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6例次精神科治疗药物浓度监测数据回顾性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2-19
/ 2

19646例次精神科治疗药物浓度监测数据回顾性分析

朱双燕1,,王艺2,,张清盛2

(1、乐山市人民医院 四川乐山614000   2、自贡市精神卫生中心四川自贡 643000)

课题:乐山市老年高血压患者达标率及影响因素研究

摘要 目的:通过分析某三甲医院6中抗精神药物血药浓度检测现状,探索影响药物血药浓度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6中抗精神药物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及相关病例资料,结果:6中抗精神药物达标率差异较大,血药浓度受日剂量、性别、年龄因素影响。结果:药物浓度监测能有效提抗精神药物的在控率,对临床用药具有指导作用。

关键词:抗精神药物  TDM 回顾分析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blood concentration of antipsychotics by analyzing the current status of blood concentration detection of antipsychotics in 6 hospitals of a Class ⅲ Grade A hospital. Method: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was performed to collect the blood concentration monitoring results of antipsychotics and related case data from January 2020 to December 2021.Results: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compliance rates of antipsychotics among the 6 groups, and blood drug concentrations were affected by daily dose, gender and age.Conclusion:Drug concentration monitoring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control rate of antipsychotics and has a guiding role in clinical medication.

Keyword:Antipsychotropic drug  TDM Retrospective analysis

精神分裂症是最严重的精神疾病之一,终生患病率约为1%,约三分之二病例发生在45岁之前。大约40%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由于药品不良反应而对抗精神分裂药物无法耐受,需要通过分析血中药物水平来确定根本原因。治疗药物监测(TDM)是通过分析血浆或血清中的药物浓度来帮助医生做出治疗决策,通过调节剂量来获得最佳疗效和最低毒性的药物浓度。TDM已经成为精准医学中不可或缺的患者管理工具。在精神疾病治疗领域,TDM很早就成为优化精神分裂症治疗的有效工具。本研究通过分析我院6种常用抗精神分裂药物的血药浓度监测数据,评估真实世界中患者血药浓度波动的差异以及影响因素,为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收集2020年1月-2021年12月我院监测氯氮平、奥氮平、利培酮、喹硫平、阿立哌唑、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的患者信息,在HIS系统中调取患者血药浓度检测结果,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查阅患者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等信息。

1.2 血样采集和血药浓度测定

所有患者均连续给药至少5~ 7个半衰期达到稳态血药浓度,晨起空腹于下次给药前采集静脉血1 ~ 2 mL至抗凝管中,此时的浓度为稳态血药浓度的谷浓度。采血管以 3 500 r/min 转速离心 10 min,准确吸取有机处理剂(ORG-1)1 000 μl 至 1.5 ml 离心管中,再准确加入 400 μl 血清,样品涡旋振荡 1 min,然后以 14 500 r/min离心 8 min,吸取尽可能多的上层清液至进样瓶中。测定仪器采用 FLC 2701 全自动二维液相色谱系统(湖南德米特仪器有限公司)进行氯氮平、奥氮平 、喹硫平、利培酮、阿立哌唑和丙戊酸 6 种药物的血药浓度测定 ,所用试剂均从湖南德米特科技有限公司购买。

1.3 有效血药浓度范围

奥氮平、氯氮平、喹硫平、利培酮、阿立哌唑和丙戊酸这 6 种药物的有效血药浓度范围(丙戊酸有效血药浓度单位是 μg/ml,其余均是 ng/ml)和实验室警戒值如表 1。

表1 6种药物的有效血药浓度范围和实验室警戒值

药物

氯氮平(ng/ml)

奥氮平(ng/ml)

利培酮(ng/ml)

喹硫平(ng/ml)

阿立哌唑(ng/ml)

丙戊酸钠(ug/ml)

有效血药浓度

350~600

20~80

20~60

100~500

100~500

50~100

实验室警戒浓度

1000

150

120

1000

1000

120

1.4 数据处理

将患者年龄、性别、血药浓度数据录入数据库。计量资料以(χ±s)表示;计数资料以(%)表示,计量资料进行t 检验,计数资料进行卡方检验,P < 0. 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血药浓度监测的频次分析

6 种药物血药浓度监测有19646例次,结果见表 2。 从血药浓度监测频次分析来看,青少年和老年患者占比相对较小,目前治疗精神分裂症的药物说明书多适用于成人,并且青少年患者对药物的药效学和药动学与成人并不完全一 致,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的衰退,对药物代谢较中青年人而言都有所下降,更容易出现药物的不良反应,造成机体的损害。因此,青少年和老年人的监测频率应有所增加。

表2不同年龄段门诊患者血药浓度监测的频次分布

年龄(岁)

氯氮平

奥氮平

利培酮

喹硫平

阿立哌唑

丙戊酸钠

≤ 18

346

268

856

467

221

543

19~35

687

776

1823

876

543

876

36~50

728

654

1190

798

479

998

51~65

454

521

794

568

676

568

>65

378

290

782

366

554

566

2.2 患者血药浓度控制水平

本研究纳入的19646例监测结果中,血药浓度在有效血药浓度范围内的共12336 例(占 64.79%);有 5825 例监测结果(占29.65%)低于有效血药浓度;共有 1174 例监测结果(占 5.98%)高于有效血药浓度;有 93 例监测结果(占 0.47%)超过实验室警戒值。患者血药浓度水平见表 3。

表3门诊患者 6 种药物血药浓度水平

药物

低于有效浓度

有效浓度内

高于有效浓度

警戒值

例数

百分比

例数

百分比

例数

百分比

例数

百分比

氯氮平

1570

60.55%

857

33.05%

165

6.36%

35

1.35%

奥氮平

601

29.19%

1815

88.15%

91

4.42%

2

0.10%

阿立哌唑

627

25.36%

1615

65.33%

228

9.22%

2

0.08%

利培酮

621

11.40%

4022

73.87%

558

10.25%

33

0.61%

丙戊酸

1353

38.54%

2083

59.33%

60

1.71%

15

0.43%

2.3 患者血药浓度水平与性别的关系

在患者中血药浓度低于有效浓度和在有效浓度内占比均是男性患者高于女性患者,高于有效浓度的占比则是女性高于男性,见表 4。

表4 不同性别患者6种药物血药浓度水平

性别

低于有效浓度

有效浓度内

高于有效浓度

警戒值

例数

百分比

例数

百分比

例数

百分比

例数

百分比

3011

51.69%

6745

54.68%

533

45.40%

45

48.39%

2814

48.31%

5591

45.32%

641

54.60%

48

51.61%

3、讨论

抗精神病药物是指用于治疗感知觉障碍、思维障碍和异常情感行为等精神病性症状的药物的总称,已经广泛应用于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疾病中。临床上,该类患者多需长期甚至终生用药,患者用药依从性和安全性与药物所致的不良反应直接相关。开展药物浓度监测前,精神科医生通过诊断,凭借临床经验去选择相应的治疗药物和剂量,忽略了药物处置与效应的个体差异,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药物的疗效。通过开展 TDM 技术,提高药物浓度控制率,协助临床实现更有效治疗,使用药更加精准、安全、有效。

女性患者中显著高于男性患者,可能是由于女性肝脏体积较小,和 / 或女性细胞色素CYP450酶及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糖基转移酶(UGT)表达差异导致的肝脏清除率显著低于男性所致[11-12]。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C/D比值显著高于年轻患者,可能与老年人对药物代谢减慢有关,这与既往的文献报道相一致。有研究表明,老年人的血药浓度随年龄增加而增加,因此针对老年患者可适当降低抗精神疾病药物的治疗剂量以防止药物血药浓度过高而产生风险。

参考文献

[1]张少川,陈志祥,黄秋燕等.从室间质量评价分析神经精神科治疗药物监测的发展现状[J].中国药房,2019,30 (1): 136-139.

[2]郭妹,张景双等精神分裂症患者用药合理性的调查与研究 [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19,39(3):306-309.

[3]赵靖平,施慎逊等中国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 [M].2 版.北京: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2015:1-5、65.

课题编号:乐山市科技计划项目:(18SZD111)课题负责人:朱双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