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0排CT增强扫描引导下植入125I放射性粒子联合间质化疗对非血管介入治疗手术适应症中晚期肝癌的治疗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2-19
/ 2

320排CT增强扫描引导下植入125I放射性粒子联合间质化疗对非血管介入治疗手术适应症中晚期肝癌的治疗研究

姚剑明

齐齐哈尔市中医院南区  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000

【摘要】目的:探讨320排CT增强扫描引导下植入125I放射性粒子联合间质化疗对非血管介入治疗手术适应症中晚期肝癌的治疗效果。方法:随机选择2021年1月-2021年6月我院收治的非血管介入治疗手术适应症中晚期肝癌患者38例为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分组,每组19例。对照组用常规方法治疗,观察组用320排CT增强扫描引导下植入125I放射性粒子联合间质化疗。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病灶体积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缓解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非血管介入治疗手术适应症中晚期肝癌以320排CT增强扫描引导下植入125I放射性粒子联合间质化疗的疗效显著。

关键词】中晚期肝癌;320排CT增强扫描;125I放射性粒子;间质化疗

中晚期肝癌患者失去最佳手术治疗时机,临床常采用放化疗手段为患者治疗,间质化疗与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等方面的疗效显著。本文对3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320排CT增强扫描引导下植入125I放射性粒子联合间质化疗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21年1月-2021年6月我院收治的非血管介入治疗手术适应症中晚期肝癌患者38例为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分组。对照组年龄平均(64.39±7.04)岁,范围53-75岁;男性11例,男性8例。观察组年龄平均(64.42±7.02)岁,范围52-73岁;男性12例,女性7例。纳入标准:(1)病情符合中国原发性肝癌诊疗专家共识[1]。(2)综合体格检查与影像学检查、病理组织活检确诊。(3)性别不限。(4)可进行正常的交流与沟通。排除标准:(1)具有重大脏器功能障碍者。(2)凝血指标异常。(3)不能或者不愿意配合临床研究。(5)具有全身性感染。(6)具有放化疗史。(7)肿瘤细胞转移。

1.2方法

对照组:参照文献[2]为患者实施常规方法治疗。观察组:(1)用320排CT增强扫描引导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CT增强扫描前为患者静脉注射造影剂碘佛醇,注射剂量为每千克1.2ml,保持每秒3ml的速率注射,造影剂注射完成后给患者进行增强CT扫描,动脉期扫描延迟25s,静脉期扫描延迟60s,平衡期扫描延迟180s,确定好植入位置后以18G植入针、弹夹式植入枪将125I放射性粒子为患者植入。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前为患者制定三维治疗方案,用TPS计划系统对患者的CT图像进行分析,对人体肿瘤靶区和计划靶区进行勾画,根据靶区情况计算处方剂量和所需粒子数量,综合考虑粒子的空间分布等情况,确定好穿刺点后为患者消毒、麻醉,参照方案对患者布针,粒子间距0.5cm,行距1cm,完成植入后给患者进行CT扫描,评价粒子植入情况满意为止。(2)氟尿嘧啶缓释剂为患者间质化疗,经CT引导将缓释剂药物系统植入患者的瘤腔。剂量为400-500mg/例。

1.3观察指标

    (1)评价患者治疗前后病灶体积变化。(2)根据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观察疗效[3]

1.4统计学方法

用SPSS 26.0检验资料,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病灶体积

治疗前两组病灶体积比较,P>0.05;治疗后观察组病灶体积小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病灶体积  (,cm3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

t

P

观察组

19

5.58±1.03

1.84±1.02

5.232

0.000

对照组

19

5.63±1.07

2.78±1.29

2.210

0.017

t

-

0.146

2.492

-

-

P

-

0.442

0.008

-

-

2.2缓解率

观察组完全缓解7例,部分缓解8例,稳定4例,进展0例;对照组完全缓解4例,部分缓解5例,稳定8例,进展2例。观察组缓解率78.95%高于对照组47.37%,c2=4.071,P=0.044<0.05。

3、讨论

中晚期肝癌患者肝区疼痛感明显,肿瘤组织对肝包膜造成牵拉,引起上腹持续性胀痛或钝痛,肝脏组织逐渐重大,右上腹凹凸不平,部分患者有黄疸症状,或者因肿瘤组织对胆道造成压迫而发生梗阻性黄疸,肝硬化症状不断加重,可能突然有大量的腹水,患者乏力消瘦、食欲下降等全身症状明显。

微创、靶向、介入外科是近年推荐的手段,用于晚期肿瘤治疗的效果显著,它采取综合治疗手段,损伤小,安全,效果显著。有研究证明原发性肝癌放射性粒子植入的疗效明显,累计照射剂量可以达到100Gy,局部控制效果很好。由于每颗粒子的辐射直径范围仅仅3厘米,全肝并不受到辐射剂量的影响,因为5厘米直径外的剂量仅仅存在5%。正常外放的照射剂量30Gy是常用的照射剂量,如果负荷剂量超过35Gy,患者可能有肝损伤的问题。本次以320排CT增强扫描对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与间质化疗进行引导,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利用放化疗结合的优点,粒子植入使病灶获得最大的辐射剂量,药物间质化疗可以使病灶局部获得高于血管输注药物13倍的药物浓度,且药物缓慢释放起到持续化疗的作用。微创操作将粒子准确的植入对应位置,可有效减少对患者肝脏的损伤,靶向作用明显。CT引导使植入操作的精确度明显提高,医生在直视状态下为患者进行粒子植入、间质化疗操作,可避免患者的肿瘤和周围组织受到损伤,避免了周围组织的大血管损伤和的胆管组织损伤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综上所述,本方法对非血管介入治疗手术适应症中晚期肝癌的治疗不失是一种较好的选择。它兼顾了微创、综合、靶向的特点,融入了放疗和化疗优点,把剂量和浓度达到很高水平,收到很好的局部控制率。

【参考文献】

[1]薛丹,陈晓琦,张传雷,等. CT引导下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特殊部位小肝癌的临床疗效评价[J]. 临床放射学杂志,2021,40(09):1785-1789.

[2]林玉玲. CT引导下~(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在原发性肝癌中的应用分析[J]. 中国实用医药,2020,15(35):67-69.

[3]吴子鑫,吴申伟. 氟尿嘧啶缓释剂治疗对进展期肝癌患者甲胎蛋白、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的影响[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20,41(06):669-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