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做好公众气象服务供给的对策建议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02
/ 2

浅谈做好公众气象服务供给的对策建议

冯禹文 

巴中市气象局  四川巴中  636000

摘要:基本公共气象服务关乎民生福祉,也是气象部门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的窗口。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多发频发,社会安全运行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增加,必须筑牢民生底线,让气象服务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通过对巴中市公共气象服务现状分析,剖析问题,提供对策建议,确保基层公共气象服务体系长期有效运行。

关键字:公众气象;民生;防灾减灾

0.引言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新中国气象事业70周年作出重要指示,明确指出气象工作关系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要做到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提高气象服务保障能力,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2022年,国务院印发《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明确要求优化人民美好生活气象服务供给,为公众气象服务高质量发展指明方向,要通过深化改革,增强气象服务的针对性有效性。[1]市县两级由于技术力量、资金投入、业务人员等诸多因素,导致公众气象服务发展两极化严重。为此,以巴中市公共气象服务为例,结合《纲要》《“十四五”公共气象服务发展规划》和巴中实际,剖析问题,提出对策建议,确保公共气象服务在市县两级向好发展,提升群众满意度。

1.巴中市公共气象服务现状

近年来,巴中市气象部门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部署要求,贯彻“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坚持公共气象发展方向,持续深化改革、创新发展,取得显著进展。

1.1气象基础业务能力进一步提高

地面气象观测业务全面实现自动化,建成255个区域气象观测站,19个应用气象观测站,南江风廓线雷达、山脉断面气象观测系统。巴中新一代天气雷达于2022年开始业务运行;5公里智能网格气象预报业务系统和西南区域3公里数值预报业务系统投入业务运行。晴雨预报准确率达83%,灾害性天气预警信号准确率达90%以上,时间提前量59分钟。

1.2气象防灾减灾成效显著

建成176个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8个基层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乡镇,气象协理员、信息员4000余人;成功应对大暴雨、极端高温、大风等重大气象灾害;“十三五”期间实现气象灾害“零伤亡”的优异成绩。

1.3气象信息传播渠道更加畅通

建成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和基层气象灾害预警服务平台,“十三五”期间,发布预警信息超1500万人次,市县乡三级决策部门覆盖率达100%,灾害预警信息传播时效由30分钟缩短到10分钟内,红色预警信号实现全网靶向发布;充分发挥了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

1.4气象服务人民、服务各行各业取得明显进展

电视气象服务节目实现县级全覆盖,微博微信用户10.4万余人,气象声讯电话年受众超190万人次,气象服务短信年发布361余万条。成功创建“中国气象养生之都”,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连续5年保持在92分以上。电力、地质灾害防御等专业气象服务的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1.5重大气象保障持续深入

主动融入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等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圆满完成环中赛、光雾山国际森林马拉松赛、全省公祭日、恩阳机场校飞试飞、红叶节和巴人文化艺术节等重大活动气象保障服务。

2.存在的问题

2.1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的作用发挥不够

公众以及相关行业部门在收到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后不能采取有效避险措施,分析原因:一是气象科普知识欠缺,对灾害性天气带来的灾害和风险认识不足,避险意识不够,侥幸心理较强;二是公众和相关行业部门没有应急避险的基本常识和有效的应对办法(或应急预案);三是气象科普知识宣传和应急演练缺乏相应的经费和人才保障,单靠气象部门去组织完成还势单力薄。这就导致气象部门发布的预警信息不能发挥其防灾减灾的作用。[2]

2.2气象业务发展与公众对气象产品的需求不满足

气象业务的科技支撑和核心业务技术攻关能力薄弱,气象预报预测的准确性、提前量、精细化还有待提高,灾害高风险区气象监测能力及重大气象灾害和突发事件应急气象保障能力不足。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严重不足,基于业务与科研深度融合的研究型业务落实不到位。[3]气象服务的内容和形式难以满足巴中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求和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2.3基本公共气象服务供给创新模式不足

未建立基本公共气象服务清单制度,高层次领军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与新时代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需求有明显差距,导致基本公共气象服务未均等化,气象服务覆盖面不能实现全覆盖、气象服务信息传播渠道不健全。

3.对策建议

3.1强化气象防灾减灾能力

面向生命安全,建立气象灾害风险临界阈值、影响评估模型,推进气象服务从灾害性天气预报向影响预报和风险预警延伸;面向生产发展,基于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区划和服务需求分析,构建气象服务与相关行业深度融合的新业态;面向生活富裕,探索开展面向多领域、广覆盖的定制式个性化公众气象服务,提升基本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水平。

3.2提升城市应对极端天气水平

完善覆盖城乡的气象服务体系更是重中之重,在城市规划、建设、运行中,要充分考虑气象风险和气候承载力,增强城市气候适应性和重大气象灾害防控能力。完善防洪排涝标准等公共服务设施的抗灾设防标准,实现城市防灾减灾能力同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开展极端天气对供水、供电、供暖、交通等安全运行的影响风险评估,科学提升城市生命线系统气象灾害防御建设标准。针对城市易涝点、高速公路、景区等重点区域建设内涝气象监测预警系统,研发专业性强并满足超大城市应对极端天气的风险预警模型,规范城市暴雨强度公式修编,努力提升防灾减灾水平。

3.3完善公众气象防灾减灾机制

完善灾害性天气跨区域、跨省的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强化信息共享通报,进一步提升气象联防工作水平。推动各级党委政府进一步明确气象灾害防御各相关部门的职责分工。建立健全气象灾害重点防御单位认定及风险防控机制,完善高风险区域、高敏感行业、高危人群的气象灾害应急联动机制,实现高级别预警信息的自动停工停业停课。联合相关部门制定气象灾害应急联动阈值指标和防御指南,更新重点区域、重点单位、重点对象相关信息,推动建立由政府或有关部门牵头的叫应闭环管理机制,建立面向党委政府主要领导的直通式报告机制。积极推动农村气象防灾减灾纳入乡村建设行动,构建行政村全覆盖的气象预警信息发布与响应体系,加强农村高风险地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服务能力建设[4-6]

3.4强化科普力量增强公众自救互救能力

《纲要》提出,要提高全社会气象灾害防御应对能力,加强科普宣传教育和气象文化基地建设,气象科普是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和避灾自救能力的重要途径。构建“政府、部门、公众”三位一体的气象防灾减灾科普体系。一是各级党委政府加强组织领导,科学制定防灾减灾科普工作的发展目标、任务和措施。二是加强培训,提升从业人员气象灾害防御的综合素质。在灾害易发区、多发区设置警示标志牌。三是推进全域气象科普,统筹用好台、站、室、馆等各方资源,创新音视图文等多种传播方式,积极利用社会资源开展气象科普,拓展气象科普平台,推进气象科普社会化发展。四是提高全民的气象防灾减灾素质,扎实推进气象防灾减灾知识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让公众了解并掌握灾害预警的知识,分清灾害预警等级的含义、潜在风险和规避措施,增强全社会风险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3.5多举措多形式推动公众气象服务能力

充分利用智能网格预报技术与产品,开发公众气象服务产品。走融合发展道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传播气象信息,与主流媒体、各级政府融媒体中心有机结合,打造覆盖广、传播快的气象服务融媒体矩阵,提高公众气象服务覆盖面。提高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天气节目质量,适应移动互联网发展形势,根据群众喜好,推进“两微一端”以及短视频、直播等气象服务业务发展;强化重大天气过程追踪服务和现场直播。加强气象观测实况产品、气象指数预报在公众气象服务中的应用,深挖公众“衣食住行游购康”多元化需求,研发精细化生活指数气象服务产品,发展数据可视化技术,开发不同场景下的旅游、健康等分众化气象服务产品,开展个性化、定制化的气象服务。推进气象融入数字生活、智慧城市等,丰富气象服务供给,构建气象服务“产品超市”。

4.结束语

面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精细化需求,提高气象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优化人民美好生活气象服务供给;市县两级公共气象服务要明方向、下功夫,充分发挥气象科技效益,做好公共气象服务工作,体现以人为本、无微不至、无所不在的。

参考文献:

[1]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Z].2022-04-28

[2] 薛恒.关于公共气象管理几个基本问题的认识[J]. 阅江学刊. 2010 (03):113-117

[3]雍新芳,卢德全,邹红,等.南充市公众气象信息服务的发展现状和思考[J].高原山地气象研究,2015,35(2):81-87.

[4] 蔡彬.基于绿色经济理念的遂宁市农业产业集群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1834-1836.

[5] 韩铁军,韩立军,于璐.农业气象灾害的综合防御与对策[J].农业与技术,2015,35(09):152-153.

[6] 周焰军,廖也苹.公共气象预报服务农业生产的建议[J]. 南方农业. 2015 (06):96-97

作者简介:冯禹文(1990.12),男,汉族,四川巴中市巴州区人,本科,助理工程师,单位:巴中市气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