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通过七感训练提高平衡能力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02
/ 3

幼儿通过七感训练提高平衡能力的研究

黄敏仪

南海区大沥河西幼儿园   广东  佛山  528247

摘要:随着国内科学技术在不断的发展,关于人群的平衡能力也会因为不同人群会有不同的需求。人体感受器、前庭功能、触觉、视觉等方面是主要影响人体平衡能力的主要因素。关注儿童平衡能力发展是当前较为重视的话题。前庭系统功能和本体感受器的能力是提高儿童平衡能力的要点,根据个体差异,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训练干预,从而促进儿童的快速成长。下面本文就幼儿通过七感训练提高平衡能力进行简要探讨。

关键词:幼儿;七感训练;平衡能力;

1 幼儿平衡能力概述

从生物力学角度出发将平衡能力定义为:平衡能力分为静态平衡能力和动态平衡能力,静态平衡能力是指身体在相对静止的状态下保持某一特定姿势的能力;动态平衡能力是指在运动状态中人体通过调整姿势和重心来保持平衡的能力(罗建新,2010)。从运动训练学的角度出发将平衡能力定义为:平衡能力是人体保持稳定的能力,是人体有效完成某一动作的基础,分为静态平衡和动态平衡(田麦久,2012)。德国学者齐默尔将平衡分为静态平衡、动态平衡、客体平衡,静态平衡是尝试着保持站立的状态,动态平衡是在前进中保持的身体的直立平衡,客体平衡包括保持静止的或者运动中的相关物品的平衡(齐默尔,2010)。平衡能力是一项基本的身体素质,它分为静态的平衡能力和动态的平衡能力,是抵抗破坏平衡的外力,保持身体处于稳定状态。对于幼儿平衡能力,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没有具体的定义。根据相关平衡能力的定义,以及儿童生长发育规律下各年龄段儿童的不同平衡能力,本文将儿童的平衡能力概括为维持身体姿势的一种能力,主要表现在坐、站、走、跑、跳等活动以及上下肢的运动,以维持身体姿势,维持自身的稳定状态。儿童的平衡能力是儿童身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可分为静态平衡能力和动态平衡能力。发展幼儿平衡能力调节身体重心的平衡,控制左右肢体协调的平衡。 

2 提高平衡能力

2.1 安全性原则

幼儿注意力容易分散,对自己的行为不具备判断能力,所有体育活动必须以“安全第一”为前提,在内容的设计、器材的使用及体育活动的负荷量都应以安全原则为基础,上课人数较多时,应配备1名助教老师进行辅助教学。活动内容设计完成后,应先进行演练,排除危险因素,对于不合理环节或技术进行修改。2-3岁幼儿处于喜欢乱跑的阶段,场地的设置需要平坦开阔且具有安全性,避免幼儿发生碰撞、摔倒。

2.2 科学性原则

教学内容的设计及开展需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及动作发展规律,幼儿各器官、各部分发展程度不同,生理机能发展不均衡,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活动的实施都应科学合理的设计,关注幼儿身体发展的敏感期,改善感觉处理,以确保身体从肌肉的位置、彼此之间的关系、移动速度和使用的力量等方面接收和解释正确的信息。根据幼儿生理发展规律,教学活动负荷量的安排要由小到大,循序渐进增长,在教学活动即将结束时,逐渐减少活动量,使幼儿机能逐渐平稳。 

2.3 可行性原则

结合已有的器械或者教具、保证安全性,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实际年龄及适应的身体活动,而进行方案的设计。内容设计的难度由易到难呈递增趋势,在同一项目上保持联系内容不变的情况下,逐渐提高动作难度,由单一转向多维度、多动作序列的整合,充分考虑幼儿之间的差异性,使每个幼儿都能完成动作练习。

2.4 针对性原则

《指南》指出,要鼓励儿童做一些有难度的任务,并且要把困难调节到合适的程度,让孩子体会到通过努力所带来的成就感。也即为,体育游戏中的动作教育的设计应该以儿童的需要为最高的原则。不同阶段的幼儿身心发展有不同的特点,同一阶段的幼儿身体素质及学习能力也不尽相同,教学时应区别对待。个性化对待幼儿,促进幼儿健康发展。 

2.5 趣味性原则

方案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幼儿的现实需求,幼儿的好奇心重,注意力容易分散,要根据目标设置出形式多样的内容,规则简单易懂。这一阶段幼儿对游戏结果不重视,平衡能力练习更容易使幼儿心理紧张,因此更要注重练习的趣味性。2020 年的全国校园足球会议上教育部王登峰提出“幼儿体育的正确打开方式是游戏”。体育游戏是幼儿体育的启蒙期。通过创设情境,处理好教学内容与兴趣之间的关系,吸引幼儿注意力,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3 幼儿通过七感训练提高平衡能力的策略

3.1七感学习法

七感学习法是指:视觉、听觉、嗅味觉、皮肤触觉、手部肌肉、颈肩背和腰腹下肢等七组感官(如图1)。是感统的二次开发,是升级版。针对0-18岁儿童和青少年,以七感学习力测评为基础,个性化制定和实施七感训练方案,最终达到品格塑造和全面提升学习力的目标。

3.2将七感训练融合教学活动

在教学活动开展初期,多给予幼儿鼓励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主助教老师给予幼儿保护,帮助幼儿克服恐惧,在幼儿适应之后,可适当提高一些难度。方案设计中通过平衡垫及其他器械,让幼儿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学会如何控制身体,方案设计中包含了静态平衡能力、动态平衡能力的练习,静态平衡能力通过场地的器械使幼儿在原地保持平衡,动态平衡练习通过移动、改变幼儿的稳定状态,以此刺激他们的前庭器官、本体感受器等,为幼儿平衡能力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在上教学活动课时,增加七感训练内容,如数学课《10以内加减》时,让幼儿根据教师的口令,青蛙跳到篮子里拿10片黄色雪花,另一名小朋友同样青蛙跳拿6片绿色雪花,最后一名幼儿爬行拿出与答案相符的蓝色雪花。既让幼儿训练听觉,学习了听清指令拿不同颜色,又使幼儿在寓教于乐中训练孩子的颈肩背和腰腹下肢,提升平衡能力。

本园利用空余场地,增加大型户外运动场地,利用一切现有条件,让幼儿随处可练。例如:螃蟹走路、兔子跳、蜘蛛爬等幼儿易于模仿形式。依据平衡能力是使人体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在设计幼儿走、跑、跳等动作,可由稳定到不稳定、支撑面由大到小,例如:走过平衡垫、波速球等不稳定的表面,会使躯干努力保持直立姿势。教学内容由热身游戏、技能练习、体能练习、按摩放松与点评 4 个部分组成,热身游戏开始时,如语言刺激:“小朋友,今天我们收到了小熊的来信,邀请我们一起去森林郊游,现在我们准备出发啦。”在技术环节和体能环节教师的教学目标要比较明确、有重点,促进幼儿身体运动能力及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可进行分流练习,减少幼儿滞留时间,逐渐增加动作练习难度,在课程中不断纠正错误动作,使幼儿养成正确的运动姿势,在教学形式上,在干预设计时,通过情境设置做到内容的多变、游戏化,让幼儿一直跟随课堂教学,把握幼儿的负荷量和各部分时间,达到预期的实验效果。 

3.3 整合利用资源,改编游戏活动

在七感训练中,我们主要在游戏设计上下功夫,创新的玩法能帮助幼儿长时间的集中注意力,从而使其更加投入地参加到训练中,以达到更好的训练效果。

(1)从本体出发,“就地取材”

在训练活动,我们常玩一些小游戏,不需要借用任何器械,而是简单地接触或者“就地取材”,都能达到比较好的训练效果。例如“手推车”,让一个小朋友俯卧,另一幼儿拉起他的双脚,俯卧的小朋友手撑地,用手在薄软垫上交替往前走,在游戏时提醒爬走的小朋友体力耐不住时要立刻停下以免碰脸,这个游戏训练小朋友的臂力和手眼协调、腰腹下肢能力。让幼儿依靠下肢力量克服自身体重从而达到维持平衡的目的,幼儿克服自身重量与下肢力量密不可分较好,走、跑、跳、投等位移性技能与下肢力量密切相关。以位移技能为主的方案从走、跑、跳等内容出发,有效提高幼儿的下肢力量,进而提高幼儿的平衡能力。

(2)老游戏新玩法

我们利用一些感统训练的器材与一些耳熟能详的游戏相结合,使训练变得有新意,激发幼儿的兴趣。如“手推车”加上儿歌“木头人”游戏,小朋友扮演“木头人”以手推车姿势在固定起点准备,当唱到“木头人”最后一句时,小朋友都要定在原地,一动不动,当老师转过头再唱儿歌时小朋友再走,最快到达终点者为胜。这个游戏能有效的训练幼儿听觉、臂力和腰腹下肢能力。例如:“某某小朋友的小脚丫能抬高到这个位置就太棒了。”在幼儿教学活动中经常使用的练习法有循环练习法、分组练习法等。对于简单的动作,幼儿完整练习,教师确保幼儿动作的正确性即可,对于难度较高的动作,先从基础进行练习或者做相对应的辅助练习,从而达到动作的完成。练习方法的选择要根据幼儿生理发展特点设计,体育游戏的安排要避免难度大,技术要求高的项目,应选择少量多次的练习方法,注意环节之间的间歇时间,使幼儿能够跟随上课的节奏,积极参与较长时间的活动,要善于利用幼儿的心理特征,设置游戏情景,增加活动的趣味性。使其能够参加到运动中,由被吸引参加逐渐转变为想要参加、乐于参加,教师在过程中做好引导的工作。

(3)充分利用园内器械

在幼儿园感觉统合训练游戏化的方面,训练器材的选择很重要。我园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如运动方舟、感统器材,还有不少自制的感统器材。种类比较多,老师对课程有针对性的选择器械训练幼儿,一物多用。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技能环节利用幼儿想象力将器材形象化,完整示范每个器材的使用,在幼儿完成动作过程中,以引导的方式进行纠错,例如:“XX 小朋友的小腿可以伸到这么高吗?”体能环节和技能环节多以分组循环练习为主,设置不同难度,满足不同运动能力幼儿的需要。针对幼儿体育活动必须考虑到每个年龄段的心理身体特征,以便集中精力并最大限度地利用与年龄相关的特定运动学习能力。平衡能力不是靠单一训练就可以达到目的的,它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要维持身体平衡需要感觉的输入,中枢神经系统的整合以及运动控制输出三者共同完成。

3.4 利用家庭资源,达到家园合作

(1)家长培训,传授七感学习法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可见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幼儿除了在园时间外,其他时间基本都是和家长一起的,因此,要想达到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目的,家长必须做到“亲力亲为”。为了提高家长“亲力亲为”的能力,我们安排七感专家到园给七感大班家长免费参加“家长学校”培训,向家长传达正确的七感学习法和科学的育儿方法。

(2)家庭参与,帮助幼儿在互动中练

每周末七感教师都会在微信群里向家长布置家庭训练内容,利用家里随处可见的各种各样的现成物品作为体育器材,帮助幼儿练习触觉、腰腹下肢、颈肩背等,然后家长将幼儿练习视频放在群里打卡,老师记录作为家庭训练登记并对幼儿动作作出评价。如父母拉着毛巾的两头,让孩子躺在中间,唱着歌曲有节奏摇摆,有能力的家长还可以将毛巾翻转360度,促进了身体前庭觉功能的发展。甚至在每天临睡前让家长一边给幼儿刷触觉刷,一边小声讲睡前小故事,增加亲子关系的同时训练了触觉和听觉。还有让幼儿自己整理书包放衣服,摘菜、洗碗等,既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又发展了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还培养孩子具有责任、服务的好品格。

结束语

综上所述,幼儿通过七感训练可以提高平衡能力,教师在今后的工作中应遵循幼儿平衡能力发展生理机制。视觉感受器提供周围环境的信息,便于幼儿进行判断,能够提供球或其他物品的方位;在翻滚、旋转等动作中,前庭器官向大脑提供头部所在的位置信息及运动方向,来保持身体的稳定;利用幼儿好奇心和善于模仿,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并且设计针对性的指导内容,注重动作练习的正确性,使幼儿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

参考文献:

[1]王政淞,李红娟,张柳.动作能力对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与健康促进的重要意义[J].体育科学,2017,37(11):172-180.

[2]李梅,张江伟,刘莉新等.和田市维吾尔族小学生平衡能力武术干预效果评价[J].中国学校卫生,2017,38(10):1555-1557.

[3]吴升扣,熊艳,王会会.动作发展视角下幼儿韵律性身体活动开展与设计的调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7,40(04):89-96.

[4]姜桂萍,纪仲秋,焦喜便等.动作发展视角的韵律性身体活动对 3~6 岁幼儿静态平衡能力的影响[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6,35(09):822-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