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落环境保护现状及优化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1-07
/ 2

古村落环境保护现状及优化探索

郭青

韶关市环境污染控制中心  广东韶关  512026

摘要:古村落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中,见证了历史的兴衰,也体会了自身的繁荣和衰落。在工业化下,传统古村落逐渐被岁月埋没。值得庆幸的是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将古村落保护工作提上日程,而且古村落的功能体系尚完好,在现代化理念和技术的保护下,有利于还原古村落原貌,保留古村落的历史文化。本文主要对古村落环境保护现状进行分析,并探究优化策略。

关键词:古村落;环境保护;现状;优化探索

古村落是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具有不可再生的特点,在现代文明的发展下,这些历史文化的见证者正面临毁灭性的灾难。经济水平的提升,古村落中的生活方式被打破,年轻人大量流失,导致古村落无人管理。通过对部分古村落的空置情况调查发现,空置率达到70%左右。而且大部分房屋都存在自然破损,此外,部分村民为了追赶现代化潮流,对古村落的传统建筑进行随意翻新,破坏古村落原有的风貌。新的生活理念、新材料以及新技术为人们带来方便,也为古村落环境保护带来挑战。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古村落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积极探究优化路径,保证古村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1  古村落环境保护现状分析

  古村落环境保护工作现状分析可以发现,当前环境保护工作落实并不彻底,人为破坏、自然破坏以及保护困境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

1.1 人为破坏严重

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革,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条件,并对居住环境进行改造。但政府在古村落改造中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管理,古村落的居民按照自己的意愿对房屋进行拆建和改造。同时新房的建设导致传统民居被闲置,逐渐荒废。新建筑的建设未经过科学规划,部分新建筑直接在老房子周围加建,未对传统民居设置隔离区,导致古建筑的风貌被破坏。在传统古建筑与新建筑的杂乱分布下,形成不和谐的景象。

1.2  遭到自然破坏

古村落的建设年代比较久远,大部分都采用木质结构,由于房屋空置和年久失修,房屋的屋顶、墙面等出现开裂和霉烂的问题,瓦件破损,房屋渗漏,地面潮湿。此外房屋外部墙面在潮湿空气以及雨水的浸润下逐渐腐蚀,部分外部带有浮雕和壁画的建筑,装饰物已经部分或者全部脱落。此外,建筑建设时防腐工艺不先进,后期缺乏防腐保护意识,导致木质结构被虫蛀,使房屋结构的稳定性遭到威胁。

1.3  古村落保护困境

从当前我国大部分的古村落保护情况来看,存在一定的共性问题。首先,古村落保护意识不足,因为后期村落建设导致建筑遭到破坏。虽然近年来政府出台了关于古村落保护专项技术,但是推行的力度不足,落实深度不够。其次,古村落保护中的经费不足,上级经费政策支持不到位,已经存在严重破损的建筑设施落后,环境脏乱,急需要整治和完善。虽然政府财政部门针对古村落房屋改造投入大量的资金,但是维护资金主要针对的为公共部分,居民住房的维护仍然存在资金短缺的问题。此外,古村落保护并不是单纯的对古村落建筑外貌的保护,还包括古村落的文娱活动和民间文化。这部分软环境同样属于古村落的组成部分,也是使古村落焕发生命力的重要元素。但是古村落保护中对非物质文化的重视度不足,大量淳朴民风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逐渐没落甚至消失。

2  古村落环境保护策略

2.1 加强外部环境保护重视

古村落自然山水是古村落人居的环境背景,也是古村落地貌组成的重要部分,因此在古村落保护中需要注重对周边山水自然环境的重视。部分古村落坐落在大山中,经济不发达,生产力不足。在村落建设中往往是以自然环境为基础错落分布,形成百里不同俗的特征。而这些也正是古村落自然生态性的可贵之处。环境管理需要从治理和保护两个方面进行优化,首先,对环境生态结构的治理,通过植树造林的方式改善古村落的人居环境,有效预防水土流失。特别是山区位置通过绿化建设可以预防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对古建筑以及人居环境造成伤害;其次,加强对水利设施的建设,水利设施建设的核心作用是保护地下水源以及洪水引流,避免周边河流洪水淹没村落古建筑,影响人民的生活。从古建筑保护的历史发展情况来看,洪水对古建筑的破坏力巨大,不仅会造成古建筑的撞击,还可能会引发古建筑墙体倒塌,腐蚀建筑结构;再次,加强对古建筑的垃圾治理,通过定期收集和统一排放的方式,实现全村落无垃圾的治理方式,及时清理村民、游客以及建筑垃圾,打造整洁古村落环境。最后,加强古村落文化保护宣传,促进当地居民积极加入到古村落文化保护中,发挥古村落保护内外合力作用。

2.2  保证村落格局原貌

古村落中包含的生产生活内容丰富,包括历史遗存、物质实体等,都具有明显的当地传统特征,承载着古村落的历史文化。其中古村落的格局、宅院建筑、古木河流以及公共空间等都是古村落的格局结构。在古村落的空间格局保护中需要从村落的整体进行规划。保证古村落整体空间的合理性,使村落与周边的自然景色形成一个整体。古村落的保护需要结合当地的文化传统和生活形态,对部分具有比较强历史价值的建筑进行重点保护,可以通过古代工艺手法对建筑的外部进行修缮,同时优化内部结构,保证外部的古朴风格以及内部的使用功能,实现古村落保护与经济建设的共同发展。

2.3  落实先保护后规划原则

古村落的快速衰落和濒临灭绝的状态说明古村落保护工作刻不容缓,因此在古村落保护中需要采用先保护后规划的原则。当前的古村落保护状态下,建筑的墙体、装饰以及外部的色彩都存在严重的破损情况,而且后期的修复难度大,难以实施保护策略。针对这种情况必须要抓紧对古建筑的抢修。寻求专门人员的帮助对古村落的建筑进行鉴定,评估建筑的年代、建筑质量等,并根据建筑不同的年代进行编号,并按照标号做好建筑修复规划。从建筑的最薄弱处进行保护,每个建筑都要做好钢结构以及木支架的支护,防止古建筑发生坍塌。在古建筑的维修和部分位置拆除中都要采用人工的方式,避免使用机械对古建筑造成二次破坏,并加强对建筑地基的加固,保证建筑的稳定性。

2.4  做好人文环境保护

人文环境是当地人民长期生活下积淀的精神风貌和民间习俗。在历史的传承中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文化命脉。非物质文化保护需要从传承人保护着手,加强对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的培养。可以通过开办培训班、宣传等方式吸引更多人参与文化传承活动,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持续传承和发展。其次,加强对传统文化遗产的物化保护,将部分无形的文化遗产转变为有形的物质,并通过媒介进行存储记录,比如可以利用照片、视频等保存,并建立纸质和电子双重档案。此外,制定完善可行的保护和传承措施,成立专业的保护机构,保证各项措施的有效落实,充分发挥建筑保护作用。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古村落环境保护是我国传统文化保护的重要一环。但从当前的古村落环保工作开展情况来看,其中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导致古村落的建筑、人文环境等都无法得到有效的修缮和传承,大量古建筑和民间传统文化消逝。针对这个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究古村落保护策略。从古村落的整体环境、综合布局、人文环境以及保护原则方面进行探究,保证古村落有形建筑与无形文化都得到有效的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帅婕. 浅析黄河流域古村落保护中的村民参与——以山西省S村为例[J]. 经济研究导刊,2021(4):26-28,84.

[2] 孙程程. 探析宗族与古村落文化遗产的保护 ——以桂林市毛村为个案[J]. 传媒论坛,2020,3(1):132-133,136.

[3] 陶彬彬,翁奕城. 基于触媒理论的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研究——以黄山市屏山村为例[J]. 现代园艺,2020(2):208-209.

[4] 兰仙平,兰石财. 古村落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困境及对策研究[J]. 环渤海经济瞭望,2019(7):65-66.

[5] 张明. 潮汕古村落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以汕头樟林古港为例[J].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35(9):4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