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民族符号——吊脚楼的环境伦理意蕴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1-28
/ 2

  土家族民族符号——吊脚楼的环境伦理意蕴

袁琦

西南民族大学 哲学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41

摘  要吊脚楼承载着中国传统建筑的大量地理特征和文化记忆,至今仍被包括土家族在内的西南多数少数民族广泛使用。建筑作为人类文明的载体,是理解一个民族文化体系的一种特殊的民族文化符号。但是在以往对于吊脚楼的研究中,多是从建筑学的角度求“真”、从艺术美学的角度审“美”,基于人类对“真善美”的永恒追求,本文从伦理学视角,对土家人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传达出的伦理思想进行探究,力求将土家族的民族文化嵌入到伦理学领域进行理解,从追求“善”的角度深刻揭示土家族的民族品格。

关键词:民族符号、土家族、吊脚楼、环境伦理

一、土家族民族符号的基本内涵

(一)民族符号

“符号”被认为是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社会学家米德看到了在人们与社会长期交互过程中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对社会行为的影响;1937年,他的学生布鲁默提出“符号互动理论”。

我国各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形成了独具代表性的民族文化符号,民族符号代表的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品格。文化认同是最深层的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正确把握各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牢固树立各民族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理念,坚固我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形成各民族手足情深、守望相助的良好局面,对于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二)吊脚楼的建筑策略

1吊脚楼的空间的关系

吊脚楼建筑主体上为上下两部分,具体一般建造三层。一层用作牲畜和家禽的围场,也用于储存诸如农业设备和垃圾等东西中间层是家庭的主要活动空间。堂屋专门用于祭祖、迎宾,左右两侧分别做卧室与客房。土家吊脚楼的空间分割策略是以祖先灵堂所在的房间为核心,向外延伸辐射,这样,家庭团结的亲和力就增强了。连接正屋的吊脚楼称为厢房。厢房上层一般用作书房或者客房。厢房楼下通常为猪牛栏和厕所。厢房中层为“女儿楼”,又叫“姑娘楼”,是土家姑娘织“西兰卡普”、绣花纳鞋以及睡觉的地方。顶楼用作储藏食物和种子的仓库。如果家庭人口多,顶楼也可以分开一间卧室供人居住。

2吊脚楼与山水的关系

土家族的聚落一般分布在大山谷中,沟壑纵横、山坡陡峭、自然环境恶劣。受山地地形地貌的影响,土家族民居多依山而建,依水而栖。吊脚楼的建筑智慧体现在将恶劣的自然环境改造为适合人类居住的居住场所。土家族先民将头顶的部分和最下层分别用于储藏杂物和饲养牲畜,体现了土家族先民在抵御自然灾害和外部威胁、防湿防虫防蛇方面的卓越智慧。因此吊脚楼既可以克服山区居住的弊端,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又可以提高客厅的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使人的安全、财产得到保障。

土家族建筑和山水的关系十分密切,土家族的建筑文化中无不彰显着人与山水自然之间俯仰和谐的关系,吊脚楼技术是土家族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为适应自然环境而创造的一种建筑艺术。

二、吊脚楼建筑的环境伦理思想

(一)经济适用

吊脚楼属半干栏式建筑,它依山就坡而建,可谓是将经济适用伦理原则发挥到极致的体现。

一是土家族聚居地的地势使然,缺少足够的建楼平地;在建造中就地取材、节省土地、易建易造、造价低。土家族吊脚楼在建筑中选择价格低廉的竹子、杉木等;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地形、节省了人力和物力也。吊脚楼在材料的建造上结合了实用主义和自然主义。土家族在与自然抗争的过程中,结合杆杆建筑的特点,创造性地发挥了吊脚楼冬暖夏凉、防水防潮、防蛇防兽的功能。

(二)俯仰和谐

吊脚楼施工时首先要考虑建筑本身与周围自然环境的协调统一,还要注意吊脚楼空间构件之间的协调。从而达到“天人合一、俯仰和谐”,以人为中心,建筑服务于人民生活起居和生产劳动。房屋从选址选材、空间秩序等方面,自然有序的变化当中,体现出吊脚楼建筑本身与其他山水之间的和谐统一关系,在丛林翠竹、青山绿水之间交相辉映,既符合风水之道,又符合自然之道;既满足了建筑本身的使用功能,又极大限度的将环境伦理、生态保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伦理理念嵌入其中。

(三)世俗包容

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土家族人积极改造客观世界,努力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此过程中,土家人形成了热爱劳动、勤奋耕耘、艰苦奋斗的品格。

早在2000多年前,土家族的祖先就在武陵山一带繁衍生息。在汉人大量迁入这片“蛮夷之地”之前,土家族被侮称为“武陵蛮”;直到新中国成立,土家族才被确定为一个单一的民族,土家族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特别是党的国策从历史长河中启迪了土家族文化,使土家族文化的活灵魂得以落脚。  

三、吊脚楼建筑的保护与发展

(一)统筹保护,适时修缮

一是明确多元责任主体,注重政府政策导向。吊脚楼的保护、土家族民族文化的传承都离不开人民;地方政府要积极出台吊脚楼保护方案,加强对村民的教育引导,设立吊脚楼保护和修复专项资金;对吊脚楼建筑专业人才进行系统化、专业化的培训,将吊脚楼群纳入网格管理中。

二是保持村寨古朴性,修缮保障安全性。土家族吊脚楼作为民族优秀文化在其保护修缮过程中应当注重其特色性,不能将其与仿古建筑并谈,而应当根据“修旧如旧”的原则。除此之外,在保护修缮过程中应突出安全的主题,在吊脚楼内配备灭火设备,在较为集中的吊脚楼群附近设立消防应急安全设备,有效保障土家族人民安全。

(二)技艺传承,历久弥新

现代工业的发展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从事吊脚楼的专业人才稀缺,年轻的团队无法发展。吊脚楼的生存空间面临着巨大的危机,吊脚楼的施工技能可能会丧失。因此,必须要创新思路,利用市场的办法,借助旅游升温的东风,在景区规划与山水相融的吊脚楼,为这一工艺的传承人搭建舞台,拓展市场;可以借力“特色村寨”项目,组建专业化的施工队伍,传承这一工艺;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对民族工艺传承人给予一定的补助,缓解他们的后顾之忧。

作者简介:袁琦  生于1998年8月 女 汉族 籍贯:湖北省兴山县人,硕士在读  研究方向:伦理学,西南民族大学,610041

参考文献:

李俊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路径[J].中国民族教育,2021,(11):22-26.

 阮静. 中华文化符号与中国文化传播[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

 周传发.鄂西土家族传统民居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25):7821-7822.

崔凯,陈燕菲,朱军,马江林,曾永,蒙芳.贵州土家族传统民居结构受力分析[J].四川建材,2016,42(04):91-92.

赵忠鼎.湘西土家族吊脚楼对现代建筑的启示[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8,20(05):26-28.

朱世学.论土家族吊脚楼的生态价值[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2):43-48.

 王希辉. 土家族吊脚楼的文化内涵与传承[J]. 重庆社会科学,2008,(02):9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