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不齐科普知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2-22
/ 1

心律不齐科普知识

唐先华

江安健民医院 四川宜宾 644220

心律不齐也就是所说的心律失常,这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心血管疾病,近年来的发病率较高,在患病后可引起患者心悸、头痛、头晕等症状,随着病情加重还可能造成患者死亡,所以了解心律不齐并做好科学防治非常重要,以下就对心律不齐的相关科普知识作一介绍。

1、了解心律不齐

心律不齐,顾名思义就是指心跳出现异常,过快或过慢,并且超出了正常范围,心律不齐多见于各类心脏疾病中,而日常生活中的重度失眠、精神紧张、身体疲劳、大量吸烟饮酒、接受手术、应用麻醉药物以及大量饮用浓茶、咖啡等也是心律不常的诱发因素。心律不齐患者的心脏电传导系统发生异常,进而造成心跳不规则,出现过快、过慢的情况,一般需要应用抗心律不齐药物进行治疗,病情严重时还需进行手术治疗,与此同时需要进行日常生活的管理,多数患者能够实现病情的控制,延长生存时间。心律不齐多好发于中老年人,因此随着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快,以及伴随人们生活方式发生的巨大改变,心律不齐的患病率具有快速上升趋势,并且也出现了年轻化的发病趋势。

2、心律不齐优哪些类型?

结合心律不齐的病变部位、具体的发生机制和频率等可进行不同分类,比如依据发生部位不同,可将其划分为室性心律不齐以及室上性心律不齐,依据其发生机制的不同可划分为冲动传导异常以及冲动形成异常,如果依据频率的快慢进行分类则可划分为缓慢型与快速型,目前临床中多依据心率快慢对心律不齐的情况进行分类,比较常见的一些缓慢性心律不齐主要有窦性心动过缓、窦房传导阻滞、窦性停搏以及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快速型心律不齐则主要有早搏、室性心动过速、房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以及窦性心动过速等。

3、心律不齐的发生与哪些因素有关?

心律不齐的发生主要与遗传性因素以及相关的后天获得性因素有关,而后天获得性因素则主要有各类心血管疾病、情绪异常、不当运动以及全身性因素等,而身体其他重要器官出现功能亦或是结构方面的异常变化也是心律不齐的常见诱发因素。与心律不齐发生有关的遗传性因素主要为基因突变,比如并不存在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出现恶性心律不齐通常需要进行基因检测来完成风险评估,从而给予临床治疗指导。与心律不齐发生有关的病理因素主要有各类心血管疾病、重要器官功能异常改变以及相关全身性因素,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有冠心病、先天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肌炎、风湿性心脏病以及心肌病等,器官功能变化则主要与甲状腺功能亢进以及脑卒中等疾病有关,而全身性因素则主要有药物的毒性因素、酸碱平衡以及电解质紊乱等。

4、心律不齐的症状表现

心律不齐的症状表现主要与疾病的类型、病情持续时间和原发病的类型及严重程度等有关,比较典型的症状为心悸、憋气、出汗以及身体乏力,如果随着心率不齐病情的持续加重还可能进一步引起头晕、昏厥以及黑蒙等症状,甚至存在着猝死的风险。心律不齐还可引起一系列的伴随症状,尤其是当患者出现外周血流动力学异常时容易引起重要器官功能受损,并表现出相应症状,比如影响脑部,使可使患者产生视物模糊、晕厥、头晕以及黑蒙等症状,影响胃肠道时将使患者出现腹胀、腹泻以及腹痛等症状,影响肺脏患者可出现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影响肾脏则可引起尿频、尿多以及尿急等症状。

5、心律不齐的诊治方法

对于出现了心律不齐相关症状的人群,尤其是症状持续未能缓解,甚至发作频率增加,那么就要尽早就医,医生会通过询问病史,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以及应用一系列的辅助检查手段,比如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进行全面评估,一旦确诊为心律不齐就要及时的进行治疗。目前对心律失常主要采取综合性治疗,比如控制相关基础疾病,合理用药治疗等,对于具体的用药方案患者要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规范化用药,切不可擅自用药以及擅自更改用药方案。通常情况下如果是无器质性心脏病诱发的心律不齐,经过积极的治疗,多数患者的预后状况良好,如果是发生于各类器质性心脏病变基础之上的心律不齐,然而并未出现显著的血流动力学异常,该类患者通过积极的治疗也不会转变为重度心律不齐,且通常预后情况尚可。如若患者的基础心脏疾病较为严重,特别是合并心功能不全以及存在急性心肌缺血等情况则预后情况相对较差。

6、心律不齐患者的日常生活管理

心律不齐患者日常要积极进行生活管理,比如戒烟、戒酒,确保规律的作息以及维持充足的休息时间与睡眠时间,防止饮食过饱以及食用各类刺激性的食物,注意适当饮水,摄入膳食纤维,维持排便畅通,还要遵循医嘱坚持用药治疗,日常还要注意自我病情的监测,可进行定期的脉搏监测,良好的情绪状态、精神放松也是控制心律不齐病情进展的重要手段。

心律不齐的发生与诸多种因素有关,在患病后通过积极的治疗多数患者可取得良好预后,与此同时还要注意科学的日常生活管理,从而延缓病情进展、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