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百色市右江区桂明村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1-07
/ 3

广西百色市右江区桂明村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研究

李茹1刘海彬2

广西旅游规划设计院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乡村振兴战略是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压舱石,是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指明灯。本文以广西百色市右江区桂明村为研究对象,以右江区“形、实、魂、人”为主线,以桂明村SWTO分析、总体发展思路、村域发展以及重点区域规划为研究重点,重点提出文旅融合下桂明村乡村旅游发展途径,全力建设大美右江。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旅游;文旅融合;桂明村;发展策略

我国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的发展时间有先后之分,但作为我国当前发展“三农”的举措、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两个重要途径[1],二者既有相互依存、互相促进的部分又有各自独立发展的业态和路径[2]。我国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使脱贫攻坚成果得到巩固和提升的最佳手段[3]。本文基于乡村振兴发展总要求,依托桂明村资源优势条件,探讨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发展途径。

一、研究背景

2021年5月,百色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脱贫攻坚总结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部署大会,会议指出:大力弘扬伟大脱贫攻坚精神,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奋力实现“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在新的起点上谱写“三农”工作新篇章。脱贫群众精神面貌实现历史性转变,奋发向上的精气神得到全面提振。农村人居环境发生历史性改变,广大乡村更加美丽宜居。基层基础得到历史性巩固,党群干群关系更加融洽。《右江区乡村振兴建设三年行动方案》文件指出:着力在“形、实、魂、人”上下功夫,走形象好、发展实、乡魂美、人才旺的乡村振兴高质量新路子,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推动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全力建设大美右江。

二、SWTO分析

(一)优势分析

桂明村有着三个10分钟圈的区位优势、三大支柱产业优势、临右江生态优势、人类史前遗址文化优势以及庭院式格局的空间优势。

三个10分钟圈的区位优势体现在桂明村交通便利,距离百色高速公路服务区5.2公里,距离百色干部学院2.4公里,距离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百色欢乐小镇3.7公里,距离三个地方均为10分钟车程的交通优势。三大支柱优势体现在粮、蔗、果三大支柱产业,为村民带来了经济效益。临江生态优势体现在桂明村大梅屯以及福匠屯均滨临右江,右江良好的生态环境为桂明村的乡村旅游发展带来优势条件。人类史前遗址文化优势体现在桂明村拥有四大人类史前活动遗址,分别为大梅遗址、那练遗址、半山遗址以及小梅遗址,历史悠久的文化为桂明村的文化注入活力。庭院式格局的空间优势体现在大梅屯,其公共空间比较多,院落式的建筑庭院为未来乡村景观规划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

(二)劣势分析

桂明村目前基础设施不齐全,缺少供水排污系统,同时村屯外部建筑立面改造并未全部完成,建筑风格不统一且缺乏地域特色,千篇一律。桂明村农业产业发展具有一定的基础,但是品牌影响力不够,这为未来乡村振兴建设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局限性。

(三)威胁分析

全区激烈市场竞争对乡村风貌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日益增加,结合地域文化特色,打造属于自己的乡风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机遇分析

国家层面、自治区层面以及百色层面对于乡村振兴政策的出台以及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和投入让桂明村迎来新的机遇。

三、总体发展思路

(一)发展定位

依托右江优美的景观环境、桂明村便利的交通区位、特色农业发展以及村屯悠久的历史文化,以文旅资源型+主题IP型的发展模式,主打水果以及古人类历史文化IP,促进桂明村乡村文化旅游发展,助力右江区乡村振兴,打造集休闲度假、文化体验、生态观光、党建引领等功能于一体的城郊新田园乡村IP示范项目。

(二)发展目标

将桂明村打造成“全国党建引领示范村”、“全国乡村振兴示范点”、以及“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三)发展策略

党建引领——围绕乡村振兴、学习接待、党建理论三个方面做足党建核心功能;探索“党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新路径,以党建促乡村振兴发展。

城乡融合——推动桂明村与右江区城市圈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推动大梅屯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探索破解城乡二元制模式,规划将桂明村打造为全国旅游重点村。

区域联动——对G323进行提升,增设沿途驿站,构建右江区环城绿道;串联桂明村与百色干部学院、百色高速公路服务区以及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百色欢乐小镇3个10分钟圈的游线组织,打造区域联动精品路线,带动桂明村的发展。

三产融合——在一、二、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植入“互联网+”、“文化创意+”等,形成跨产业融合的六次产业综合体系,激发桂明村大梅屯产业发展活力。

乡村景区化——因地制宜,深入挖掘乡村的文化内涵,把乡村建设的更像乡村,让乡村成为未来旅游的奢侈品,以提高人居环境、传承历史文化、推动经济发展、塑造地域特色为目标,将情感融入到乡村元素的设计改造中去。

四、村域发展

(一)功能分区

结合桂明村资源优势以及未来项目建设规划,拟将桂明村分为四个区:农产品展销区、村屯文化展示区、现代农业发展区、乡村旅游发展区以及滨水休闲旅游区以及党建引领示范区。

农产品展销区:整合六级屯以及那高屯资源优势,依托其交通区位优势,将该区域打造成集农产品交易、电商交易为主的农产品展销区。

村屯文化展示区:以桂明村村委所在地那练屯为中心,通过对桂明小学提升、建设村史馆、乡村风貌改造等方法,将该区域打造成以村屯文化展示为主的特色文化区域。

现代农业发展区:依托小梅屯、岩雅屯农业资源优势,打造集农业观光、农事体验等以农耕文化为主题的现代农业发展区。

乡村旅游发展区:依托大梅屯交通区位优势、农业资源优势以及历史文化优势,将大梅屯作为乡村旅游发展的重点规划对象,打造集休闲度假、文化体验、生态观光、党建引领等功能于一体的广西交旅融合示范点以及城郊新田园乡村社区示范项目。

滨水休闲旅游区:依托岩雅屯滨水资源优势以及特色农田资源优势,重点提升右江滨水景观,丰富水上项目。

党建引领示范区:结合百色干部学院以红培、党建为主题,打造集红色文化教育、党知识理论学习于一体的红色教育基地。

图片1

(二)重点区域规划

大梅屯是桂明村面积最大的屯,也是产业发展和水路交通便利条件优势最为明显的自然屯,其历史文化悠久、民俗文化丰富、临江风景优美,将其作为重点区域打造,划分为八大景观景点:

图片2

村之色——林海婆娑:托大梅屯果林特色,通过植入不同主题特色的景观小品,疏通果林间道路,完善休息座椅、游步道等配套设施,打造以果色满满的景观节点。

主要建设项目:荔枝林、芒果林、龙眼林、荔枝主题庄园、芒果主题庄园、壮乡主题园

村之文——古遗探秘:以大梅遗址为依托,复原人类史前活动遗址场景,埋藏现代特色石器,营造考古探秘趣味探索氛围,运用高科技手段以及宣传牌宣传介绍古遗址文化。

主要建设项目:考古研学营地、考古遗址发掘体验营地、古文物展示馆、石器主题园

村之趣——户外拓展:结合大梅屯原有的甘蔗林地条件,对场地环境进行平整提升,增设相关户外运动设施,因地制宜打造休闲运动为主的景观节点。

主要建设项目:汽车营地、汽车电影院、网球场、戏水池、微景观游园、真人CS、耕地农田景观提升

村之魂——党建引领:以国家、自治区、百色市、右江区乡村振兴建设为契机,增加党建文化内容,对该区域和建筑进行统一,清理现状杂物,增加墙绘、文化小品和宣传栏。

主要建设项目:乡村振兴学院(乡村党校、红色食堂、党建广场、致富先锋展示馆)、大梅屯史馆、微景观游园

村之影——壮乡老家:深入挖掘大梅村屯文化内涵,打造以壮乡文化为主题的壮乡老家缩影。

主要建设项目:儿童休闲广场、童趣园、购物广场、大梅莲塘特色民宿(泳池)、大梅稻作农家乐群、沃柑采摘园、垂钓园

村之田——农耕野趣:依托大梅屯优美的田园景观,通过连片田园景观的打造,增设稻田文化景观小品以及果蔬菜园的提升改造,打造以农耕体验、田园休闲为主的景观节点。

主要建设项目:亲子农耕体验园、亲子菜园、微景观游园、跌瀑花溪、大梅荷塘

村之味——舌尖大梅:聚集当地特色美食以及特色旅游商品,通过对村屯建筑进行提升改造,引入当地特色美食、传统手工艺品以及特色农副产品,打造极具美食吸引力的景观节点。

主要建设项目:土特产商业一条街、文化广场、特色水果酿酒作坊(荔枝酒、芒果酒)、水果干加工基地、大梅奇石园

村之映——大美大梅:依托G323规划道路,通过对大梅屯右江沿岸滨水景观提升,配套咨询服务等设施,打造大梅屯入村印象,为游客留下大美大梅的初印象。

主要建设项目:大梅屯景观大门、迎宾花园、生态停车场、芒果休闲园、滨水驿站、滨水骑行道、垂钓平台、龙舟码头、游客服务中心、右江滨水景观提升

(四)特色活动策划

游碧水:围绕大梅屯右江进行活动策划,以观景、游湖、购物体验、文化体验为主要策划方向。

品乡村:依托大梅屯特色非遗文进行活动策划,让游客多角度地了解乡村的历史文化、美食文化、民族文化等。

享野趣:依托大梅屯林田园、果林等基础条件开发户外运动以及田园体验项目做活动策划。

探古密:深入挖掘大梅遗址的文化内涵,策划古遗址探秘、研学等类型的活动。

研党建:以乡村振兴为契机,开展党建研学、红色培育等活动,打造红色研学基地。

五、结语

通过整合桂明村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依托其区位条件优势,构建乡村旅游的发展策略,做好合理统筹规划。桂明村乡村旅游发展前景广阔,政府、基层工作者以及村民必须上下一心团结一致,坚持以游客需求为导向,坚持旅游可持续发展为指导,坚持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三者统一和平衡[4],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振兴发展定会迈向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梁坤宇,庞家幸:《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耦合研究——以陕西省袁家村为例》,《建筑与文化》2021年第5期。

[2]吴东霞.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耦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22.

[3]王琦.安康市岚皋县新喜村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研究[J].智慧农业导刊,2022.

[4]李得镪.崇左市大新县休闲农业竞争力分析[D].广西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