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新市民金融服务的思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1-07
/ 2

浅谈对新市民金融服务的思索

刘凯[1]

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睢县支行476900

摘要:新市民是城市建设的主力军和生力军,目前我国新市民数量有3亿左右,是社会新经济、新消费中不容忽视的一股力量。做好新市民金融服务对加速我国城镇化进程、推动普惠金融发展、促进共同富裕、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今3月,银保监会联合人民银行印发《关于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为强化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提供指引。随着新市民金融服务的不断推进,制度机制建设不断完善,金融服务能力不断提高、服务方式不断创新但仍面临贷款存在局限性、金融体系不完善、配套政策不到位等问题,建议精准对接新市民金融需求完善新市民金融服务保障措施强化科技赋能金融环境建设

关键词:新市民;城镇化;金融服务

新市民金融服务发展现状

1.制度机制不断完善。做好新市民金融服务离不开政策支撑,政策是做好新市民金融服务的指引。《通知》的印发为各地做好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指明了方向。部分地区推出了住房金融、创业就业、养老等方面的新市民金融的重点措施。随着各地政策的出台,新市民持续发展的机制环境不断健全,针对新市民的金融供给不断增加,服务方式不断优化新市民信贷可得性不断提高。

2.金融服务可得性不断提高。新市民已成为金融机构创新金融服务的重要群体,有的金融机构发行新市民专属卡,进一步助力新市民群体安居乐业,并推出涵盖创业、住房、养老等领域的一站式综合金融服务,推进金融服务的普惠性,使新市民可以无差别的享受到金融资源,让更多新市民享受城市生活各方面的优质金融服务。针对新市民务工抗风险能力弱的特点,部分保险公司推出商业保险,满足务工风险防范需求。

3.金融服务不断优化。新市民的居住地与户口所在地分离,难以平等地享受到住房、教育等社会保障。金融机构的服务方案也强化了新市民不同群体特点的针对性,并进行精准发力。有的针对新市民群体的金融服务面临抵押物空间错配的困境,从输入地和输出地双向发力,提高新市民金融服务可得性;有的针对新市民住房困难问题,积极开展人才公寓租赁贷款合作;有的运用科技手段,创新信用评价方式,通过对获取数据的分析,对新市民进行精准授信,降低对抵质押物的依赖。

    二、需要关注的问题

1.新市民金融服务存在自身局限。一是征信信息缺乏,新市民金融服务面临信息约束。新市民中仅少部分大中专毕业生工作稳定,征信记录相对完整,大多数外来务工人员,工作稳定性差,难以提供有效工作证明和收入证明,甚至是信用白户,使得金融机构无法识别这类人员的信用等级,难以进行风险决策。同时,新市民群体大多进入城市时间较短,缺少满足要求的抵质押物和有效的增信手段,难以达到金融机构的风控要求,从而被挡在传统金融服务大门之外二是新市民中有的居住地更换频繁,有的受教育水平不高,还有的不重视理财等等,加之工作任务较重,很难有时间和机会接受金融宣传,这也就导致了新市民银行各种优惠政策、金融产品和便利化服务知之甚少,无法及时享受各类新的金融服务。

2.金融服务体系不够完善。一是金融机构针对新市民群体的金融产品种类有待进一步增加,优惠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而大部分贷款期限较短新市民创业回本期限较长,偿还贷款压力大。二是需求具有多样性,新市民金融服务面临产品约束。传统金融机构一般以客户信用作为提供金融服务的基础,现有产品大多针对标准化、较优质目标客户设计,导致金融产品和新市民需求之间存在不匹配。金融机构偏重于贷前、贷中审批管理,往往忽视了贷后跟踪服务,对新市民资金使用和生产经营情况掌握不及时,影响了后续金融服务的有效跟进。

3.配套支持政策不够到位。地方政府对于新市民的配套支持政策不强,缺少必要的引导。新市民创业行业主要为种养殖业、餐饮物流等,受自然条件、政策因素影响较大,且抵押物不足,对担保和保险的需求更加强烈。但担保及保险费率高、覆盖面窄、担保额度低、手续繁琐等问题却让很多新市民望而却步,导致担保资金的闲置与浪费,保险投保率低。政银担机制不完善作用发挥不明显,降低了金融机构的积极性,导致金融机构支持不充分。

  三、政策建议

1.精准对接新市民金融需求。一是新市民就业创业方面金融机构可探索输出地新市民就业创业贷款支持模式,对于新市民因创业、落户等原因需要金融支持的,输出地金融机构优先予以支持。探索优化创业担保贷款政策,创新创业担保贷款+商业贷款贷款模式,尽可能满足新市民贷款需求二是新市民子女教育方面。金融机构要加大对幼儿园、农民工子弟学校、职业教育、社会资本办学的支持力度,通过简化业务流程、推行普惠金融政策等手段,帮助拓宽教育资源供给,改善教学设施、师资力量和办学环境三是新市民住房保障方面。金融机构要在准入门槛、授信额度、利率等方面提供优惠性条件,合理满足新市民购房的资金需求,帮助新市民在城市安家落户

2.完善新市民金融服务保障措施。一是完善政府风险补偿、融资担保、两权抵押平台、产权交易市场等建设。建立完善新市民金融风险分担机制,由政府银行、担保机构共同组成明确分担比例做到真补充真扣划,降低风险损失水平。进一步完善担保机制建设,增加政府性担保机构资金,扩大担保范围,简化担保手续,缓解新市民融资难题。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子女教育、职业培训等方面的支持政策。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加强新市民技能培训,弘扬工匠精神,提高新市民就业创业能力;做好社会保障工作,强化新市民子女教育、住房保障等综合服务,确保新市民子女平等享有接受教育的权利,进一步营造良好氛围。三是强化银保监局等监管部门的监管引领和政策落实。建议监管部门针对新市民金融服务出台重点支持举措,推动金融机构探索建立新市民金融服务的专项配套机制,如专属信贷产品、专项优惠政策、专门对接渠道等;监管部门要建立定期监测、会商、督导机制,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新市民金融服务支持力度,实现金融服务零距离

3.强化科技赋能金融环境建设。一加强金融政策、金融知识的宣传力度。通过实体网点、线上渠道、进工厂等多种途径,采取符合新市民群体特点、易于理解掌握的形式,加强贷款等方面基础金融知识的宣传,提高新市民的金融知识水平。二培育金融可持续支持的生态环境。加强社会信用信息体系建设,扩大信息采集覆盖面,使其尽可能覆盖工商、税务、司法等信息,完善信用等级评定、更新、修复制度,通过建立健全诚信奖惩机制,逐步引导新市民树立诚信理念,强化诚信意识,为获得更多信贷支持创造良好的信用环境。三是强化大数据、线上化信贷产品支持。各金融机构要强化技术运用,研发线上化信用贷款,并根据新市民生产周期,提供便捷、高效的融资服务。充分考虑新市民支付需求和使用习惯,运用互联网手段,开发建设普惠性金融服务平台,使新市民与城镇居民共享现代金融发展成果。

参考文献

[1]蒋平.对新市民金融服务的实践与思考[N].中国银行保险报,2022-06-24(005).

[2]李彬.金融服务新市民更需要创新[N].中国银行保险报,2022-07-20(008).

[3]赵萌.助力新市民融入城市生活[N].金融时报,2022-07-18(005).

[4]张亮,叶晴,范磊.新市民金融服务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银行业,2022,(06).

[5]李运.优化新市民住房金融服务[J].中国金融,2022,(11).

 


[1] 刘凯(1990.09) 男 中国农业银行睢县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