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学生国际交流项目管理工作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14
/ 2

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学生国际交流项目管理工作探讨

金晓青

上海交通大学 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上海 200030

教育对外开放是改革开放40多年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系列重要文件指出,教育要国际化,要培养国际人才其中,中外合作办学是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中外合作办学不仅包括国际学校走进来,也包括中国学校走出去,有合作设立机构和合作成立项目两种形式。作为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外合作办学有助于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加强国际学术合作与交流,增加教育资源供给的多样性及可选择性,培养更多优秀的国际化人才。

当前,尽管疫情限制了人员的国际流动,但推进教育国际化、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的需求依然强烈。2020年6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意见》坚持内外统筹、提质增效、主动引领、有序开放,对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进行了重点部署[1]。由此可见,尽管疫情打乱了国内外教育的常态,但也提供了新的机会,教育对外开放的战略方针没有变,教育全球化的方向也不会改变,唯有开放合作才能更好地面对发展。

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跨国研究和比较方面,学界一般强调以下几个方面的国际化内容:师生的流动性、课程设置的国际化、国际化伙伴关系和战略、海外分支或远程教育[2],由此可见,学生的国际流动成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中外合作办学具有转化国际资源的先天优势,应进一步加强其在本土学生国际化培养和来华留学生教育方面的作为,并辐射其母体高校提升国际化水平[3]

一、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学生参加国际交流项目的现状

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办学主体非常重视学生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通过与海外一流高校合作为学生提供充足且多样化的海外交换机会。同时,深入挖掘各类国际合作资源,积极推动与世界一流大学和学术科研机构的交流与合作,为师生搭建高水平国际交流平台。此外,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培养的学生熟悉中外多元文化,外语水平较高,眼界开阔,出国参加交流项目的意愿相对强烈,绝大部分学生至少有一次跨境学习的经历,表现出良好的适应能力和跨文化交流协作能力。

二、国际交流发展趋势给管理工作带来的挑战

(一)复杂形势下的学生流动增加交流管理的压力

国内高校现行的管理模式下,学生参加国际交流项目从申请录取到离校返校的过程中,相关管理工作不是由某一部门独立完成,而是涉及国际交流与发展部门、教务管理部门、学生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及各二级学院等多个部门。在实际运作中,这种多头管理的方式难以实现高效的组织运作[4]。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学生国际流动对管理团队在管理效能、信息同步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由于叠加新冠疫情等突发公共事件,国际交流项目的管理难度日益加大。

(二)交流形式的多样性增加管理难度

随着交流项目的多样化,不同类型的交流项目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过程、管理机制上差异较大,无形中增加了管理工作的复杂性;同时,不断恢复及攀升的流动规模与相对稳定的管理团队和有限的管理资源承载能力不对等,叠加学生个性化培养需求的不断涌现,规模扩张与质量保障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造成管理工作的难度不断加大[5]

(三)学生的跨文化适应问题

跨文化适应是指个体离开熟悉的固有文化环境,与陌生的新文化进行接触,在这个过程中不断适应与学习,直至融入新文化的过程。当原有文化与新文化产生差异时,个体对新环境中的文化感到陌生,产生不适,而参加国际交流的学生对新文化适应较多体现在对社会环境、文化与学业三个方面。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尽管学生在国内学习期间已对新文化有了一定了解,但出国后全方面的陌生环境还是导致部分学生产生不适应的问题,表现形式主要有因文化环境差异产生的心理压力,社会价值观与人际关系的冲突造成与社会的脱轨,高校间教学模式差异引发的学业休克等。

二、提升学生国际交流项目管理服务效能的建议

(一)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同配合,形成工作合力,保障项目适应新环境、新形势和新需求

学生交流交换从立项、选拔、录取、培养到毕业涉及诸多部门,部门间的协同分工需进一步明确,重视工作中需要衔接的部分,及时了解项目执行进度和学生的情况,整合分散的资源信息和服务项目,建立完善沟通协调机制和管理服务体系,合力建设跨部门协同合作的全流程联动工作机制。同时,应对项目效益进行科学评估,可以考虑从项目执行和学生收益两个层面评估项目质量,为拓展交流渠道、创新跨境学习形式、完善资助管理等提供参考依据,保证交流项目的持续性优化,更好地适应新环境、新形势和新需求。

(二)不断开拓新的合作交流模式

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的实践经验表明,学生参加国际交流项目有助其在联系紧密的国际化环境中全面受益。对于高校来说,除了传统的合作交流模式外,应积极挖掘新的合作模式,如国内外双导师合作课题项目、两校学生联合课题、校际跨学科研究项目、学生海外实习等,加强学生的跨境流动,学生通过在不同文化、不同教育体系下的学习,逐步提高其国际化水平和综合能力。

(三)服务大于管理,及时转变工作理念

服务意识应渗透到学生教育管理的日常工作之中,比如考虑到学生在跨文化适应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心理或情绪问题,应更多关注和重视在外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及时为学生提供各种心理健康咨询,从管理理念上强调学生个人隐私的重要性,将心理健康问题从概念上弱化,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保护隐私,细致入微地体现对学生的尊重与关怀。

(四)建立突发事件处置机制

随着赴海外交流学生人数的增加,各种不确定因素造成的突发、紧急事件发生的概率也会上升,新闻不时会报道留学生在外期间遭遇车祸、暴力事件、重大自然灾害或公共事件,为了能够有效应对此类事件,高校应形成应急处理机制,从事件的层级汇报制度的构建、应急处置小组的组成,到处置方案的形成及实施等有一套完整的预案,在事件发生时能够有效处理,同时最大程度争取应急时间[6]

(五)数字赋能管理,以数字化赋能教育管理转型升级

虽然国内高校的派出申请流程系统已在建设中,但还是存在数据不规范、信息孤岛问题严重等通病。信息技术及信息系统只有通过在实际工作中的合理使用和科学分工,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需进一步理清工作流程,从申请立项、学生选拔、行前培训、在外沟通、紧急事件处置、学分认定、回校安排等形成一套规范的组织程序,并使用信息技术对项目进行全方位、智能化、系统性的管理,提升不同部门间的协同工作效率,从而对交流项目及学生实现更高的管理服务效能。

三、结语

学生国际交流旨在培养能立足本国、胸怀世界、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国际化人才,是高等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5]。笔者结合自身从事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大学生国际交流项目的工作实践,对学生国际交流项目的现状和挑战进行了梳理,并提出了提升管理服务效能的建议。此外,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的中外合作办学主体可以制定国际交流项目的阶段化发展策略,进一步发挥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创新引领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意见 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 [EB/OL], 2021-12-3. 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7/202006/t20200623_467784.html.

[2]陈昌贵, 曾满超, 文东茅 等. 中国研究型大学国际化调查及评估指标构建 [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09, 7(4): 116-35.

[3]徐昭恒. 扎根中国大地的中外合作办学发展路径思考 [J]. 神州学人, 2022, (2): 4.

[4]孙美丽. 高校国际化背景下的学生出国交流培养管理探究 [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9): 163-5.

[5]杨阳. 大学生境外交流项目全过程管理实践与探索 [J]. 大学教育, 2019, (9): 20-3.

[6]周曼丽. 学生国际交流项目管理服务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J]. 高校辅导员, 2013, (4).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