自然界的物质对某些病痛进行自发治疗,例如利用冰雪消肿止痛,利用树叶、草茎涂敷伤口以达到止血止痛的目的。这些原始外敷治病的方法既是医学的开端,也是外治的启发。近年来,中药经皮给药制剂赋予了新时代的研究意义,其地位日益重要。

与其它常规的给药途径相比,中药经皮给药具有以下优点:不经胃肠道吸收,不受胃肠道各种消化酶和酸碱度影响,且避免肝脏首过作用;毒副作用低;能维持持久而稳定的血药浓度,减少服用量,使用方便,可随时中断给药,减少有毒制剂或麻醉制剂的给药危险。随着药用高分子辅料的迅速发展,传统剂型逐渐演变成巴布剂、贴剂、微乳等现代经皮给药制剂[1]

1 中药挥发油在经皮给药中的应用

1.1 中药挥发油

挥发油是成分复杂的混合物,其大致可分为四大类化合物,即脂肪族化合物、芳香族化合物、含硫含氮类化合物以及萜类化合物[2]。传统老中医认为,祛寒温里、解暑祛秽、驱风除湿、活血化瘀、止咳平喘、发散解表、理气止痛、清热解毒等是中草药中挥发油的药理特性。而现代医学研究则表明其具有抗炎、抗过敏、抗微生物、抗氧化、抗病毒、抗突变及抗肿瘤、酶抑制及蛆虫、杀虫等多种生理活性;少数植物的挥发油有良好的中枢抑制作用,如镇静、抗惊厥、降压、解痉、利尿、强心等[3]

1.2 中药挥发油作促渗剂在经皮系统中的应用

中医外治经典著作《理瀹骈文》体现了中药外用制剂的组方特点,即重用“气味俱厚”的药味,并明确指出“生药、猛药、香药”可“率领群药,直达病所”,可见,中药外治处方中药物可作为一类辅料使用,体现了中药制剂“药辅合一”。表皮中的角质层是影响药物透皮吸收的主要因素,许多药物因透皮性差、透过率低而往往无法制成透皮制剂,中药挥发油作为一种简单、高效、安全的透皮辅料,既能发挥促透作用,又能作为处方中的一味药物使用。因此,中药挥发油逐渐作为透皮促渗剂中的较佳选择。

白一岑[4]发现石菖蒲挥发油、肉豆蔻挥发油、桔皮挥发油可以促进雪上一枝蒿甲素的经皮渗透;刘海乐[5]发现薄荷脑和樟脑更有利于复方苯海拉明乳膏发挥局部治疗作用。韩艳[6]发现香附挥发油对吡罗昔康具有良好的促渗透作用。高春华[7]报道肉桂挥发油、丁香油和高良姜油也均能促进阿魏酸的透皮吸收。闫治攀[8]发现吴茱萸挥发油对芍药苷的增渗倍数最大,芥子油次之。李娟[9]发现精油类促透剂的经皮促透效果均好于常用的化学促透剂氮酮(桉叶油>薄荷素油>松节油>氮酮>油酸)。

1.2 中药挥发油作为主药在经皮系统中的应用

在贴剂中的运用:汪洋[10]报道柴胡能降低贴剂及注射剂内由细菌引起的热效应,其副作用低,较安全,能作为一种临床制剂广泛使用。李孝栋[11]制得的鼻吸芳香贴剂,药物能通过鼻黏膜到达毛细血管,从而降低了药物的首过效应及胃肠道的分解,改善了心血管疾病和肺部疾病,便于使用的同时提高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使患者有更好的顺从性。

在包合物中的运用:杜正彩[12]对肉桂挥发油进行-环糊精包合提高桂栀助眠胶囊稳定性及药效。孔一鸣[13]将香薷挥发油制备成环糊精包合物,使液体药物固体化,并能提高挥发油的稳定性及溶解度,矫臭矫味的同时最大程度的保留了药物的有效成分,减轻挥发性。

在凝胶剂中的运用:高苑[14]将鱼腥草挥发油、尼古丁制成水凝胶膏剂以改善市场上用于戒烟的尼古丁制剂存在的问题,使其具有载药量大,透气性、贴敷性、刺激性小,可反复揭贴等优点。牛晓静[15]将疏风解表方中含挥发性药物的挥发油成分提出后以CMC-Na为凝胶基质制备凝胶,临床上作穴位按摩用于小儿风热感冒。

在微乳中的应用:李绍林[16]将石菖蒲挥发油制备成鼻喷微乳制剂,解决目前石菖蒲药物稳定性差、肠道毒副作用、难以透过血脑屏障进入大脑中枢神经系统发挥神经治疗作用等问题,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增强疗效。

2 中药挥发油在经皮给药透皮过程中对皮肤细胞的作用

2.1 皮肤免疫屏障

皮肤作为人体最大的免疫防御器官,与机体协同参与抗炎、免疫识别、细胞激活、免疫应答过程。皮肤真皮层中分布着多类免疫细胞,如多种树突状细胞、浆细胞、T细胞亚群、巨噬细胞、肥大细胞和纤维母细胞等,与表皮中的各类免疫系统一同发挥免疫作用。

2.2 中药挥发油对皮肤相关细胞的作用

朱学敏[17]以中药挥发油比较对布洛芬的透皮吸收促进效果和对人角质形成细胞HaCaT的细胞毒性,得到9种含氧单萜成分均能显著促进布洛芬的透皮吸收,且皮肤细胞毒性远低于经典的化学合成促渗剂氮酮。吕琳娜[18]指出姜黄挥发油能够显著抑制人皮肤鳞癌SCL-1细胞的体外增殖、迁移与侵袭能力,且诱导细胞凋亡,其可能的机制是通过调节凋亡相关蛋白survivin、caspase-3蛋白的表达。纪薇[19]发现艾叶挥发油可抑制肥大细胞增殖、趋化及脱颗粒情况是艾其抑制痤疮生成的机制之一。

展望

综上所述,挥发油作为经皮给药的新成员,相比普通促透剂,在辅助提高药物渗透率的同时还能发挥自身疗效。透皮过程中,结合现代皮肤理论,证实了中药挥发油能调节皮肤细胞因子的表达,从影响皮部免疫。随着皮肤免疫-机体免疫的协同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皮肤免疫与机体疾病之间的存在着紧密的联系,皮肤免疫细胞因子含量的变化对机体的免疫功能有重大的影响。张伟[20]建立的大鼠肺气虚模型,通过对鼻黏膜中P物质表达量的检测,证实了肺气虚证能影响鼻黏膜细胞组织结构,并且通过干扰P物质的分泌量引起相应的病理变化。这提示我们,“皮肤免疫-肺气虚”可作为一条潜在的研究通路去探索皮肤与机体免疫之间内在的联系。总之,研究中药挥发油对皮肤免疫功能的调节,能更加客观全面的认识和揭示中药挥发油透皮作用机理,为其更广泛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华晓东,任变文. 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J].现代药物与临床, 2009,24(05):282-285.

[2]陈晓蕾,袁劲松. 水蒸汽蒸馏法提取挥发油后新收油工艺的探讨[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 1999(03):13-14.

[3]刘因华. 中药挥发油的研究现状[J].现代中医药, 2009,29(01):68-70

[4]白一岑,李艳杰,马云淑. 石菖蒲等3种挥发油对雪上一枝蒿甲素经皮渗透的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 2008(05):513-516.

[5]刘海乐,周彦彬,孙银香,等. 薄荷脑和樟脑对复方苯海拉明乳膏透皮作用的影响[J].中南药学, 2011,9(02):97-101.

[6]韩艳,田亚珍,覃华,等. 香附挥发油对吡罗昔康体外促透皮作用研究[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14(05):34-36.

[7]高春华,郭伟英,张亚秋,等. 丁香油和高良姜油对阿魏酸透皮吸收的促进作用[J].中国新药杂志, 2009,18(09):844-846.

[8]闫治攀,李芸,魏舒畅,等. 吴茱萸挥发油、芥子油及大黄总蒽醌对芍药苷体外经皮渗透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14,21(01):79-82.

[9]李娟,樊荣,平其能. 精油类促进剂对非诺洛芬钙经皮渗透作用的研究[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1999(05):343-345.

[10]王洋,曾凡波,张丽敏,等. 柴胡挥发油透皮贴剂对家兔发热的解热作用研究[J].医药导报, 2008(07):789-790.

[11]李孝栋,张理平. 中药鼻吸芳香贴剂的应用前景[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 2007(04):30-31.

[12]杜正彩,齐彪,张明哲,等. 肉桂挥发油提取及β-环糊精包合工艺研究[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21(11):86-90.

[13]孔一鸣,闫惠捷,郭凤倩,等. 香薷-广藿香药对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与评价[J/OL].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1-8[2019-12-02].

[14]高苑,薛晶,刘芳,等. 鱼腥草挥发油-尼古丁水凝胶膏剂基质配方的优化[J].中成药, 2018,40(01):222-224.

[15]牛晓静,姚宝杰. 疏风解表凝胶的制备工艺[J].海峡药学, 2012,24(10):30-32.

[16]李绍林,段启,赵珍东,等. 石菖蒲挥发油微乳鼻喷剂的制备及其质量评价[J].中草药, 2019,50(08):1935-1941.

[17]朱学敏,蒋秋冬,任略,等. 挥发油含氧单萜成分的透皮吸收促进作用与皮肤细胞毒性比较研究[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34(04):395-399.

[18]吕琳娜,昝雪娟,荣冬芸,等. 姜黄挥发油对人皮肤鳞癌SCL-1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作用及其促凋亡机制研究[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18,30(03):379-384+361.

[19]纪薇,沈德凯,唐洁. 艾叶挥发油对兔耳痤疮模型的作用及其机制的实验研究[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2017,40(01):18-21+32.

[20] 张伟,赵润杨,林丽,等. 肺气虚大鼠鼻黏膜病理组织及P物质表达改变[J].中医药临床杂志, 2008(05):455-457.

作者简介:刘云宽1996.11-瑶族湖南永州

硕士研究方向:中药药剂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