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添加剂使用现状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2-28
/ 3

食品添加剂使用现状分析

邓欣伦

广东稳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广东省肇庆市526000

摘要:食品添加剂并非是洪水猛兽,食品添加剂也并不是完全对人体有害的一种物质,食品添加剂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改善食品的品质以及色香味,或者为了达到防腐的效果,加入的合成或者天然物质。与许多现代化的新技术类似,食品添加剂也是一把双刃剑。食品添加剂是现代食品工业的灵魂,在食品工业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但食品添加剂在使用和管理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如超范围使用、超限量使用、标示不规范和质量、检测标准滞后、使用方法不科学、误导性宣传等等。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中国食品工业的健康发展,也严重打击了消费者对中国食品行业的信心。所以了解和研究食品添加剂使用现状,并对食品添加剂使用过程进行有效的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够保障我国未来的食品工业正常发展。

关键词:食品添加剂;使用现状;管理;对策

引言

食品添加剂是为了改善食品的品质以及色香味,或者为了延长保质期,加入的合成的或者天然物质。在近年来食品工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食品添加剂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它丰富了消费者的食谱,改变了食品消费方式。但同时也必须看到食品添加剂在使用和管理上存在诸多问题,如食品添加剂的超范围、超限量使用,标签标示不明确,质量标准、检测标准滞后和误导性宣传等等。这些问题的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健康,影响了食品工业的发展,更严重的是打击了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和中国食品工业的信心,妖魔化了食品添加剂,让“无添加”这个伪健康概念大行其道。

食品添加剂并非是洪水猛兽,在应用时一味的阻挡是不可取的,也是不现实的。所以现代研究人员需要了解食品添加剂的使用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对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进行规范,只有这样才能够保障我国未来的食品工业正常发展。

一、食品添加剂发展现状和趋势

随着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和食品生物技术的进步,食品添加剂品种不断增加,产量持续上升。目前,我国食品添加剂发展呈现以下趋势:一是安全性高的或天然的食品添加剂越来越受到消费者青睐;二是代糖、改性纤维等低热量的食品添加剂市场需求越来越大;三是一些低聚糖、磷脂类等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添加剂品种发展迅速;四是复配食品添加剂产品市场潜力巨大,如国际食品添加剂巨头丹尼斯克、嘉吉等公司的市场份额逐渐增加。

二、食品添加剂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 超范围使用

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是一种较为常见的不合规使用方式。例如肉制品中超范围所使用的食品添加剂主要包括合成色素以及防腐剂等,肉制品为了保障其色泽的鲜艳,往往会违规添加加一定量的合成色素或者苯甲酸防腐剂。一些豆制品生产企业也往往会添加一定量的苯甲酸用于防腐,而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各种零食炒货往往会被加入一些矿物油或者石蜡等不允许使用的成分。而在一些中低端白酒中,一些不法白酒企业和白酒作坊或为了调节口感或节约成本,会在酒中添加甜味剂、香精等添加剂。

  1. 超限量使用

日常生活中,面粉和酱菜、腌菜等食品是添加剂超限量使用的重灾区。一些面粉生产商为了增加面粉的白度,在生产中过量使用过氧化苯甲酰,而面粉作为主食,摄入量比较大,长期食用食品添加剂超标的面粉会对消费者健康造成伤害。而在酱腌菜的生产过程中,生产者为了增加酱腌菜的口感、卖相或者延长保质期,过量使用甜味剂和防腐剂。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者健康意识的提升,甜味剂部分替代糖的摄入已是全球范围内的一种发展趋势,甜味剂这类曾经被消费者厌恶的食品添加剂重新受到人们的欢迎。由于白糖价格的持续走高,食品生产企业为了控制成本,用甜味剂替代部分白糖。特别在很多农村地区,山寨零食、山寨饮料利用其雷同的外观、低廉的价格和消费误区去抢占农村市场。而这些不良厂家为了牟取暴利和迎合消费者喜好,大量使用甜味剂和其他添加剂,那些缺乏辨别意识和缺少监护的儿童成为了这些低劣产品的受害者,儿童肝脏功能较弱,摄入的甜味剂不易分解,容易损害儿童的肝脏。

  1. 标识不规范

部分企业在使用食品添加剂时,尤其是使用各种较为敏感的食品添加剂,例如合成色素和防腐剂等品种时,会故意在食品标签中不进行标注。这种不法行为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尤其是部分较为特殊的以甜味为主的零食,例如蜜饯或者果冻等这些食品在生产过程中标识不明确,是现代食品市场监管中发现的较为常见的一种问题。

4.质量标准和检测标准滞后

我国在食品添加剂许可批准方面非常谨慎,很多添加剂的评价体系和运用参考了国外的使用经验。这使得我国在食品添加剂安全性方面比较有优势,但同时造成了一个问题,我国的食品添加剂行业的发展相对滞后,处于一个跟随的状态。

相较于发达国家而言,我国在食品添加剂的质量标准、检测标准方面比较滞后。我国现批准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有约2000种,但有相应国家质量标准的食品添加剂不到300种。许多食品添加剂已批准使用多年,却无国标或行业标准,这给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带来了很多的不便,同时也带来了监管上的黑洞。同样,目前我国发布了大约 160 种食品添加剂的检测方法标准,但仍不及我国批准使用品种数目的两成,很多食品添加剂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标准上的漏洞和缺失,造成了食品添加剂生产、使用环节中诸多问题的产生和食品监管部门在监管过程的不到位。

5.使用方法不科学

食品添加剂使用方法不科学这种现象在我国一些小规模企业生产中很常见。这些食品企业由于投资规模小,设备和工艺较为落后,人员素质不高,生产经营以“低质跑量”为主,在使用食品添加剂时主要依靠外部支持,不了解各种食品添加剂的性质和配伍使用方法,甚至仅凭经验和感觉使用。这就导致了其在使用添加剂时往往追求多种添加剂不超限量使用即可,从法规角度上看,这确实是合法的;但从产品质量和添加剂使用原则的角度看,这不是必要的。所以要科学合理使用食品添加剂需要企业拥有专业的技术人员,这样既可以降低添加剂的用量,也能降低生产成本,有利于企业建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6.误导性宣传

商家为了寻求卖点,在包装上标注“不添加防腐剂、色素或香精”、“无添加”、“纯天然”等宣传语;而一些媒体为了流量往往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添油加醋的报道。这些行为极大误导了消费者,造成了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的恐慌和厌恶,妖魔化了食品添加剂,让“无添加”这个伪健康概念大行其道。

三、规范食品添加剂使用的对策

食品添加剂使用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造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为了保障食品安全,《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明确了企业主责、政府监管和社会共治三大治理体系。

  1. 严格落实食品生产企业的主体责任制

   三大治理体系中最基础、最根本、最关键的一点是:食品生产经营者对其生产经营食品的安全负责。食品生产环节是了食品安全链条上最前端、最关键的第一道关口,食品生产者不能唯利是图,不能以牺牲消费者的健康和信任为代价获取经济利益,要具备强烈的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

建立完整的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机制,在进行食品加工企业的筛选时,需要确认食品加工企业具备基础的生产条件、检测手段、专业的技术人员和完善的管理制度。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对有不良信用记录的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增加监察频次甚至禁止其从事食品生产经营管理工作。

  1. 政府部门须优化相关的监管体系

    近年来我国已经建立了基本完整的市场监督体系,但同时也要注意到我国现行的食品添加剂标准管理体制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新品种添加剂审批和评价较为保守、质量标准和检测标准滞后等。国外众多食品添加剂使用经验给了我们很多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这使得我国的食品添加剂评估更加完善、更加安全,但这同时也使得我国处于一个跟随、滞后的状态。要改变这种局面,就必须和国际接轨,在添加剂新品种开发使用、申报、评估方面走得更加前沿、更具有前瞻性。

随着食品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一些添加剂的质量标准和检验标准逐渐变得不符合实际需求,这使得标准缺乏统一性和权威性。这就要求相关管理部门紧跟食品行业发展趋势,了解行业的需求和诉求,坚持问题导向、风险管理,加强沟通协调,提升监管效率。同时,如何加强企业、第三方检验机构的检验能力和水平也是监管部门需要重视的问题。而我国的食品安全安全管理体系中缺乏食品添加剂运用相关的咨询和培训机构,企业得不到有效的培训和指导,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食品添加剂不合理、不科学使用状况的发生。

3.强化公众参与治理

由于政府监督在开展过程中难免会存在一些薄弱面,而企业生产管理水平存在差异,这就要求社会各方积极参与。在政府的主导下,提升食品安全意识、挥发监督作用。同时媒体行业也应该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客观真实的报道,不能一味宣传“无添加”、“纯天然”等伪健康概念,妖魔化食品添加剂,造成消费者恐慌。随着公民参与意识和能力的不断提升,我国的食品安全风险管理工作也在不断的深入,社会共治和社会多元合作治理的模式发挥了重要作用。

总结

食品添加剂并不可怕,要理性看待。虽然食品添加剂行业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是整个行业呈现积极向好发展的态势。只有相关部门和机构多宣传科普食品添加剂,继续完善食品添加剂的相关标准,严厉打击食品非法添加行为;生产企业从源头上对其加以科学管理和运用,按照相关制度规范商业行为;社会各界提升意识,积极参与监督管理。这样才能确保消费者买得放心、吃得安心。

参考文献

[1]高铭江,王晓成,程景民. 公众对食品添加剂的辨识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 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21,37(06):798-802.

[2]毛伟峰,宋雁. 食品中常见甜味剂使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危害[J]. 食品科学技术学报,2018,36(06):9-14.

[3]张俭波,王华丽. 食品添加剂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体系的构成及特点分析[J].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16,28(03):279-286.

[4]张辉,贾敬敦,王文月,陈秀娟,吴世嘉,王洪新,王静. 国内食品添加剂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J].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2016,35(03):225-233.

[5]杜浩冉,郑学玲,韩小贤,张杰,李利民,刘翀,卞科. 响应面法优化混合发酵制作冷冻面团馒头的复合食品添加剂配方[J]. 食品科学,2015,36(12):36-43.

[6]吴林海,钟颖琦,山丽杰. 公众食品添加剂风险感知的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农村经济,2013,(05):45-57.

[7]杨娜莉,冯彦军,王颖,徐玮.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在餐饮业食品安全监管中的应用[J].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20,11(24):9481-9486.

[8]牛亮云. 地方政府负总责下的食品安全监管问题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8.

[9]李莹. 中国食品安全及其监管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4.

[10]张璇. 食品安全管理中的信任结构和机制[D].吉林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