韧性视角下的连南少数民族村寨发展策略研究——以油岭瑶寨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1-09
/ 4

韧性视角下的连南少数民族村寨发展策略研究——以油岭瑶寨为例

陈思颖(通讯作者),叶瑜,李家源,房婷

华南农业大学   广东省广州市   510642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少数民族村寨面临破败甚至消失的危机,给当地发展带来巨大挑战。文章引入韧性理论构建了少数民族村寨韧性评价体系,运用德尔菲法与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以油岭瑶寨为案例地进行实证研究,最后结合评价结果得出其韧性发展程度,找出其韧性发展的薄弱领域,实现对韧性程度的定量与定性研究,并针对其薄弱领域提出韧性发展策略。

关键词:少数民族村寨;韧性评价体系;发展策略

Evaluation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Ethnic Minority Villages in Lianna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silienceTake Youling Yao Village as an Example

CHEN Siying,YE Yu,LI Jiayuan,FANG Ting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society, ethnic minority villages face a crisis of being ruined and even disappearing, which brings a challenge to its development. In this study, the resilience theory was introduced to construct the resilience evaluation system of ethnic minority villages, and the Delphi method and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re used to determine the weight of indicators. Aninvestigation was conducted in Yaoling Village as a case. The development degree of the resilience was obtained based on the evaluation results, and the weak areas of the resilience development were foundto achieve a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study of the resilience degree.

[Keywords]Ethnic minority villages ; Resilience evaluation system ; Developing strategy ;Youling Yao Village

在当前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少数民族村寨的发展面临许多不确定的冲击,探讨和研究少数民族村寨健康的发展模式,是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是对一个民族的文化权利的捍卫和保护,有利于促进地区平衡发展和乡村振兴[1-3]

韧性研究在当代背景下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学术界对韧性认知深度逐步提升。在城乡规划学科的角度,韧性理论是指提升系统应对自然和人为危机影响的韧性,使系统能够具备抵御灾难性事件并迅速恢复的能力[3]。目前国内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韧性的研究匮乏,韧性评价体系尚未建立,文章基于韧性理论,以油岭瑶寨为例探讨广东少数民族村寨的发展模式。


1 相关概念

1.1 韧性乡村

文章中的韧性乡村是指乡村系统在受到内部和外界(自然作用、社会因素)的各种扰动后,通过合理的准备、缓冲、适应和应对仍能够保持其基本的乡村结构、特征、风土人情等,同时乡村系统自我组织、学习和更新,良性运行,能够维系生态、经济、文化和生态的动态平衡,是乡村的一种本质特征[3-7]

1.2少数民族村寨

少数民族村寨凸显了少数民族的整体风貌,是民族特色文化的载体,外观上带有异于其他村庄的认识和感受,其构造和布局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适应和生态适应能力[1],以少数民族为主要居住人口,共同生活的方式是聚集部落,具有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特征的自然村或行政村[7]

2 研究区域概况

2.1 连南瑶族自治县概况

连南瑶族自治县位于广东省西北部,隶属广东省清远市,是全国唯一的排瑶聚居地。2020年全县常住人口为134691人,瑶族人口占56.42%

2.2 油岭瑶寨概况

油岭瑶寨是广东省清远市连南瑶族自治县三排镇油岭村的一个自然村,位于三排镇的西南部,油岭瑶寨始建于唐末,是县内现存的三座规模较大的瑶寨之一。拥有独特且典型的瑶族建筑、音乐、语言等丰富的文化资源,传统文化保留较为完好,拥有两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共有七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其中一位为国家级长鼓舞非遗传承人。

3 连南少数民族村寨韧性评价体系构建

基于连南少数民族村寨现状发展困境,必须先对影响韧性强度的指标进行识别筛选,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从而针对缺乏韧性的特征要素提出相应发展策略。须遵循可行性、整体性与真实性确定评价内容与选取指标因子。

3.1 韧性评价内容识别

少数民族村寨韧性是指少数民族村寨的生态系统、经济系统、文化系统和社会系统四个子系统在面对各种不确定冲击时,具有主动抵御、适应或者转化的能力,从而实现动态平衡和自我的良性发展。文章从生态系统、经济系统、文化系统和社会系统四个子系统组成要素出发。

3.2 韧性因子选取

结合少数民族村寨发展情况,文章从生态韧性、经济韧性、文化韧性和社会韧性四方面进行因子选取。

生态韧性主要关注少数民族村寨生态环境质量和资源禀赋状况,其指标衡量少数民族村寨的自然生态质量和生态环境承载力;经济韧性主要关注地方经济效益和经济潜力,是少数民族村寨应对外界扰动时的动力;文化韧性主要关注村寨凝聚力、传统建筑群保存程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度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活化利用程度;社会韧性主要关注生活保障能力、少数民族村寨特色社会治理方式保留程度、内外交通联系便利性、乡村劳动力资源状况。

3.3 韧性评价框架构建

文章结合少数民族村寨保护与发展要求,因地制宜提出构建连南少数民族村寨韧性评价指标体系构想,以少数民族村寨韧性为目标层,从生态韧性、经济韧性、文化韧性和社会韧性4个准则层出发,在因子层上共筛选出27个指标。

C:\Users\ASUS\AppData\Local\Microsoft\Windows\INetCache\Content.Word\评价.png

图1 连南少数民族村寨韧性评价体系

3.4 韧性评价权重计算

结合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对各层级指标的权重进行计算,得到专家数据后运用yaahp软件的判断矩阵集结法最终确定各层级评价指标权重并检验一致性,最终得到相应的权重。

表1 连南少数民族村寨韧性评价指标权重一览表

目标层

准则层

权重

因子层

权重

连南少数民族

村寨韧性

(A)

生态

韧性

(B1)

0.1641

地形地貌(C1)

0.022

植被覆盖率(C2)

0.0141

人均耕地面积(C3)

0.0125

自然风貌保存度(C4)

0.065

地质灾害防治度(C5)

0.0505

经济

韧性

(B2)

0.0831

人均收入(C6)

0.0059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C7)

0.0081

产业结构(C8)

0.0224

特色产业对收入的贡献率(C9)

0.031

年龄结构(C10)

0.0094

人口密度(C11)

0.0062

文化

韧性

(B3)

0.3316

公共文体设施质量(C12)

0.0518

民族传统节庆活动开展频率(C13)

0.0574

传统建筑风貌保存度(C14)

0.0267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度(C15)

0.0834

文创产品开发度(C16)

0.0244

文物古迹面积占比(C17)

0.0226

村寨文化认同度(C18)

0.0653

社会

韧性

(B4)

0.4213

交通可达性(C19)

0.0255

卫生厕所普及率(C20)

0.019

社会保险比例(C21)

0.0266

村民参与度(C22)

0.0481

基础设施普及率(C23)

0.0628

受教育程度(C24)

0.0378

保障机制(C25)

0.0713

村委管理能力(C26)

0.0745

瑶老制保存度(C27)

0.0557

4 油岭瑶寨韧性分析

4.1 自然资源丰富,生态韧性优秀

油岭瑶寨的生态韧性得分为13.49分,满分分值为16.41分。整体生态韧性较为良好,是当地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石。

油岭瑶寨资源禀赋优越,地形地貌独具特色,农田、果园、林地等半自然斑块连片分布,开发程度较低。受到政府保护政策限制,村内大部分土地适用于生态保护,同时政府治理水平良好,应对地质灾害发生能力较高,自然风貌保护完整。唯一不足则是当地坡度较多处在15度及以上,导致人均耕地整体较少。

表2 生态韧性准则层得分一览表

指标

权重

指标得分

百分制折合得分

准则层

生态韧性(B1)

0.1641

——

16.41分

地形地貌(C1)

0.022

3分

1.32分

植被覆盖率(C2)

0.0141

4分

1.13分

人均耕地面积(C3)

0.0125

2分

0.5分

自然风貌保存度(C4)

0.065

5分

6.5分

地质灾害防治度(C5)

0.0505

4分

4.04分

总分

13.49分

4.2 缺乏发展动力,经济韧性不足

油岭瑶寨的经济韧性得分为2.05分,满分分值为8.31分。经济韧性处于较差水平,极度缺乏经济增长活力。

油岭瑶寨缺乏就业机会导致人口外流,常住人口稀少,同时村内留守老人与小孩占常住人口绝大部分。村寨内缺乏具有持续发展的特色产业,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活力不足,导致村集体收入来源单一,人均收入处于较低的水平。

表3 经济韧性准则层得分一览表

指标

权重

指标得分

百分制折合得分

准则层

经济韧性(B1)

0.0831

——

8.31分

因子层

人均收入(C6)

0.0059

3分

0.35分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C7)

0.0081

2分

0.32分

产业结构(C8)

0.0224

1分

0.45分

特色产业对收入的贡献(C9)

0.031

1分

0.62分

年龄结构(C10)

0.0094

1分

0.19分

人口密度(C11)

0.0062

1分

0.12分

总分

2.05分

4.3 文化传承断层,文化韧性良好

油岭瑶寨的文化韧性得分为23.22分,满分为33.16分。整体而言文化韧性一般,整体创新度欠缺,缺乏活化,难以吸引年轻人主动传承特色文化。

当地传统民居文保单位数量较多,村内整体风貌良好。村民对村寨文化认同度高,现村内拥有7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拥有经费支撑开展传艺、交流等活动,然而产业未充分利用油岭瑶寨特色文化元素,缺乏现代科技手段与文化资源的有机融合,市场前景渺茫,缺乏人才和资金的投入,难以吸引年轻人主动从事该行业。

表4 文化韧性准则层得分一览表

指标

权重

指标得分

百分制折合得分

准则层

文化韧性(B3)

0.3316

——

33.16分

公共文体设施质量(C12)

0.0518

3分

3.11分

民族传统节庆活动开展频率(C13)

0.0574

4分

4.59分

传统建筑风貌保存度(C14)

0.0267

4分

2.14分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度(C15)

0.0834

4分

6.67分

文创产品开发度(C16)

0.0244

2分

0.98分

文物古迹面积占比(C17)

0.0226

4分

1.81分

村寨文化认同度(C18)

0.0653

3分

3.92分

总分

23.22分

4.4 基础设施不足,社会韧性欠佳

油岭瑶寨的社会韧性得分为24.02分,满分分为18.11分。油岭瑶寨整体社会韧性较差。

基础公共服务与市政服务设施均普及但质量不高,家庭厕所覆盖率低,公共交通设施落后,整体村庄生活质量不佳。在治理制度与能力方面,村民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因此村委会起到重大作用,但缺乏瑶老制的传承,难以最大限度发挥管理制度的优势。

表5 社会韧性准则层得分一览表

指标

权重

指标得分

百分制折合得分

准则层

社会韧性(B4)

0.4213

——

42.13分

交通可达性(C19)

0.0255

3分

1.53分

卫生厕所普及率(C20)

0.019

1分

0.38分

社会保险比例(C21)

0.0266

4分

2.13分

村民参与度(C22)

0.0481

4分

3.85分

基础设施普及率(C23)

0.0628

4分

5.02分

受教育程度(C24)

0.0378

2分

1.51分

保障机制(C25)

0.0713

1分

1.43分

村委管理能力(C26)

0.0745

4分

5.96分

瑶老制保存度(C27)

0.0557

2分

2.23分

总分

24.02分

4.5 评价结果总结

油岭瑶寨的韧性综合评价得分为62.78分,依据评价等级划分,油岭瑶寨的韧性程度处于较好等级(60-80分),但是距离较好等级仅仅超出2分,与一般等级非常接近,可见其韧性发展仍有较大进步空间。

表6 韧性评价得分一览表

5 连南少数民族韧性发展策略研究

5.1改善村寨的生态系统,发展村寨生态韧性

把生态环境问题与道德约定相结合,善用瑶民的生态敬畏理念,发挥村规民约的效用,形成本土的道德约束机制。同时与生态治理监督体制相结合,引导村民积极参与乡村生态治理和管理。

加强地质灾害风险识别与预警机制建设。政府应加强连南地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加强排危除险工作,建设应急避难场所;加快开展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充分做好应急避险预案;鼓励公众、村民参与灾害科普活动、专业化培训和实战演练,掌握自救和发现隐患的能力。

5.2 调整村寨的经济系统,强化经济韧性

调整产业结构,培育特色产业新动力。立足于本地的文化资源和生态资源,以融合发展为主题,以少数民族的民族文化为载体,发展民族村寨游、古镇古寨游、民俗寻踪游、徒步探险游等各式各样的乡村旅游模式;发展环境友好型特色农业,依托文旅产业,实现产业链升级,转向多产联动发展。

转变产业经营发展模式。重点培育农业龙头企业、特色产业园、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成立服务合作社,为农业生产提供托管服务。吸收新要素,打造业态新模式,借助融媒体资源,持续加大宣传力度,创新推广数字化农产品营销新业态和菜篮子工程新模式,建设农业电商平台和农产品直销平台。

5.3 丰富村寨的文化系统内涵,提升文化韧性

筑牢发展基础,搭建传播平台。帮扶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人才,开展多样化培训交流活动,举办多类别的竞赛、展演活动,设置奖励基金、给予经济补贴、建立考核机制,培养年轻传承人;提高村民的历史文化保护意识,创办少数民族文化工作坊,村委引导,瑶老组织,村民参与。打造主题民族艺术节,打响少数民族节庆艺术节品牌。

发展文化传承阵地,政府加大保护力度,提高资金投入,建立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保护和改造修缮古建筑,最大程度保存传统建筑风貌。创新传承场的利用方式。活化利用历史建筑,推动功能转换。丰富传承场的建设方式,打造生态博物馆和民俗文化村;搭建研学平台,增设文化传承场。

5.4 完善村寨的社会系统,健全社会韧性

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教育资源投资。完善交通路网建设,完善公共交通、旅游交通系统、线路设置,加强标识设施建设。提高厕所覆盖率,完善垃圾治理与污水处理设施,健全消防设施建设;加强教育的投入力度,完善学校、少数民族名师工作室等的建设,构建特色的远程教育培训线上学习平台。

发挥瑶老制重要作用,提供“善治”明灯。构建“瑶老制+自治”的模式,探索“瑶老制+法治”“瑶老制+德治”“党建+瑶老”的治理模式。

D:\大四上学期\毕业\毕业论文\瑶老.jpg瑶老

图2 瑶老制模式图

6 结语

构建科学的韧性评价指标体系是提升少数民族村寨韧性发展水平、推动其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文章引入韧性理论,将韧性与少数民族村寨相融合,并以油岭瑶寨为案例进行实证,提出策略,以期为少数民族村寨的发展提供新途径。

参考文献

[1] 胡祥华.湖北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发展工作实践与思考[N].中国民族报,2011.04.29

[2] 陈莉莉,邓婕,曾相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开发村民受益机制研究——以西江千户苗寨为例[J].民族论坛,2011(20):62-67+82.

[3] 许婵, 文天祚, 刘思瑶. 国内城市与区域语境下的韧性研究述评[J].城市规划,2020,44(04):106-120.

[4]邵亦文, 徐江. 城市韧性:基于国际文献综述的概念解析[J]. 国际城市规划,2015,30(02):48-54.

[5] 顾燕燕, 孙攀, 郑军德. 韧性乡村对乡村建设的意义探究[J]. 绿色科技, 2019(04):205-208

[6] 李玲. 少数民族村寨文化产业治理研究[D]. 华中师范大学, 2019.

[7] 岳俞余, 高璟. 基于社会生态系统视角的乡村聚落韧性评价——以河南省汤阴县为例[J]. 小城镇建设, 2019,37(01):5-14.

华南农业大学第十四届2021年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创新训练项目,项目名称:基于韧性理论的广东少数民族村寨发展策略研究——以连南县油岭瑶寨为例

编号:20211056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