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无为思想深入课程教学管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1-09
/ 2

巧用无为思想深入课程教学管理

李雨霓

西安铁一中滨河高级中学

摘要:老子的“无为而治”作为一个思想体系,可与教育教学以及自身管理相结合。所谓“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做到事事以身作则,潜移默化,以“润物细无声”之势更是重中之重。从而达到“无为而治”之境界才是教学管理中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

关键词:无为思想;教育教学;教学管理;

老子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无为而治作为一个老子的思想体系,千百年被许多人进行理解和一个解说,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认为"无为"就是毫无作为、消极等待,只是听从命运的摆布,这实在是误解了老子的本意。通读《道德经》后,比较赞同的一种观点是: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并不是消极的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无为而无不为”指的是人要遵循自然之理,顺应自然的运行,不必去干预自然的运行,不做不必的事,但也必须去做,作为自然与社会一部分遵循自然逻辑该做的事(无不为)。

这其实就是教师在班级管理以及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管,不意味着课堂的松散以及对学生管理的“佛系”,这并不是老子所说的“无为”,对于学生的规则意识,习惯意识,素养意识等等,需要持续的管理和培养,围绕“立德树人”的为,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学生的成长规律和心理状况,因材施教,才最终能达到老子说过:"无为而无不为",以“有治”最终达到“无治”的最高境界。此时学生已经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素养,形成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自我提高的意识和能力。

一、无为而治的思想与课堂教学的结合 

课堂教学是学校管理的核心,“无为而治”这种管理方式概括来讲:“治大国若烹小鲜”,意思是说治理一个国家(或者一个班级),就像煮小鱼一样。只能将调昧、火候放得适中,文火烹煮、不急不躁,这样煮出来的东西,色鲜味美;如火候不对,调味不对,心烦意燥,下锅后急于翻动(有为),最后煮出的东西色、香、味什么都设有了,菜也碎了,总之一塌糊涂。课堂教学亦是如此。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在课堂上的表现尤为重要,一个关键核心在于激发学生自主积极性,无论是议题式教学法还是小组自主合作探究法,都是以学生为主体,自主研究问题,小组讨论,形成统一观点,最终教师点拨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可以积极参与其中,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生生互动以及师生互动,看似无为,实则有为。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其次最重要的是教师个人魅力的体现,其实就是潜移默化的言传身教。主要体现在课堂备课的高效性和趣味性。课堂是彰显一个教师个人功底的平台,对自身专业需要不断提高,精心备课,不断专研,才能在课堂上对问题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和讲解,有利于树立教师威信和彰显个人魅力,正是这种潜移默化的言传身教,才能让学生爱上课堂,从而在课堂中汲取知识和培养能力。

二、无为而治的思想与班级管理的结合

班干部以及课代表的培养是每个教师都要面临的基本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如何将老子的“无为而治”运用其中呢?在具体工作中,很多的事情我都从“无为而治“出发去做,先将基本的要求和规则一一告知,然后班级进行民主讨论,一切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切身实际情况为基础,自由发挥,自主决定,草拟班级规章制度,充分发挥民主的作用,让学生在成长中锻炼和磨砺自己,不会过多地干涉决策。但是,绝对的自由是行不通的,绝对的民主也是不行的。所以当学生充分发挥了民主之后,需要进行集中,将不合理或者不恰当的地方进行修改和商议,最终形成一个既科学又民主的班级规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也有利于后期的执行。

在此过程中有一个重要的关键问题,要意识到“无为而治”并不是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管,放任自由式的管理模式,而是应该抓住重点,对他们的指引也只是一个观念上的一个指引,一个方法上的指导,重点地还是让他们在锻炼中得到成长,得到应有的锻炼,但这并不等于不闻不问的不管。这一点是有区别的。此种做法也是一种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表现。

如果班级制度持续稳定,班干部引领工作到位,学生也就状态稳定,整个班集体就会形成一种无形的凝聚力,推动着大家向前发展。而学生会反过来拥护班干部的管理。班级管理会越来越轻松。这就是“无为而治“的精髓所在。切记朝令夕改,情绪化管理班级和处理问题。

三、无为而治的思想与心理建设的结合

无为而治,关键在于不要强作妄为,因为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因此,“无为”从正面讲,是因物之性,以辅自然,即“顺自然”;从反面讲,是不敢妄为,恐妨自然,即“不妄为”。当管理者,及我们教师,坚持无为原则,“为无为,事无事”,行不言之教时,学生就会自我化育、自我发展、自成其功,从而达到“为无为,则无不治”。

在学生心理教育工作中,要坚持从“有形”走向“无形”,教育是一个细致的过程,不在于慧能大师所言的顿悟的一瞬间,而是神秀大师所说的渐悟,这就需要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坚持潜移默化,行不言之教,处无为之事,假以时日,终会达到质变的效果,也就是顿悟的时刻。学生也是在此过程中的慢慢积累和感悟,最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教师的“他助”达到学生“自助”的过程。

综上所述,育人之道是教师的天职和要求。在育人过程中,亦是要贯彻“无为而治”的思想意识。老子言“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这种“无为”观,是为统治者立言,为其设计了以退求进,以“无为”求“有为”的高明策略,旨在消解政府、管理者对民众的生产生活的不应有的干预,批评那些不尊重客观规律的强作妄为,而对于教学管理者来说,也是很有借鉴意义之处。

处无为之事,是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贯彻无为而治的思想;行不言之教,是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做到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去教化育人。“以无为而无不为”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终极目标。在此过程中,需要有思想的引领,更需要具体的方式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事因地因情况而灵活应变,将此思想更好的应用和发挥。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课题组. 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2] 梁燕.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若干思考[J].北京教育,2020(08).

[3] 陆道坤.课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问题及解决思路:基于专业课程思政的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2018(03).

[4] 张启鸿,李大伟.以协同育人理念推进思政教育[J].前线,2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