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众妙集》的选诗理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1-07
/ 3

论《众妙集》的选诗理念

白爱平,吴曼

西安石油大学人文学院,陕西西安 710065

摘要:《众妙集》是宋代诗人赵师秀编写的一部无序跋的诗歌总集。《众妙集》以及专收姚合、贾岛二家诗歌的《二妙集》,通过编选诗集的方式表现了编选者对姚贾一脉诗歌的肯定与复现。《众妙集》的编集,体现出赵师秀“玄妙随心”的选诗理念和“极玄至简”的审美取向。

关键词:《众妙集》;赵师秀;玄妙随心

《众妙集》是南宋诗人赵师秀收录唐代诗歌的总集。《众妙集》集名中的“众”、“妙”二字,当出自《老子》一章中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1]。从数量上来看,《众妙集》共收录唐代诗人76人,诗歌228首。从内容上看,赵师秀所收录的这些诗歌不仅有描写风光景色的,也有表达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总体来看,内容还是比较广泛的,但都不难从这些诗歌大类中看出赵师秀的诗风倾向和诗学观念。从体裁上来看,不仅有在短章中包含丰富内容的五言绝句,还有格律严密的七言律诗,但总体来说,以五言律诗数量最多。

模仿是人生的第一步。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模仿是人的一种自然倾向,是一种本能”,永嘉四灵也有他们自己效仿的对象——姚合、贾岛。因其诗风相近,故后世将二人称之为“姚贾”,并将二人及其后学诗人合称为“姚贾诗派”。四灵之首的赵师秀所编选的《众妙集》,以及专收姚贾二家诗歌的《二妙集》,也是对姚贾诗派的支持与肯定。

一、逃名岩居:编选者的求生立身环境

南宋,作为宋朝的第二个发展时期,仅仅在历史上存留了一百五十二年。但这短短一百五十二年的历史却迎来了九任皇帝。南宋是在经历过“靖康之耻”后建立的。在我看来,可以说是苟延残喘地求生立身。在南宋前期,它也屡次受到金国的杀戮残害,尽管都以失败为终。到了南宋中后期,由于政治腐败,民心不一,再加上已经叛国的奸佞小臣,国家的发展也慢慢停滞不前。蒙古族也就是在这时候开始逐渐壮大起来的,才有了后来的“蒙灭南宋”。作为一个战争经验十分丰富的蒙古族,城府也是十分的深重,他们先是宋蒙联合起来灭掉了金国,进而在次年入侵南宋,直到后来南宋临安府被攻占,南宋在这时候已经成了别人的附庸品,最后就必然迎来南宋的没落衰竭。赵师秀便是在这样一个烽火四起,海水群飞的小国中生存。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也曾说过,“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然而对于当时的赵师秀来说,他却可以剥离出环境的影响,为后世提供了许多千古绝唱的佳句。

研究古人,就是要把他们放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只有这样,研究才会更加全面。赵师秀尽管在这样的时代环境下成长,他却创作出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比如他最著名的《约客》。在这部作品中,他把约会时等朋友的焦灼心理写得深蕴又含蓄。还有他写的《岩居僧》,其中,“吾亦逃名者,何因似此僧”,就明确告诉读者赵师秀也是一个逃避名利之人,什么原因使我看起来很像这岩居僧。也进一步指明了自己的心境品质。研究过赵师秀的人也应当知道赵师秀是宋太祖八世孙,这个身份也可以说他属于皇亲国戚。但是对于这么一位有权有势有背景的人,他为何不去继续当官,而是在后来选择去做一个简简单单的诗者。这就体现出了赵师秀身上那种不贪慕官场名利,不追求尊权名分的精神和态度。因此,在我看来,赵师秀是一个很有格局的人。

以赵师秀为首的永嘉四灵都尊崇姚、贾的思想,也凸显了他们对老庄思想的肯定。因为“姚贾诗派是一个近禅的诗人群体”[2],而佛禅近老庄,禅宗的源头又是《庄子》。由此看来,永嘉四灵对于老庄思想也是十分崇敬的。

二、极玄至简:编选者的诗歌创作趣味

《老子》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就像永嘉四灵的品质一样,不争不抢,默默付出。赵师秀尽管做了三年的官,但却这样评价自己的仕途,“官是三年满,身无一事忙。不知何补报,安坐恐难当”,也说明了他的志向并不在此,如果天天无所事事,也无法真正地去为国家做一点实事,那那些俸禄利益又怎么拿的安心呢?这也不大符合他淡泊名利的品质。他们就像水一样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居于众人所不愿去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老子所信仰的“道”。这种“上善若水”的品质就像《庄子·逍遥游》中写的那样:“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3]“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老子》二章)[4],这句话也是老子“自然无为”思想的体现。这个观点实质上就是遵循自然的行为准则,顺应自然,不期许于自然。因为自然本身就是一种规律,而规律本身就是指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对于崇尚老庄思想的永嘉四灵来说,从他们的作诗选材和生活经历来看,不难看出“自然无为”的韵味。

赵师秀在“自然无为”方面表现得更为明显、也更为深刻,因为这是他在自己的人生经历中不断摸索出来的。首先,他是很有抱负的一个人,因此,他选择了做官。但是在这个做官的过程中,他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发现了整个社会其实是十分扭曲的,做一个闲官是无法真正为百姓效力的。因此,他选择了辞官。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他明白了“自然无为”的真谛,开始寄情于山水,通过描绘山水来表达自己的志向。例如,赵师秀著的《雁荡宝冠寺》。雁荡山以瀑布奇峰著名,而宝冠寺也是雁荡山四大名刹之一,诗人感此清净幽静,有长居之意。他尽情游览了闻名遐迩的名山和宝刹,描绘出了寺庙周围环境的幽静。“清寒不可云”,可谓一语双关,一方面因为山中清冷,又逢岁暮,倍感寒气逼人。另一方面也是作者淡泊名利、陶洗心境、出世达观等种种感受的总和。因此,也能看出他寄托于山水之间旷达闲适的心境。他在《众妙集》中就引用了很多寄情山水、描写自然风光的诗词。例如,他在其中引用的孟浩然的两首较为著名的诗作:《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和《过故人庄》,这两首都有描写自然风光的语句。前者把写景同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触景生情,情在景中。诗中的前四句描写出了洞庭湖的宏伟景致,首联写了湖水和天空浑然一体,景象是十分阔大的。颔联则写出湖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沼泽地带,都受到湖的滋养哺育,才显得那样草木繁茂,郁郁苍苍。而“波撼”两字放在“岳阳城”上,衬托湖的澎湃动荡,也极为有力。这两句也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而后者属于田园诗,描写了农家恬静闲适的生活情景。通过写田园生活的风光,为我们描绘了美丽的山村风光和平静的田园生活,写出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向往。

对于永嘉四灵来讲,他们的生活经历相对来说都比较简单,那么生活阅历也就相应较为薄浅。“抱朴守拙,涉世之道”一个有修养的人,不讲究做事的圆滑,而是要保持朴实豁达的个性;知世故而不世故,才是最善良的成熟历经苍凉却不失纯真,才是最智慧的练达生命以痛吻我,我要报之以歌。他们四个人从总体来说在功名报国方面并没有做出什么大的成绩,但哪怕终身布衣,他们也没有对生活抱着消极的态度,而是豁达开朗,积极地去享受生活,并把自己的热爱都倾注于自然之中。所以,他们更能保持纯真的个性,也就因此喜欢寄情山水之间,返璞归真,在自然中去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份美好。

《老子》三十八章云,“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只有从最朴质、最没有变化不灵巧的时候出发去思考和作为,才有可能达到最大成的状态。这也是赵师秀所秉承的“抱朴守拙”的思想观念。

三、玄妙随心:《众妙集》的编选理念

《众妙集》选诗的范围十分广阔,共选入了全唐76人的228首诗作。据记载,《众妙集》中的诗作都是偶尔选录,自供吟咏的。而且赵师秀也并非有意勒为一编,而是随心而编,跟随本心的。“故前后无序跋,亦未刊板行世。”道法自然,即不受外在约束,他不会因为外在的事物而被干扰到,他当初选这些诗,可能也会受到或多或少的争议,因为一个集中收录的大部分都是些小有名气的诗人和诗作,但他并没有因为一些争议而改变自己的本心。由这些诗组成的这部集,也可以说是老庄思想“道法自然”的集合体。

赵师秀通过编选《二妙集》、《众妙集》两集,公开打出宗法晚唐的旗帜,以“姚贾诗法”相号召,直接影响了一大批江湖诗人,打破了“资书以为诗”生硬晦涩的江西诗派横霸南宋末期诗坛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江西诗派以学问为诗、专在书本上找材料的习气。刘克庄《悼师秀》诗云:“夺到斯人处,词林亦可悲。世间空有字,天下便无诗。”语虽不无夸张,却反映了在大多数江湖诗人心目中赵师秀作为开启一代诗风的诗界领袖地位。

“文如其人”,观其所选诗文继而观其人。《众妙集》中所入选的诗作也能看出赵师秀的审美情趣。其中,五言律诗为最多,诗的风格也以清新流丽为主,且诗篇风格近于中唐。纵观《众妙集》全集,赵师秀所选入的诗人的诗作也并非是此诗人的巅峰之作、拿手之作,而是赵师秀随心选入的,无关优劣。这也是评判赵师秀选诗眼光、诗学观念的重要考证。正如清代词人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所写的那样,“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物本身是不重要的,重要的事物的主人所赋予于它的意义,这才是事物存在的真谛。

永嘉四灵效仿姚贾诗派的诗风,而姚贾诗派的创作风度主要是以苦吟为主。苦吟的主要代表诗人有孟郊、贾岛、姚合,它原指中唐和晚唐诗坛中以徘徊吟哦的心境和殚精竭虑的态度进行创作,对每个字词进行推敲锤炼的诗人的一种风格。后来,这种执着于炼字的精神就为大多数江湖诗人所追随。赵师秀在《众妙集》所选诗文的中也有注重炼字的具体体现,例如,唐朝方干《白艾原客》中的“败叶平空堑,残阳满近邻”,“败叶”和“残阳”两个意象都是较为消极的,他把两者联系起来,把自己老年白发苍苍的无力感描写得淋漓尽致。“叶”和“阳”单独来看是充满生气的意象,但在前面加了两个消极的形容词之后,萧瑟凄凉的感觉油然而生。动词“平”和“满”把他的无力感夸张化,败落的叶子填平了整个大坑,将要落下的太阳裹挟了整个平地。“平”在这里意味填平,“满”在这里意为布满,那么他能这么说可能就是看到了这个被填平和布满的过程,这也可以看出他观察的时间之久,也增加了些许的孤独之感。迟暮的老人伴着夕阳与落叶,怎能不伤怀呢?再加上对偶的写作手法,读来朗朗上口、耐人寻味。

白描手法即使用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刻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也较为符合老庄所推崇的“大道至简”。《众妙集》中引用了很多运用白描手法的诗作,虽然这些诗句都是平常话,也都是一些普通的意象,但把它们组合在一起,往往能感受到不同的意境,甚至能形成一幅幅完整的画作。例如,《众妙集》中录用的唐代诗人王维的《积雨辋川庄作》中的“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钱起的《赠阙下裴舍人》中的“二月黄莺飞上林,春城紫禁晓阴阴。”刘长卿的《别严士元》中的“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这些诗都运用了白描的写作手法,读一遍就能理解其中的意思,历历可辨。这也是最自然、最本真的表露,也是老庄“大道至简”的进一步论证。

随着时间的变化和个人经历的进一步增长,赵师秀在每个时期的心境也有所不同。就他编写《众妙集》的顺序而言,这也是他心境变化的一个体现。从最初的宏伟抱负到后来的淡泊名利,最初的“尽人事”到后来的“自然无为”。这也是他从儒道一体到后来去追寻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道”的过程。

从《众妙集》后半部所选入的诗作看,多与“道”、“禅”、“仙”有关,这也是赵师秀在编录诗作的最后一层心境。例如,杜荀鹤的《访道者不遇》中的“寂寂白云门,寻真不遇真”是对“自然”的探寻过程。还有他写的《题觉禅和》中的“有时问着经中事,却道山僧总不知”。任翻的《葛仙井》中的“自从仙去后,汲引到如今”。纵观《众妙集》,赵师秀编入诗作的心境变化大致是忠君报国、游历山水、闲然自得、病疾缠身、感伤生怀、思念故乡、追求“自然”。“道”、“禅”、“仙”都是对飘渺虚无的追求,也是追求“道法自然”的体现。人活一生,想要的东西也许尽力得到了,也许尽力了也没有得到。但越到后面,文人的心境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也许是经历、也许是得失,慢慢明白有些东西是强求不来的,事物发展都是有一定的定数的,顺其自然、不争不抢,也是老庄思想所推崇的“无为”。

综上,赵师秀眼中的“妙”,是寄情山水、归于自然。跟随本心,不为当时的背景所污浊,眼睛里只去看一些让自己心境明亮的事物,耳中只去听一些可以让自己心灵得到净化的声音;赵师秀心中的“妙”,是不慕名利、有馀奉天下。他通过写诗、选诗向世人展现自己的艺术追求,并且传承姚合《极玄集》以来的“玄妙”诗美理念。

参考文献:

[1]朱谦之.老子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0.7

[2]周衡.姚贾诗派简论[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2(02):76.

[3]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2006.14

[4]朱谦之.老子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0.10

作者白爱平,文学博士,西安石油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和汉语国际教育。

吴曼,西安石油大学人文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汉语及汉语文化传播。

基金项目  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2021年度项目(立项号2021H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