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公共气象服务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2-19
/ 2

探索公共气象服务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

柯仓金 ,王燕敏 ,韩垭坪 ,陈玉香 ,尹智诚

赫章县气象局  贵州 毕节 553200

摘要:在现代气象业务中,气象服务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业务,但与一般的预测、综合观测业务不同。预报和综合观测业务只涉及到人类居住的大气空间,属于自然科学范畴,而气象服务的使用者们的社会背景各不一致,导致他们的需求也是各式各样的。从技术的观点来看,气象服务是属于自然科学。但从服务使用者的观点出发,气象服务又与社会科学又密切相关。气象服务是一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文章从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出发,对我国公共气象事业发展的制度与机制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公共气象服务;体制更新;探索

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公共气象服务的不断创新,可以使其能够更好地发挥气象服务的作用,使公众气象服务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服务。在研究了相关气象理论的基础上,对我国公共气象事业的发展与改革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公共气象服务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其他学科的结合。是全国各地气象部门为促进经济发展、造福人民而承担的一项公共气象工作。公共气象服务是气象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同于传统的天气预报,它不只是一种气象业务,更多地面向各类用户为他们提供服务,更贴近社会科学。

一、气象服务内涵的改变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气象服务体系逐渐形成了符合中国国情,能够满足我国人民需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气象服务体系。本系统的构成内容十分丰富,包括决策服务、公众服务、专项服务和科技服务四部分等,所谓的决策服务是为了能使领导做出更加有益于社会发展的决策的气象服务,公众服务是指面向于社会,根据社会需求提供的服务,转型服务是指为各种气象检测机构和相应研究机构提供的服务,前三个服务是按照服务对象来划分的,反映了服务范围;而科技服务是一种体现多种运行机制的气象服务,是国民经济转轨时期国家气象部门所开展的一项高性价比的气象业务。而公共气象服务概念的提出,使其内涵增加了新的内容。在第五次全国天气预报大会上,我们很明显地认识到,公共气象服务是一个公益性的服务,它的本质属性是公益。根据新形势和新要求,把气象服务拓展到灾害防治领域,是对公众气象服务内涵的拓展。从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效果等几个角度分析,认为气象科技服务是公共气象服务的一种延伸与拓展。在此基础上,气象服务的内涵也随之发生变化,这必然会引发我国气象业务经营和运行机制的变革。

二、气象服务发展所面临的困难

(一)气象部门的实际能力不能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

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许多地方对气象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气象服务的内容和范围也在不断增加,包括灾害收集、风险评估、预警发布;风能和太阳能的气候资源评估和风能预测;农业设施和特色农业气象服务;海洋、交通、水文等专业领域的气象工作。随着公众对该部门作为政府的公共服务有了更清晰的认识,社会各界对其提供的公共服务也有了更高的期望和要求。另一方面,气象部门的人力、财力和科技实力还不适应,人力资源的缺乏已成为制约我国气象事业发展的瓶颈。然而,作为一个公益性机构,我国在人力和财力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二)群众需要和服务缺位的矛盾

气象部门难以满足用户的需求,难以找到合适的组织和人员来完成一些服务需求和任务,难以响应气象服务需求,更难以培养和探索更专业的服务。目前,中国气象专业服务已发展多年,尚未形成一支专业的气象服务队伍。其专业技术和服务手段相对滞后。“气象专业服务不够专业”、“气象技术服务差”等问题虽然在各领域得到了广泛关注,但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原因恐怕不能简单地归结为缺乏关注,而需要从更深的角度来分析。

三、公共气象服务的新机制

(一)制定有关气象服务的政策

在制定相应的服务政策时,必须要依据国家公共服务政策的领导,确定好相应的制度以及服务对象的数量,然后根据其服务对象与性质进行分类。同时,也要对正在进行的服务进行详细的区分,明确向政府的决策服务、面向自然灾害的预防服务以及面向社会群众的基础需求服务等,把这些作为气象服务的主要内容,同时也要把握国家对气象服务改革的大趋势,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明确了公共气象服务的职责和任务,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在现有的气象服务体系和相关法律、法规的情况下,制定一套清晰的公共气象服务政策,是中国气象局当前应着重研究的问题。

(二)制定相应的体制模式

发展公共气象事业,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政策环境和体制环境,而这种环境又与我国的改革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制度方面,应从长期发展的观点出发,明确我国气象事业的目标体系模型;在短期内,要明确适合我国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转轨机制。

1.建立相应的目标体制

在目标体系模型方面,应根据公共服务的性质和基本需求,对其职责、任务、政策进行界定,并将其作为公共服务的主体,并将其作为其首要职责。首先,建立目标体制必须要根据国家相应的政策和改革的落实现状,例如,工作人员的工资、国家对于公共气象服务的财政投入,相应的人事制度等。公共气象服务所需要的财政支出必须纳入政府的相应预算当中,工作人员的各项开支和预算也要进行全额预算管理。只有这样,公共气象服务部门才能更好地进行目标体制建立的工作。

2.创立相应的过度体制模式

根据我国当今公共气象服务的现状,想要立刻建立目标体系是十分困难的。因此,我们急需一个过度模式,一方面能够满足当今气象服务的需求,另一方面能够实现向目标体制转变的需求。按照第五届全国天气服务大会的会议精神,我们把科技与技术服务变成气象服务的拓展需求,持续推进公共气象服务的稳步发展。然而,作为一种过渡性的制度,必须对其进行系统的分类,并建立不同的运营管理机制,为逐步过渡到目标体系提供依据。中国气象局“机构制度与气象服务制度改革”小组所总结出的若干研究结果对于我国目前的转轨体制模式下的相关运营和管理机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结束语:

总之,随着我国公共事业的发展,以及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转型期,我国气象事业发展必须进行制度和机制上的创新。国家气象部门的建设正在进行中,正是这一改革的具体载体。只有探索适应我国国情和长期发展的气象服务体系与机制,才能真正实现我国气象事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矫梅燕.探索公共气象服务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J].浙江气象,2009(04).

[2]吴建东,瞿霞,邓鹤.如何创新公共气象服务发展机制[J].北京农业,2015(28).

[3]叶海英.公共气象服务未来如何发展大家谈[J].《中国气象报》2月10日第六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