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内镜检查对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临床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2-19
/ 2

超声内镜检查对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临床应用

姚志新

吉林省四平市中心人民医院136000

【摘要】目的:探索分析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在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经普通胃镜及超声内镜(EUS)判断为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59例,行内镜下微创治疗包括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m ucosaldissection,ESD)、内镜下开创引流、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等方法,切除标本送病理。结果:59例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中,其中6例囊肿开创引流、实体平滑肌瘤10例行电圈套器切除、平滑肌瘤及间质瘤共32例行内镜下ESD切除,手术过程顺利,术中无发生出血、穿孔等并发症,切除标本病理均与EUS诊断吻合。术后随访,所有病例均未发现不良反应及复发情况。结论:超声内镜(EUS)能清楚的显示消化道管壁各层,准确的判断肿瘤浸润层次,对判断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是否适合内镜下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内镜下微创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安全有效。

【关键词】超声内镜;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临床应用

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 tumor,SMT)是指一类表面覆盖有正常黏膜的隆起性病变,是内镜检查中常见病变,包括平滑肌瘤、胃间质瘤、脂肪瘤、纤维瘤、血管瘤、囊肿等。内镜检查常发现消化道存在隆起性病变,但很难判断其性质,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却结合了直视内窥镜和高清晰度超声两种检查手段,能明确的判断黏膜下肿瘤的起源层次、累及范围及性质,对该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有了较大提升[1]。我院自2019年6月开展超声内镜以来,发现并行内镜下治疗的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59例资料进行总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基础资料   

    针对59例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患者进行超声内镜检查及内镜下治疗。59例中,男38例,女21例,年龄18-72岁,平均55岁。食道黏膜下肿瘤8例,胃黏膜下肿瘤40例。

1.2方法

    所用超声内镜为宾得PENTAX-i7000、日立HITACHI。超声频率为7.5Hz。首先进行普通胃镜检查,明确肿瘤位置后换用EUS,EUS采用注水法,对病灶进行超声扫描,观察其大小、形态、在管壁的层次、边缘及回声强度,记录病灶的大小、起源层次、影像结果及边缘性质,并根据上述资料对病变性质做出判断,选出良性肿瘤患者。术前准备同常规胃镜检查,可适当给予镇静剂和解痉剂。部分黏膜下中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m ucosaldissection,ESD)、部分行内镜下开创引流、部分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并行病理检查。

1.3 效果标准

    分析超声内镜在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

2.结果

     超声内镜诊断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59例中,良性平滑肌瘤22例均来源于黏膜肌层(第2层);间质瘤30例,其中来源于黏膜肌层8例(第2层),固有肌层22例(第4层);2列异位胰腺及9例脂肪瘤均起源于黏膜下层(第3层);6例囊肿中来源于黏膜层2例,黏膜下层4例(第3层)。其中6例囊肿开创引流、实体平滑肌瘤10例行电圈套器切除、平滑肌瘤及间质瘤共32例行内镜下ESD切除,上述48例黏膜下肿瘤均成功行内镜下治疗,治疗过程顺利,术中及术后均未发生出血及穿孔等不良并发症。术后监测随访,未见肿瘤复发,行镜下切除的48例肿瘤中,术后病理结果均与术前超声胃镜判断的结果相符合。

3.讨论

 胃黏膜下肿瘤,是指发生在胃黏膜下层部分的肿瘤,包括恶性和良性肿瘤,通常需要胃镜观察。胃壁层次从里到外,可以分为胃腔表面的黏膜层、黏膜下层、固有肌层、胃外层的浆膜层。如果胃镜发现胃腔有隆起,应综合判断隆起或者肿块具体的层次,才可判断是否需要切除及切除的方式。胃镜观察出胃黏膜下层,如果存在部分隆起性病变,较难判断具体的层次,可能需采用超声胃镜。超声胃镜为胃镜前端装有超声探头,可以用超声探头探测,判断肿瘤或者肿块位于胃壁的层次。

消化道粘膜下肿物有间质瘤,神经内分泌瘤,脂肪瘤,囊肿,血管瘤,异位胰腺,平滑肌瘤。2厘米以上的间质瘤和神经内分泌瘤有恶变危险,平滑恶变危险较低。切除内镜下粘膜下层肿物,主要起到预防作用;切除2厘米以下的间质瘤,肿物再做病理评估,分析有丝分裂数判断是否有恶变风险,是否需要加隔离位治疗,才能做出准确的评估。近年来,随着消化内镜的广泛发展、超声内镜的广泛应用和内镜微创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消化道粘膜下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内镜下切除消化道粘膜下肿瘤的优点是小创面修复,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2]。在临床上普通胃镜发现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很容易,但却很难确定肿瘤的来源和性质。内镜活检在胃肠疾病的诊断中有一定的局限性,所取得病理组织少,有时不能反映病变的全貌,而无EUS指导的情况下盲目地深挖取材或圈套活检很不安全。EUS能清晰显示病变与消化道壁各层次的结构关系,因此,EUS解决了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鉴别诊断的关键问题,既能准确显示病变的起源,还能显示肿瘤的大小、边界、性质及内部回声,有无向浆膜外浸润、周围有无淋巴结肿大和邻近脏器的情况。本组59例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超声内镜均明确了病灶起源,并初步明确了病变性质,其结合术后病理定性诊断准确率较高,说明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具有很高的定性及定位诊断价值。

一般认为起源于1-3层的病变可以进行消化内镜下治疗,而起源于4-5层的病变内镜下不易彻底切除,而且容易造成大出血、穿孔等并发症,但随着现在技术手段的成熟,对于4-5层的病变在超声内镜的指导下,内镜下微创手术也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无明显并发症。这说明了在超声内镜的指导下,采用内镜下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现在已经是一项简单、方便、有效、快捷、经济、损伤下小,比较安全的治疗手段,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雷维商.超声内镜在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D].西北民族大学,2020,14(22):37-49.

[2]陈希,赵智,常越,等.超声内镜对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诊断价值[J].中国实用医刊,2022,44(04):12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