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信息系统对接,加速保密管理融入人力资源业务

/ 2

推进信息系统对接,加速保密管理融入人力资源业务

李嘉,罗祚瑜

中核兰州铀浓缩有限公司 ,甘肃兰州  730065

摘  要:为应对新形势下保密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国家修订了第三版保密资格认定办法,特别强调“业务工作谁主管,保密工作谁负责”,推进保密工作与业务工作相互融合促进发展。但在具体的管理实践中,人力资源部门虽然是涉密人员归口管理部门,但人力资源管理与涉密人员管理是由不同专业人员分别进行的,极易出现人力管理与涉密人员管理“两张皮”,管理流程或重叠或空漏,管理出现“时间差”,涉密人员管理与人力业务工作融合度较差。为解决这些问题,探索将现有HR系统和保密管理系统进行对接,实现数据交换以及实现两个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和集成,使涉密人员管理更加科学规范、合理可行、易于操作,深度融入人力资源管理日常业务中。

关键字:涉密人员管理 信息化 系统对接  业务融合

1引言

为应对新形势下保密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我国自2002年开始实行保密资格认定制度。2016年国家相继修订印发了第三版《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保密资格认定办法》及《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保密资格标准》。新版办法中明确了部门责任和机构设置,规范了程序,细化了标准,重点突出了坚持“业务工作谁主管,保密工作谁负责”的指导思想,强化归口管理,进一步推进保密工作与业务工作相互融合促进发展,使之更加科学规范、合理可行、易于操作。

人力资源部作为保密工作归口管理部门之一,担负着公司涉密人员管理的职责。为此,人力部门应积极探索新的办法和途径,推动和深化涉密人员管理与日常人力业务工作的融合,满足保密工作管理要求。

2 公司涉密人员管理现状及问题

2.1 管理现状

⑴HR系统与保密管理系统并行运行

近年来,随着公司自身经营管理水平与业务协同要求的不断提高,已全面进入信息化管理阶段。一方面人力资源部门已普遍使用HR系统,实现了组织机构、员工管理、薪酬管理、人事异动、绩效管理、培训管理等业务的信息化管理,较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管理规范化程度。另一方面公司有独立的保密管理系统,负责涉密人员管理、定密管理、信息管理、涉密载体管理等保密业务。两个系统各自独立且并行运行,满足了各自的管理功能和要求。

人力资源部门进行日常的组织机构、人员调配、薪酬保险管理时,由部门劳资员在HR系统中通过流程进行管理;进行涉密人员新进、岗位变更、离岗离职时又是由部门保密员在保密管理系统中进行流程管理。部门需要分设劳资员和保密员,由两人分别管理。

⑵“保密工作融入业务工作”主要通过制度规定得以体现

   为体现涉密人员管理融入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人力部门在制度编修时,既专门制定了涉密人员保密管理办法,又在转岗管理办法、薪酬管理办法、培训教育办法等制度中加入了涉密人员管理的相关内容,保证了涉密人员管理有章可循,程序规范。

2.2 存在问题

⑴业务融合流于表面。由于涉密人员管理工作内容主要是通过在业务制度中加入涉密人员管理内容而体现的,就造成融入生硬,甚至是为了融入而融入,融入流于表面,可操作性不强。

⑵管理内容碎片化。由于是在不同业务中对涉密人员不同方面进行分散管理的,管理不成系统,过程不流畅,管理内容碎片化。

⑶存在管理时间差。由于人力系统和保密系统是并行进行的,有可能出现HR系统中已完成了相应人员调配流程,但保密系统中涉密人员新进、变更等流程未结束,造成这两个流程之间出现较长的时间差,产生管理漏洞。

3 解决方案的提出

通过分析公司涉密人员管理工作现状和信息化发展的要求,可以依托现有HR系统与保密管理系统,进行系统对接,实现两个系统间的数据交换、信息共享和集成,使涉密人员管理更加科学规范、合理可行、易于操作。

建议系统对接以web service方式进行,采用SOA体系架构通过服务总线技术实现数据交换以及实现两个业务系统间的信息共享和集成。

4 HR系统与保密管理系统对接

4.1 设置以岗位标识为接入点

涉密人员是“以岗定密,人随岗变”的,通过工作岗位职责是否涉密来确定涉密岗位。因而,首先在HR系统的“组织机构”管理模块中,对所有确定的涉密岗位添加一个“涉密”标识,以岗位名称做为系统对接的接入点,由信息化管理部门对两个系统进行接口,对应到保密系统的“涉密岗位管理”模块,并进入相应流程。

系统对接同时,所有在该岗位工作的人员自动添加“涉密人员”标识,以便于后期有针对性的进行管理。

4.2 按岗位标识进行涉密人员管理

4.2.1 当人员新进岗位时,先是在HR系统中发起“上岗流程”,当系统识别到该岗位有“涉密岗位”标识时,HR系统自动提示“该岗位为涉密岗位,应先进行上岗审查”,并将流程通过接口直接接入保密管理系统的“上岗管理”模块,引导工作人员先进入涉密人员上岗程序,包括调查、上传个人无犯罪证明,进行保密资格审查,开展保密培训教育、考试,以及签订保密承诺书等多个流程,当全部涉密人员上岗流程结束后,由保密管理系统提示“涉密人员上岗流程结束,可办理人员入岗手续”,并自动转入HR系统,提示工作人员继续办理相关上岗手续,同时在HR系统的劳动合同签订中自动增加相关保密条款。

如果保密管理系统审核不通过,否则提示“不能进行进入该岗位”,并自动转入HR系统,提示关闭该流程。

4.2.2 当人员转岗时,仍是先在HR系统中发起“转岗流程”,首先HR系统对岗位有无“涉密”标识进行识别。

①如原岗位和拟转入新岗位都无“涉密”标识,则在HR系统中进行正常转岗流程。

②如原岗位无“涉密”标识,拟转入新岗位有“涉密”标识的,则HR系统自动提示“该岗位为涉密岗位,应先进行上岗审查”,并通过接口将流程接入保密管理系统的“上岗管理”模块,相应流程与4.2.1相同。

③如原岗位和拟转入新岗位均有“涉密岗位”标识时,HR系统自动提示“该岗位为涉密岗位,转岗前应先清退现岗位涉密载体”,并将流程接入保密管理系统的“转岗管理”模块,引导工作人员办理离岗涉密载体清退、涉密岗位及密级变更等手续,当全部转岗管理流程结束后,保密管理系统提示“涉密人员转岗流程结束,可办理人员转岗手续”,再自动转入HR系统,提示工作人员继续办理相关转岗手续。

④如原岗位有“涉密”标识,拟转入新岗位无“涉密”标识的,则HR系统自动提示“该岗位为涉密岗位,转岗前应先办理离岗手续”,并将流程接入保密管理系统的“离岗管理”模块,引导工作人员办理所有涉密载体和设备交接清退、离岗保密审批表,保密提醒谈话确认、离岗保密承诺书等流程,当全部离岗管理流程结束后,保密管理系统提示“涉密人员离岗流程结束,可办理人员离岗手续”,再自动转入HR系统,提示工作人员继续办理相关转岗手续。

4.2.3 当人员离岗离职时,仍是先在HR系统中发起“离岗流程”,HR系统对岗位有无“涉密”标识进行识别。

当岗位有“涉密”标识时,则HR系统自动提示“该岗位为涉密岗位,转岗前应先办理离岗手续”,并将流程接入保密管理系统的“离岗管理”模块,引导工作人员办理所有涉密载体和设备交接清退、离岗保密审批表,保密提醒谈话确认、离岗保密承诺书等流程,并自动生成《脱密期管理要求告知书》、《脱密期委托管理书》、《脱密期协助管理告知函》等,当全部离岗管理流程结束后,保密管理系统提示“涉密人员离岗流程结束,可办理人员离岗手续”,再自动转入HR系统,提示工作人员继续办理相关离岗手续。

当岗位无“涉密”标识时,则HR系统自动进行正常离岗离职流程。

涉密岗位调配流程

    4.3 按人员标识进行考核管理

    一个公司涉密人员保密意识的强弱,掌握保密知识、技能的能力,履行保密职责的程度都关系着公司整体保密管理规范高效。因而可以将在保密系统中进行的保密知识培训课时、保密履行考核结果等应用于HR系统的人员考核中,即通过HR系统的考核模块,通过接口抽取保密系统中涉密人员履职、考核结果等内容,应用到各类人员考核中。比如年度考核中,凡是涉密人员履职考核不称职者,人员其他年度考核也不得评定为称职或优秀;在干部选拔任用过程中,如果受到过保密方面的处罚的一票否决,在两年内不得提拔任用等等。通过一系列的措施促进保密工作与人力资源工作深度融合。

4.4 形成全生命周期档案

    目前涉密人员管理需要形成全生命周期档案,通过HR系统和保密系统接口,可以将HR系统生成的人员岗位变动情况、劳动合同中的保密条款以及奖惩情况等归入涉密人员档案;同时将保密管理系统生成的出入境审批、出入境报告,保密承诺书、《脱密期管理要求告知书》等材料归入人事档案,两类档案相互印证,更全面、完整,避免档案材料归档遗漏、重叠。

5 结束语

通过岗位标识这一小的接入点,将HR系统与保密管理系统进行对接,实现了两个系统间的数据交换、信息共享和集成,将涉密人员新进、岗位变更、离岗离职等全生命周的业务流程深入融合到日常人员调配等HR管理过程中,使涉密人员管理工作更加流畅、系统,避免了可能出现的管理漏洞,确保了涉密人员有序、受控,进而推进了公司保密工作水平整体的提升,保证了企业的稳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军工保密资格认定办公室.军工保密资格认定工作指导手册,金城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