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14
/ 2

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探讨

蔡宝雄

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水文局 511458

    【摘要】为解决地下水环境监测工作中存在的系统配置落后、监测技术应用不合理等各类问题,本文首先对地下水环境监测现状做出分析,并对具体的监测方法与技术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监测工作优化策略与要点,进而提升监测工作质量与效果,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优化策略

1引言

相比于其他国家而言,我国水资源的人均占有量较低。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周围环境或多或少出现了污染问题,并导致地下水环境持续恶化,使得可利用的水资源越来越少。为提高地下水环境的保护效果,当前应加强对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同时,还要提升监测人员的综合素养,及时更新监测设备与技术,提高监测工作的质量与效率。

2地下水环境监测现状分析

2.1法律法规有待完善

在开展相关监测活动期间,法律法规不完善是困扰监测工作正常开展的一项重要原因。首先,从国家层面上来看,缺少规范化、标准化的监测法规与约束[1]。很多地区对于地下水环境的监测,往往存在可信度不高、结果误差较大的问题。究其原因,还是由于法律法规缺乏完善性,监测期间往往凭借着相关人员的经验,因而导致了监测结果的可信度不高。其次,目前对地下水环境的监测缺乏有效的监督,使得监测环节的质量得不到保障,这也阻碍了监测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2.2监测系统与设备配置较为落后

随着国内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再加之工业制造领域的快速发展,地下水环境相关的监测系统与设备得到了快速的更新。同时,由于人们环保意识的普遍提升,越来越多的人更加关注地下水环境监测水平。因此,近几年来我国的监测水平得到了整体的提升。但是,在相关监测系统与设备的配置方面,仍存在着落后的问题。尤其在一些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这一问题尤为突出。此外,由于设备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使得监测工作无法满足精度等方面的要求。同时,很多从业人员对于监测活动的重要性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具体监测期间存在着随意性操作的问题,这也导致监测结果无法满足精度要求。

2.3监测人员综合素养有待提高

一方面,对于地下水环境监测而言,承担该项任务的一些县(市)级监测中心,不具有相应的能力与资质。另一方面,部分技术人员没有进行过专业、系统的培训,并且没有积攒相关的工作经验,因而在开展监测活动时导致相关流程无法有序开展。除此之外,由于对监测人员缺乏有效的管理,且没有建立起完善的考核机制,导致监测工作缺乏连续性、准确性与稳定性,这些问题应当引起监测部门的关注。

2.4监测信息发布存在滞后性

通过开展合理有效的地下水环境监测,可以及时了解到地下水环境的实际情况,进而判断出是否存在污染问题。在此基础上,结合发现的问题采取针对性措施予以治理,进而缓解或者是消除污染问题。由此可以看出,污染问题解决的越及时,那么地下水环境质量将得到及时的提升,并且可以有效避免二次污染等相关问题的发生。因此,及时、准确的进行监测信息的发布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但是,实际监测工作中,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一些地区信息发布的速度存在着严重的滞后性,这对于地下水环境的后续保护工作极为不利。此外,很多地区不具有完善的信息发布与信息共享平台,这也对信息发布速度产生了不利影响。

3常见地下水环境监测方法与技术研究

3.1物理法

就物理处理方法而言,主要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其一,屏蔽法。该方法应用期间,需要在地下建造科学的物理屏障,进而可以把被污染的水体截留,避免污染物发生扩散问题[2]。其中,砂浆帷幕法是常见的一种处理方法。具体来说,需要在压力状态下把预制好的砂浆倒入基底中。之后,可以在被污染的水体四周产生一道帷幕结构,实现对污染水体的捕捉。除此之外,还有用到泥浆阻水墙、砌块置换等方式。需要注意的是,该方法通常作为水污染初始阶段的基本控制方式,并且具有临时性特点。其二,被动收集法。该方法应用过程中,需要在地下水下游位置进行沟渠的开挖,同时沟渠的深度较大。之后,需要在沟渠内部设置相应的收集系统,实现对水面污染物的有效收集。比如,该方法可以进行石油污染物的收集。

3.2水动力控制法

通过利用井群系统,向含水层中进行注水或者是抽水,采用人工方法实现对地下水梯度的改善,使得被污染的水体与清洁的水体有效的分离,之后在开展地下水环境的监测,这就是水动力控制法的基本思路。按照井群系统分布特征的不同,又可以将水动力控制法细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其一,上游引水法;其二,下游引水法。该方法在水环境监测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监测工作中一项极为重要的内容。通过应用该方法,既可以对相关区域的地下水水质情况进行了解,同时还能起到一定的改善水质的作用。

3.3原位处理法

与其他方法相比,原位处理法有着较为广阔的应用前景。该方法的成本较低,并且应用期间能够降低对环境造成的污染[3]

。但是,原位处理法应用期间对于监测人员的专业素养有着较高的要求,并且技术水平较高,可以有效提升监测工作的效率,能满足现阶段监测活动的要求。比如,可应用具有渗透性的反应墙,并在墙体内部填充一些反应材料,在与地下水接触的过程中,就能对水体中存在的污染成分进行有效的降解,最终起到治理污染的作用。

3.4生物法

通常情况下,如果某个区域的地下水环境发生了污染问题,那么生物将会出现一些行为变化,或者是生理变化。对于生物行为反应监测技术而言,就是利用这一行为与现象开展相关监测。该技术主要应用在淡水环境中,对于指示生物的选择,是该项技术的关键。一般来说,鱼类可以作为指示生物,比如金鱼等。具体监测期间,监测人员需要对生物的应激性反应进行深入、全面的分析,进而可以对水体污染情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除了上述方法之外,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一些在线实时监测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此类技术有着强大的优势,能够实现水环境的实时监测。

4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优化对策研究

4.1逐步完善监测网络

为提高监测技术的应用水平与效果,首先要对地下水环境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对于地下水环境而言,不是简单的单个或者是少量的地下河,而是由大量水系所共同构成的具有一定复杂性的水网系统(图1)。相关监测部门应当对现有的区域水网做出深入分析,积极开展地下水环境监测网的进一步优化和完善[4]。通过做好监测网络的优化工作,一方面可以有效提升监测环节的效率,改善监测数据的准确性。此外,还能为监测数据的收集、整理提供一定的便利,进而有助于后续研究与治理工作的开展。除此之外,通过进行监测网络的完善,还能有效提升监测活动的覆盖范围。

图1  地下水环境

4.2注重监测设备的更新

为显著改善地下水环境质量,当前对于相关的监测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应加大监测设备方面的资金投入,及时进行监测设备的更新、维护等工作。首先,应加强对各种类型的传感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的引进与应用,提高监测工作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其次,提高产品的集成化、系列化水平。通过提高监测产品的系统化、集成化水平,既能够改善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同时还能减少监测人员的工作量。总体而言,监测设备主要由传感器、收集系统、通信系统等部分构成(图2)。

图2  监测系统示意图

4.3建立健全监测管理机制

针对我国地下水环境监测工作现状,应着力完善监测管理机制,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确保各项监测工作的有序开展。其一,应当对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完善,进而对监测活动起到有效的指导和约束。因此,国家和环境保护部门应当对该项工作引起重视,结合监测工作的实际情况与需求,进行监测法规的完善与补充[5]。其二,具体监测工作中,应当安排专业的管理人员进行现场指导与监督,避免监测工作中出现纰漏,并保证各项操作的规范性。其三,作为地下水环境监测部门,应当以身作则,积极优化工作流程与操作规范,加强对监测人员的管理与培训,进而提高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其四,要做到分工明确,具体的污染问题应当由污染处理部门做好相应的管理。对于水利部门而言,主要进行地下水的合理开发与利用。通过进行合理的分工,每个部门的人员各司其职,才能避免管理混乱等问题的发生。

4.4提升监测人员的综合素养

监测人员对于监测技术的应用水平,直接影响到监测工作的结果。因此,应当加强对监测人员的培训,提高监测人员的综合素养与业务能力。一方面,应当结合监测工作的实际情况,定期开展监测人员的培训。同时,还要为优秀的监测人员提供深造、晋升方面的机会,进而提高监测人员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应当将监测人员的业务水平与绩效相挂钩,并在每次培训结束之后,根据每一位监测人员的培训效果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如此一来,便可有效调动每一位员工的责任心,增强业务能力与专业水平。

5结束语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越来越多的污染物质被无序的排放到周围的水体中,进而导致了地下水环境的逐步恶化。鉴于此,当前应当对监测工作的重要性引起足够的重视。具体监测工作中,应当结合实际情况与需求,选用合理的监测技术与方法。此外,还要加强对监测人员的培训,及时更新监测设备,做好监测环节的管理与监督,推动监测工作有序开展。

【参考文献】

[1]吴靖,王一凡.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分析[J].中国航班,2019(9):125-126.

[2]刘军,杨正标,刘宁.关于"十四五”期间地下水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的几点思考[J].环境与发展,2020,32(5):157-159.

[3]钱江萍.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分析[J].科学技术创新,2022(9):39-42.

[4]梁云智,徐莹.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探析[J].现代园艺,2018,58(10):149-151.

[5]韩颖,柏松,俞黎明.浅析我国地下水环境保护体系[J].环境监控与预警,2017,9(5):6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