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能的发展机遇与面临的挑战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1-07
/ 2

氢能的发展机遇与面临的挑战

刘波,曹辉

河南豫氢装备有限公司 河南省新乡市 453000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氢能的了解越来越多。因此,氢能作为最具发展潜力的二次清洁能源之一,将在保障能源安全、调整能源结构、促进碳减排等诸多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此外,氢能将带动上下游产业的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引擎,助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但现阶段我国氢能产业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扩大优势、补齐短板,促进我国氢能产业长效发展成为关键问题。

关键词:氢能;发展机遇;挑战

引言

随着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视,发展绿色能源已经成为各个国家的战略目标。氢能源作为新型的二次能源,被视为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清洁能源。氢能源因其清洁性、便捷性、高热量、无污染等特点,被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如交通、航天、发电、通讯等行业。

1氢能的特点

氢元素处于元素周期表的第一位,其原子质量是最小的,早期就有采用氢气制作成热气球,作为运输的工具。此外,氢能具有的特性有:(1)氢气具有良好的导热性能。在所有气体中,氢气的导热性最好,1个大气压下(0℃)时,氢气的导热系数为0.1289W/(m•K),比大多数气体的导热系数均高出10倍左右,在能源工业中氢是传热载体,比如在发电机的冷却中采用氢气进行冷却。(2)理想的发热值。每千克氢燃烧后能放出142.35千焦的热量,约为汽油的3倍,酒精的3.9倍,焦炭的4.5倍。(3)自然界存在最普遍的元素。氢原子构成了宇宙质量的75%,氢多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于水中。在地球上,海洋占到地球的3/4,地球上水最为广泛。(4)无毒。氢是无色、无味的氢气,氢燃烧后的产物是水,没有造成环境污染的硫氧化物、氮氧化物和粉尘颗粒以及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碳氢化合物等。(5)作为多种形态存在以满足运输需要。氢能重量较轻,因此从运输成本及社会总效益考虑,氢能的运输优于其他能源。氢常温下为气态,低温高压下为液态,或与金属可化和为固态金属氢化物,这三种形态可作为不同的贮运方式的需要。(6)耗损少。氢能可通过燃料电池转化为电能,或者采用管道输氢,这样就可取消远距离高压输电,即提高安全性,又降低能源无效损耗。(7)减少温室效应。氢能的应用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最大限度地减弱温室效应,与我国目前的“双碳”目标相符合。

2我国氢能源发展的主要问题

氢能源开发利用过程中,主要有两类问题,第一,氢能源的制造过程,目前制氢主要是利用存量有限的化工能源,这种方式制氢不但污染环境,能耗高,制氢效率低。所以研发出成本较低的制氢方法是我国氢能源开发的主要问题。第二,氢能源的存储和运输问题,目前我国氢能源的存储和运输方法危险系数较高,氢能源相比气态、液态燃料危险性更好,因其极易暴露,易燃烧,如何安全生产氢能源,也是我国主要面临的问题。当前,在氢能源产业链的部分环节,我国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氢能源作为一种新型清洁能源,后期能否大规模的投入使用,一是需要在技术阶段有所进步,二是需要在氢能源的存储、运输、应用场景上要充分考量。我国在氢能源燃料电池的开发商,目前关于催化剂、质子交换膜还停留在样品阶段,氢能源燃料电池的产业链规模还不完善,运输成本较高,还不能投入商业生产。我国氢能源生产的主要问题;第一,燃料电池系统的可靠性、稳定性有待提高,燃料汽车电池的使用寿命有待提高;第二,燃料电池环境适应能力较差,低温启动问题还没有进一步解决;第三,所有催化剂、电解质膜等开发技术还有待突破;第四,制氢系统的核心零件目前主要是靠进口,开发成本较高。

3我国氢能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坚持战略引领,完善氢能产业规划布局。强化氢能产业链顶层设计,坚持绿氢原则,重点围绕氢能交通、绿氢化工,依托国有企业在绿色高纯氢制备、加氢站、氢气储运、氢燃料电池等领域超前布局,推动技术与市场、供应与需求“齐步走”。通过政府补贴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强化氢能的能源属性,将氢能列入国家绿色基金及投资管理体系,明确财政、税收等多方面政策支持标准和支持时限,建立相应的资金和担保机制,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资,促进国有大型能源企业向以氢能为代表的新能源业务转型、支持中小民营企业进入氢能及燃料电池细分市场,借助政府补贴措施加快氢能基础设施建设。统筹产业链各环节、各地区氢能规划。以推动我国早日实现“双碳”目标为导向,制定氢能产业的整体目标和配套宏观政策,将氢能发展任务分解到各地区,作为约束性指标落实各级政府的目标责任制,推动国家整体目标实现。建立健全管理组织机构,完善氢能标准体系。建立健全氢能管理组织结构。明确氢气生产、储运、应用等环节的归口管理部门和相应的管理章程、法规体系,筹建专门的管理部门,如氢能协调中心等,协调各部委工作,监测并评估氢能产业进展,定期对政策措施进行动态调整。建立氢能规范标准、检测标准和安全保障体系。统筹建立健全氢泄漏与扩散燃烧、材料与氢的相容性、储氢系统及氢监测等在内的氢安全基础研究体系,为建设氢能标准体系夯实基础;完善氢能全产业链通用规范标准建设,建立健全检测、计量、保险及售后保障在内的产品和技术标准体系;加强标准制定过程中产学研用衔接和跨领域标准制定的协同,形成一体化标准体系。合理配套、适度超前推动加氢站等基础设施建设。明确加氢站等基础设施的重点布局。加氢站等氢能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应由点及面,优先在氢能产业发展较快、产业基础较好、应用场景较为成熟的区域重点布局,发挥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等氢能利用重点城市群对周边地区的带动作用,最终实现全国范围的推广应用。以专用车辆带动公用和民用需求。在近期发展规划中应重点关注氢动力的港口货运车辆、城市公交和环卫等专用车辆,在加氢站规划中充分考虑和照顾专用车辆的加氢需求,并在后续发展中积极推动氢能利用从专用向公用、民用等领域延伸,规模推动基础设施建设。重视氢能人才培养,打通科技型和应用型人才发展通道。考虑在本科及以上培养层次中新增氢能相关学科专业,塑造科技型人才的全产业链整体思维,开展深层次基础理论及应用技术研究;在氢能技术和软科学方面进一步强化学科的交叉融合,将氢能与新能源、电化学、新材料、经济学等学科相结合,拓展人才培养广度;职业教育方面,完善专业设置审批和办学检查,提高操作和技术水平,扩大氢能应用型人才储备。积极引导氢能相关高校与领域内高水平领军企业合作,充分发挥各自优势,设立人才联合培养基地;打通人才上升通道,创造和提供科技型人才和操作型人才的充分就业机会,提高社会对氢能专业人才的认可度和接受度。

结语

目前世界各国都面临着能源危机,加快新能源的开发与生产是每个国家的发展目标。利用生物制氢是解决能源紧缺的主要方式,不断可以降低对环境的污染,还可以实现废物再利用。随着能源需求量的不断增加,氢能需求也不断增加,如何快速制氢是现在主要的研究方向,想要实现规模化产氢,我国在这方面还要继续研究。

参考文献

[1]牛松森,等.发展新能源的新趋势:开发煤层气[J].山东环境,2022(2):20-25.

[2]王恒秀,李莉,李晋鲁,等.一种新型制氢技术[J].化工进展,2021(7):12-15.

[3]吴承康,徐建中,金红光.能源的发展战略研究[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20,22(4):20-25.

[7]谢伏瞻.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18)聚首卡托维兹[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

[8]中国氢能联盟.中国氢能源及燃料电池产业白皮书[EB/OL].2021.https://www.nengapp.com/news/detail/3163178.

[9]中国产业研究院.2021-2025年中国氢能产业链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R].北京:中国产业研究院,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