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供水安全保障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14
/ 2

农村供水安全保障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孟令华

永寿县城乡供水保障中心          陕西咸阳         713400

摘要:农村供水安全保障,是农村建设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做好此环节的工作,能够改善农村地区居民的日常生活质量,满足农民的供水需求,解决以往供水难、效率低下等问题。但从现状来看,部分地区农村供水安全保障工作仍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从其问题出发,进一步提出相关优化对策,旨在全面提高农村供水安全保障工作的效率及质量。

关键词:农村供水安全保障;问题;优化对策

近些年来,在社会经济稳步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城市建设事业呈现快速的发展态势,相较于城市,农村发展则较为缓慢,以农村供水安全保障工作为例,虽然供水能力有所提升,相关数据调查显示,截至目前,我国农村集中供水率与自来水普及率有所提高,其中集中供水率达到88%,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3%[1]。虽然农村供水能力呈现逐年提升的态势,但在农村供水安全保障工作开展期间,仍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农村供水安全保障工程建设模式有待优化、供水管理质量水平有待提高等。为解决相关问题,提高农村供水安全保障工作的质量,鉴于此本文围绕“农村供水安全保障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进行分析研究价值意义显著。

1.农村供水安全保障工作现状存在的问题分析

农村供水安全保障工作关怀农村居民的日常生活质量,但现状此项工作仍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而言,主要问题包括:

1.1工程建设模式有待优化

虽然相关数据调查表明:千吨万人以上规模化供水工程与区域供水管网延伸工程受益人口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目前已达全国农村供水总人口的50%,一些地区基本实现区域供水全覆盖,使供水保证率大幅度提升[2]。但同时,也存在农村供水安全保障工程建设模式不够优化的问题,即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建设模式呈现多样化的情况,包括单村供水工程、规模化集中供水工程、区域供水管网延伸工程等。地区不同,建设模式也有所不同。尤其是部分农村采取单村供水墨水,供水率小,供水安全难以得到有效保障。由此可见,需对农村供水工程建设模式持续优化,使农村供水效率及安全性得到有效保障。

1.2工程建设标准有待规范

传统农村供水工程项目,主要对农村居民饮水难的问题加以解决,在工程建设标准方面相对比较低。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基础上,对饮水安全、饮水健康格外重视。随着健康饮水理念的提出,部分农村供水安全保障工程建设标准未能跟上步伐,呈现工程建设标准规范性不足的现象,显然这难以保障农村供水的安全性。

1.3供水管理质量水平有待提高

在农村供水安全保障工作开展期间,做好供水管理显得至关重要。但从现状来看,部分地区农村供水管理质量水平尚且有待提升[3]。一方面,部分农村供水监管体系不够完善,在监管措施、考核办法缺少的情况下,则会使供水管理工作流于形式,缺乏实效性。另一方面,部分农村供水管理工作人员专业能力不足,且专业管理人员数量有限,这样便难以保证农村供水管理工作顺利、有序开展。

2.农村供水安全保障工作优化对策分析

为解决农村供水安全保障工作现状问题,则需落实有效的优化对策。具体而言,主要优化对策包括:

2.1优化工程建设模式

在优化农村供水安全保障工程建设模式的基础上,才有助于农村供水效率及安全性的协同提升。因此,需遵循因地制宜基本原则,对农村供水布局持续优化,即结合各地区农村供水工程建设实际情况,若城市供水条件比较好,并且经济发展速度比较快,需结合当地水源、水厂、管网建设实际情况,对城市优质供水合理利用,经管网朝乡镇延伸,使城乡一体化供水目标得到有效实现,进一步促进农村供水质量的提升。若农村与城市距离较远,则需以农村地区水源条件情况为依据,对置换水源进行合理规划,比如可以对规模化集中供水工程进行建设,对现有的规模水厂管网合理利用,达到延伸供水的目的。此外,针对一些农村,若规模化供水目标难以实现,则有必要严格论证工程建设方案及规模,优化供水技术,做到合理科学规划,对供水规模规范明确,确保用水定额与农村居民生活及其他用水需求相符。

2.2提升工程建设标准的规范程度

为保证农村供水的安全性,则需对其工程建设标准加以规范。一方面,需确保水处理的规范性,保证供水水质的提升。比如,针对微污染水源,需在采取常规处理工艺的条件下,结合水源水质特征、运行条件,合理增加膜处理、臭氧、活性炭深度处理等相关设施设备,以此提升农村供水水质。另一方面,在工程建设过程中,需保护好水源,优化管网改造,使管道漏损几率降低,比如在农村供水管网改造工作开展期间,需择优选择优质管材,对压力控制点充分明确,做好压力及流量监测工作,落实有效的检漏技术,使管网漏损率大大降低。

2.3提高工程管理质量水平

为提高农村供水安全保障工程管理质量水平,有必要树立信息化建设理念,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做好水厂自动控制工作,即在供水水厂各单元合理应用自动控制技术,以原水变化情况为依据,对生产过程参数进行合理调整,使供水安全稳定得到有效保证,进一步确保水厂运行流程的优化。同时,在水厂自动控制过程中,确保混凝控制、沉淀池控制、滤池控制、消毒控制、泵房控制逐一落实到位。并且,还有必要加强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确保各类智能仪表及设备及时更新、稳定运行,对工程建设数据、各设备台账以及实时监测获取的数据进行集中管理

[4]。此外,发挥供水监测系统的作用,加强农村供水水量、水压、关键水质数据的实时监测,使管网水质控制、水压控制、漏损控制效率得到协同提升,进一步提升农村供水安全保障工程整体管理质量水平。

3.结语

综上所述,农村供水安全保障是一项系统化的工作,结合此项工作现状问题,则需对其供水安全保障工程建设模式进行优化,提升工程建设标准的规范程度,并提高工程管理质量水平等,以此为农村供水安全提供有效保障,进一步为农村综合建设事业稳步、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邬晓梅.农村供水水质安全保障研究[J].中国水利,2022(03):21-23.

[2]文翠玲.加强农村供水管理 保障农村用水安全[J].智慧农业导刊,2021,1(22):114-116.

[3]周媛,张振宇,刘志宏.农村供水安全保障及智慧化建设思路[J].城镇供水,2021(03):20-24.

[4]宋卫坤,胡孟,李晓琴,邬晓梅,廖丽莎.农村应急供水技术分析及安全保障建议[J].水利发展研究,2018,18(03):15-1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