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抑郁症伴睡眠障碍患者的脑电图特点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15
/ 2

分析抑郁症伴睡眠障碍患者的脑电图特点

周莉

长兴县人民医院   浙江省湖州市 313100

摘要:目的:分析抑郁症伴睡眠障碍患者的脑电图特点。方法:本文选择对本院2021年1月-2022年7月收治的90例抑郁症患者进行研究,研究抑郁症是否会对患者睡眠造成影响,其中五十个病例是有睡眠障碍的患者,四十个病例是无睡眠障碍的患者。为了保证统计结果的准确性还需选择一组较为健康的患者将其进行对比。三组均需采取脑电图检查,后对患者的SDS、PSQI、脑电图参数进行记录。结果:在结果中可以看出存在睡眠障碍的患者SDS和PSQI评分要明显高于无睡眠障碍和健康组的数据,而无睡眠障碍的患者在SDS、PSQI方面的评分要比健康组高,通过统计学比对,可以明确各个小组所得数据均符合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电图分析得出抑郁症伴睡眠障碍的患者,在睡眠时间方面整体时间均有所下降,并且睡眠潜伏期较长。

关键词:抑郁症伴睡眠障碍患者;脑电图;特点

引言:抑郁症是我国当前较为常见的一种精神障碍疾病,主要是心理、社会等多方面外界因素所引起的一种病情。在患者患有抑郁症后,心境方面会持续性低落,对待各种事物的兴趣也会降低,长期患有抑郁症还会出现幻觉或者轻生等现象。如果伴有睡眠障碍会使抑郁症患者出现睡眠质量问题,在记忆力方面也会受到一定影响,导致生活、工作质量均出现下降,最终造成植物神经的功能紊乱,严重者还会造成患者精神行为异常。因此不难看出睡眠障碍会导致患者出现神经失衡等问题,使细胞和组织长期处于疲劳状态。在临床工作中,抑郁症的治疗主要依靠心理治疗结合药物治疗对其进行干预。对于抑郁症患者而言,如果在患病期间伴有睡眠障碍,可能会出现焦虑症、强迫症等并发症,临床医学现今对此类并发症的研究较少[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患者选择过程中所有患者符合抑郁症伴睡眠障碍研究需求,并且在抑郁自评表中SDS的分数可以达到53分以上。选择患者时并未选择哺乳期女性,其中有睡眠障碍的患者需要对其进行多项检查,并且在检查后所得结果分数超过7分则可判断患者具有睡眠障碍问题。

对照组患者均为体检健康患者。在本次研究案例中,睡眠障碍患者一共有50例,无睡眠障碍的一共有40例。睡眠障碍中,男性有28例,女性有22例;无睡眠障碍组男性有23例,女性有17例;对照组(健康人群)男性有25例,女性有15例,一般资料均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在研究工作中,选择数字脑电图仪器为SOLAR2848B,前期准备工作需要对此类设备进行检查。研究准备阶段需要要求患者在检查前十二小时停止使用催眠或者兴奋中枢神经的药物,同时还需检查患者是否保持安静。患者保持安静后,按照检查要求,将设备各项参数进行调整,调整标准参数如下:按照10-20系统放置电极,低频率波0.3Hz,高频率波70Hz,时间常数0.3s,走纸速度30mm/s,检查时间24h。在一定时间范围内需要详细记录被测试人员的脑电图参数,其中包括的信息较多,均需记录在表格中。睡眠效率的计算方式如下:

睡眠效率=睡眠时间/躺床上的时间

1.3观察指标

观察工作需要使用SDS评估,以此对患者抑郁情绪等二十项内容进行分析,每项分数为4分。

评估分数<53分处于正常比值状态下,评估分数≥53分存在抑郁问题。

其次对PSQI进行评分,评分标准一共包括七个维度,每个维度的评分在0-3分。如果总分小于7分则可判断睡眠无任何问题,大于7分或者等于7分则可判断患者具有睡眠障碍,所以分数越高睡眠质量越差。

1.4统计学分析

本文在研究工作中软件选择使用EpiData3.1,此类软件可以自动校正数据,并且后期结合SPSS22.0统计学对数据进行处理,其中组间比较选择使用重复方差的方式进行分析,P<0.05为差异时统计学具有意义。

2结果

2.1三组SDS评分和PSQI评分比较

有睡眠障碍的患者与无睡眠障碍的患者相比较,SDS与PSQI得分均呈现较高的状态,并且高于对照组。其中所形成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表1三组SDS评分和PSQI评分比较

项目

睡眠障碍组

无睡眠障碍组

对照组

F

P

SDS

65.91±7.20

65.22±6.10

30.35±3.23

510.12

<0.001

PSQI

12.53±2.14

4.99±0.72

4.01±0.67

462.10

<0.001

2.2三组脑电图参数比较

睡眠障碍组在睡眠效率方面与对照组相比较,可以看出睡眠障碍组中很多方面的参数均高于无障碍组和对照组。对于未发生睡眠障碍的患者而言,各项参与对照组相比较均低于对照组。本次研究工作得出的结果和各项数据参数符合统计学意义(P<0.05)。无睡眠障碍组和对照组的睡眠总时间和潜伏期等相关参数均不具备统计学意义。具体内容如表2所示。

表2三组脑电图参数比较

项目

睡眠障碍组

无睡眠障碍组

对照组

F

P

睡眠总时间(min)

292.20±47.48

413.80±63.25

412.30±61.40

62.82

<0.001

睡眠潜伏期(min)

34.21±6.70

12.36±2.43

11.55±2.15

265.09

<0.001

觉醒时间(min)

48.34±6.10

20.47±4.12

18.90±3.53

421.54

<0.001

觉醒次数(次)

7.33±1.23

4.01±0.81

3.64±0.72

200.07

<0.001

S1期(min)

52.21±6.15

64.65±7.18

64.24±7.30

14.04

<0.001

S2期(min)

122.32±14.72

152.26±17.55

152.21±19.00

35.48

<0.001

S3期(min)

23.60±4.35

60.33±7.01

62.17±7.30

511.74

<0.001

S4期(min)

7.21±1.25

33.25±5.13

32.95±4.80

695.95

<0.001

REM(min)

73.74±20.61

94.23±21.48

97.70±22.90

15.42

<0.001

睡眠效率(%)

71.32±6.25

84.64±7.50

89.52±8.41

60.87

<0.001

3讨论

睡眠障碍是抑郁症常见的一种并发症,一般会出现睡眠失调或者异态睡眠等相关表现,并且此类问题还会直接影响生理和心理等各方面的功能,因此与抑郁症可以达成相互作用,最终严重影响患者的神经系统,导致发生病变,降低患者活力。结合上文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无睡眠障碍的患者在PSQI评分方面比值处于正常状态下,但是与对照组相比较整体比值仍然处于较高的状态,所以不难看出需要及时对其进行控制,规避抑郁症的发展,才可帮助患者保持良好的睡眠,并且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2]

在脑电图方面也发生了不同的变化,针对上述研究结果可以看出睡眠障碍组的总睡眠周期时间低于无睡眠障碍组,并且在觉醒时间和觉醒次数方面均比另两个组高出一定比值。

患者如果在抑郁症期间发生了睡眠障碍等问题,自身会释放出各种问题,导致神经递质紊乱,因此也就造成了后期患者长期出现失眠的症状。除此之外,在睡眠周期方面,睡眠周期时间不断下降,会导致睡眠潜伏期和睡眠深度发生变化,促使患者产生睡眠困难等相关问题。

在研究中,可以看出睡眠障碍组患者深睡期明显减少,同时与无睡眠障碍和对照组相比较,抑郁症伴睡眠障碍患者肌肉和神经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下,更容易出现神经元功能问题,所以在正常睡眠周期中,大脑蛋白组织也在不断减少。全身休息重要阶段时人体的肌肉组织会呈现出完全瘫痪的状态,此时患者自身无论是呼吸还是心跳都会呈现出不规则的变化,所以很难第一时间被唤醒。在研究结果中也可以看出睡眠障碍组的REM比值与无睡眠障碍组和对照组相比较整体比值较低,因此睡眠意识水平逐渐下降,甚至还会直接消失。因此REM是睡眠的最后一个阶段,需要睡眠周期的更替,才可增加睡眠的时间,并且也直接决定了睡眠质量。

综上所述,抑郁症伴睡眠障碍患者的睡眠效率有下降趋势,并且脑电图的变化提示睡眠时间变短,睡眠潜伏期和觉醒时间有所延长。对于抑郁症患者而言,睡眠问题有一定复杂机制,需要采取针对性的处理方式,才可对其进行干预,最终解决此类问题[3]。抑郁症会对人们日常生活造成影响,如果在抑郁症并发后出现了睡眠障碍,会让患者精神状态更加恶化,因此一旦发生此类问题,需要对其进行有效研究,为患者提供更为良好的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黄高雅.抑郁症伴睡眠障碍患者的脑电图特点分析[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21,48(05):825-828.

[2]韩莉,马彩娥,刘文娟.褪黑素对抑郁症睡眠障碍模型大鼠行为的影响及机制的研究[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22,38(14):1673-1677.

[3]陈旻彦,朱艳桥,麦思资.奥氮平联合度洛西汀治疗抑郁症并发睡眠障碍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22,15(20):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