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劳动教育为“双减”赋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1-28
/ 2

以劳动教育为“双减”赋能

谢娅芳

沙市新沙路小学

一、活动背景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加强劳动观点和劳动技能的教育,是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和内容。”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学生参与劳动和锻炼独立生活能力的机会却越来越少。很多家庭重智育轻劳育,有的家长把劳动当作反面教材,经常对孩子说不好好学习,就得下地种田,外出打工。有的家长在发现孩子犯错时,甚至把劳动当作惩罚。这些做法势必造成孩子厌恶劳动,鄙视劳动。

面对“双减”,学校教育如何强化主阵地作用,如何构建教育良好生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是摆在学校面前的重大课题。

新沙路小学提出了“学生活知识、练生存技能、悟生命意义”的新时代劳动教育工作理念,让教育从“课本”回归到“生活”。学校以劳动为教育内容,让学生从繁重的课业负担和分数的压力中解放出来,从知识到实践,从活动到课程,从课本到生活,在劳动中发展学生身心,以劳动教育为“双减”赋能。

二、活动策略

(一)科学规划,有效实施劳动教育

1、制定方案,加强劳动教育管理。

新沙路小学根据学生能力、师资力量、劳动课教材、校内环境等因素制定了劳动教育活动方案。以减去学生繁重的书写任务,培养学生劳动意识与能力为宗旨,依据实际情况、分目标、分层次、分年级,加强学生劳动教育,做到有师资、有课时、有教案,落实每一节劳动教育课。

2、目标管理,加强劳动教育评价。

为保证学生每天的劳动时间,建立和完善学生劳动评价制度,新沙路小学为孩子们设计了《体艺劳成长记录册》。通过“生活小达人”项目记载孩子们平时学会的劳动技能,通过自我评价和家长评价,肯定孩子们的每一次进步。孩子们在记载本上写道:“今天我学会了怎样洗衣服,还知道了几个打扫卫生的小妙招。”“我今天学炒鸡蛋,知道要沿着碗边敲鸡蛋壳,而且今天敲了一个双黄蛋,真有趣!”家长说:“孩子,很高兴你长大懂事了,看着你一天天进步,我们很欣慰。”新小设立的劳动教育评价方式为每一个孩子留下成长的足迹,鼓励孩子积极开展劳动实践,培养动手能力。

(二)积极实践,全面实施劳动教育

1、融入学科课程,落实劳动教育。

宋代诗人陆游曾说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为了真正落实学生的劳动课程,学校将劳动教育贯穿于整个学科教学过程,让劳动意识潜入孩子们心中。

(1)与语文学科的融合。

语文课上,孩子们从“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茶田”的诗句中感受到劳动的辛苦,从“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学会珍惜劳动成果。孩子们一笔一画工整地书写劳动诗词、名句,以此歌颂劳动者。每当语文单元中的劳动主题活动结束后,语文老师会指导孩子记录劳动感受,孩子们有了真实的劳动体验,写作素材信手拈来,“文学创作来源于生活”,劳动体验提高了孩子的写作水平。

(2)与科学学科的融合。

科学课一直都是孩子特别喜爱的课程,老师们鼓励学生关注现代科技,主动参与科技实践内容,以培养学生乐于思考、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和能力。同学们将自己设计的作品展示给全校同学观看,骄傲地向大家介绍作品的创作用途和使用方法。同学们在动手中培养劳动习惯,在劳动中培养的认真、细致的观察习惯。

(3)与美术学科的融合。

在美术老师推广环保理念的影响下,同学们利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制作出了有价值的新物品。这些作品中有包装纸盒制作的收纳箱,有空油桶制作的清新小花盆,还有手工制作的装饰品……,同学们的作品构思新颖,做工精细,充分展示了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

(4)与传统文化融合。

沙市新沙路小学以“传承中华文化,弘扬勤劳美德”为主题在全校开展活动,同学们通过剪窗花、写春联、包饺子等劳动实践方式迎接新年;通过制作月饼、玉兔等创意作品分享传统节日的快乐。喷香的饺子、圆滚滚的汤圆、喜庆的窗花、精美的月饼……无不展示着同学们的劳动成果,一张张红艳艳的奖状印证着同学的劳动收获。同学们在享受自己亲手制作美食的同时,更感受到劳动带来的幸福感。

2、开展校内活动,营造劳动氛围。

(1)与自然为伴

新沙路小学为了让学生亲近大自然,将空地化为植物园劳动实践基地,取名“硕实园”。师生共同参与清理地砖、翻土、撒种等活动。每次劳作完毕,孩子们围着自己的硕实园,热情地讨论着“劳动”心得:“我觉得农民伯伯好辛苦,弓着腰除草、浇水很辛苦啊!”“原来白菜苔和红菜苔是这样从叶子里生出来的。”每一次劳作都让孩子们增长一次实践经验,植物的每一次变化都是孩子们亲手实践的结果,劳动的喜悦挂上孩子们的脸庞,劳动的热情也涌入孩子们心间。

(2)以比赛为友

学校根据不同学生年龄特点,设立了劳动技能比赛:一、二年级扫地、系鞋带、穿衣服比赛;三、四年级整理书包、系红领巾比赛;五、六年级剥大蒜、削土豆比赛。赛前,班主任们对学生进行了充分动员,鼓励大家平日里勤加练习。赛场上,大家互相加油,积极参与,比赛紧张又快乐。劳动技能大赛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实践锻炼、提升动手能力的平台,同时鼓励学生在竞赛中相互学习,勇于挑战,养成热爱劳动的好品德。

3、参与校外实践,锻炼劳动能力。

(1)洒下汗水,播种绿色

春日里,新沙路小学的老师带着同学们来到荆江大堤附近开展植树活动。大家两人为一组,挖坑、放苗、培土、浇水、小组成员配合默契,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也兴趣盎然,忙得不亦乐乎。师生用了近两个小时的时间栽下了近百棵夹竹桃树苗。师生们用劳动为绘就“万里长江,美在荆江”的新画卷添上了一抹绿色。

(2)走进社区,助力创文

为增强青少年志愿服务意识,提高学生对社区的责任感,新沙路小学带领同学们到社区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同学们走入社区,沿途捡拾垃圾,规整道路,摆放单车;站在红绿灯路口,倡导行人遵守交通秩序,安全出行,对不文明行为进行劝导。通过这项活动,同学们对志愿服务精神有了更深的理解和体会,更加钦佩志愿服务者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

4、鼓励家务劳动,培养感恩之心。

(1)分担家务,促进亲子交流。

为落实“双减”政策,更好培养学生活能力,新沙路小学在学生作业的布置上也进行了精心策划。新沙路小学每周都会给学生布置家务劳动作业,学生在班级群发放自己劳动的视频,学校通过劳动技能大赛检查孩子完成劳动作业的效果。同学们在家中自己动手清洗衣物、打扫卫生、整理书具、帮厨采买等,家长们都说:“学校展开的这个活动,对孩子成长非常有利,孩子从中学到了很多生活知识,也体会到了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辛苦。”学生在与家长的劳动互动中加强了沟通,增进了亲子交流。同时在实践中感受到幸福生活是靠劳动创造出来的。

(2)亲情账单,感恩养育之情。

沙市新沙路小学组织学生通过“亲情账单”、“家庭开支情况调查”、“走访问询”等形式进行调查,让学生了解家庭经济来源的各种形式,体会父母挣钱的不易。五(4)班的唐一鸣同学说:“看了家里的收支账单,我终于知道为什么每次我喝完酸奶后,妈妈总会拿起酸奶盖子用勺子刮得干干净净,我还总说她小气,原来父母赚得每一分钱都那么难,我却常常不知道珍惜。”孩子们在劳动中学习,在劳动中收获,学会了感恩亲人。

劳动教育树德、增智、健体、润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落实“减负”政策的过程中,实施好劳动教育,就是为孩子成长赋能,就是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赋能。

今后,我校将继续重视“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积极的劳动态度,培养学生勤奋学习、自觉劳动、勇于创造的精神,为他们终身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