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癌的发病机制的研究综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2-19
/ 2

宫颈癌的发病机制的研究综述

张禹鑫  ,朱紫薇,通讯作者,胡玉红

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邮编154000

摘要:宫颈癌为临床妇科常见恶性肿瘤疾病,患者死亡率比较高,可对女性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危害。在当前的医学领域研究中,宫颈癌的发病机制以及预防治疗已成为研究热点。对此,本文主要对宫颈癌的发病机制进行详细探究,并对宫颈癌预防治疗措施进行分析,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宫颈癌;HPV;免疫机制

宫颈的形状为圆锥形,在女性非孕期,宫颈的长度在2.5cm至3cm之间,与子宫和阴道相连接。宫颈是由子宫内膜的腺上皮细胞以及宫颈阴道部鳞状细胞所组成的,二者之间的交接区域即为宫颈移行区,这一区域肿瘤发生率比较高。宫颈癌是造成女性死亡的常见恶性肿瘤,近年来,宫颈癌发病率显著提升,并且患者呈现年轻化趋势,对女性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危害。宫颈癌患者的发病机制比较复杂,对此,本文将对宫颈癌患者的几种发病机制进行深入研究。

一、宫颈癌的发病机制和病因

很多专家学者均对宫颈癌的发病机制展开深入研究,发现宫颈癌的发病机制比较复杂,其中,人乳头瘤病毒(HPV)是诱发宫颈癌的关键因素,另外,病毒感染、家族史遗传、性生活紊乱等均会对宫颈癌的发生产生较大影响。

(一)人乳头瘤病毒(HPV)。

人乳头瘤病毒(HPV)是宫颈癌的主要发病机制,HPV为球形双链闭环DNA病毒,在人体感染HPV后,其能够直接作用于鳞状上皮细胞,并且不断增殖,进而诱发病变,患者临床症状主要为尖锐湿疣。

德国科学家HaraldZurHause研究发现,宫颈癌的发生与持续性感染HPV具有较大关联,HPV-16、HPV-18以及HPV-31等均属于高危型HPV,是诱发宫颈癌的关键要素。

现如今,HPV的基因亚型显著增加,对于HPV的基因组,可划分为3个功能区,包括早期转录区(E区)、晚期转录区(L区)以及晚期基因区(UPR)[1]

(1)早期编码区。

E区具体指的是E1~E7,其长度为4500bp,E区的作用在于对病毒生命周期、DNA复制、细胞骨架重组、病毒蛋白质翻译等发挥调节作用,HPV致癌蛋白指的是高危型E6以及高危型E7,是癌变的关键因素。在E6蛋白表面,共包含多个p53结合位点,p53蛋白是人体中十分重要的抑癌因子,在p53蛋白泛素化讲解过程中,E6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加快细胞凋亡;E7的作用在于与Cyclin/CDK复合物以及视网膜母细胞癌蛋白(Rb)进行有效结合,加快促进细胞增殖。另外,致癌蛋白E6以及E7可激活与PI3X/AKT等增殖具有较大关联的通信号通道,使得细胞快速增殖。

(2)晚期编码区。

L区是由L1以及L2所组成的,其可编码HPV衣壳的结构原件,总长度为3000bp左右。在病毒衣壳蛋白、人乳头瘤病毒DNA检测过程中,L1是最为关键的扩增目标;而L2则为病毒的次要衣壳蛋白,在DNA组装过程中可发挥辅助作用。L区可参与病毒颗粒包装、HPV黏附细胞等多个过程,并且与HPV增殖密切相关。

(3)上游调控区。

在人乳头瘤病毒DNA复制过程中,UPR区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DNA复制过程中,可将UPR区作为起始点,同时,在DNA转录过程中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免疫机制。

在人体自身防御过程中,免疫是十分重要的环节,免疫系统可发挥免疫监视、防御的作用,可准确识别抗原抗体。如果人体免疫力水平比较低,则人体感染病毒概率会显著提升。

(1)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病毒是一种非生命形态的生物类型,需寄生于各类动物以及植物中,如果病毒侵入细胞,则会不断分裂和繁殖。HIV不会造成人死亡,但是,HIV可直接作用于人体CD4+T淋巴细胞,导致大量细胞受到破坏,对细胞功能构成严重危害。根据调查研究发现,在HIV感染相关肿瘤中,HIV阳性宫颈癌的发生率比较高。

(2)人类白细胞抗原(HLA)。

HLA具有多态性特征,广泛存在于有核细胞中,在免疫应答过程中,HLA可发挥协同作用,即识别功能,并且还可发挥免疫应答调节功能。根据研究发现,由于HLA基因具有多态性特征,因此是造成HPV感染的关键因素,导致宫颈病变发生率显著增加[2]

(三)其他因素。

宫颈癌的诱发因素比较复杂,除上述因素外,还有其他因素均会导致宫颈癌的发生。

(1)衣原体感染。

宫颈癌与很多性传播疾病相关,根据调查研究发现,衣原体感染患者治愈难度比较大,并且容易造成患者发生盆腔炎、不孕症等,导致生殖系统感染。衣原体感染可造成宫颈癌发生率显著增加,主要原因在于患者免疫力水平比较低,因此,感染HPV的风险也随之增加。

(2)家族史因素。

比如在家族中,多位近亲女性发生宫颈癌,则自身宫颈癌发生率也比较高。子代的一般基因由母亲提供,因此,如果母亲患有宫颈癌,则癌因子可能会遗传给子代,导致子代宫颈癌发生率增加。

(3)个人因素。

个人因素也可能会造成宫颈癌的发生,比如不良生活习惯,吸烟、熬夜等,均会对人体健康构成危害,造成人体免疫力显著降低。另外,如果长期服用避孕药,妊娠次数过多,或者首次妊娠年龄在17岁以内,则容易造成激素分泌紊乱,进而诱发宫颈癌。

二、宫颈癌不同阶段的应对方法

(一)接种疫苗。

对于宫颈癌疫苗,可分为两种类型,其一为预防性疫苗,其二为治疗性疫苗。在预防性疫苗接种中,通过对人体应用HPV类型的特异性中和抗体,可有效降低宫颈感染发生率。需要注意,如果已感染HPV疫苗,则HPV疫苗无法发挥免疫作用。治疗性疫苗可发挥治疗作用,如VGX-3100疫苗,虽然可发挥一定的治疗效果,但是尚未得到推广与应用[3]

(二)宫颈癌癌前病变治疗。

通过对宫颈癌的发病机制进行研究,HPV感染是造成宫颈癌发病的主要因素,在HPV感染至发展为宫颈癌的过程中,可经过宫颈癌癌前病变过程,即CIN状态,在这一状态下,宫颈细胞处于永生状态,又被称为癌前阶段,一旦有协同因子相互作用,则会造成宫颈癌的发生。与宫颈癌相比,癌前病变的治愈率比较高,因此需对患者应用科学、有效的早期治疗措施,一般可应用药物治疗方案。但是现阶段,癌前病变阶段过度治疗的问题比较严重,比如,在癌前病变CIN2/3治疗中,根据相关标准,需采用手术切除治疗方案,但是,并非所有CIN2/3均会发展为宫颈癌,如果采用手术治疗方案,可能会造成患者发生生殖疾病,对此,可对患者应用VGX-3100疫苗进行治疗,另外,还可采用中药治疗方案。

(三)宫颈癌治疗。

在宫颈癌患者临床治疗中,首先需确定宫颈癌类型以及癌症分期,即根据肿瘤大小、是否扩散以及扩散范围,为患者制定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宫颈癌患者常用治疗方案有化疗、放疗、免疫治疗、靶向治疗等等。为提升治疗效果,可联合应用多种治疗方案。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对宫颈癌的发病机制进行详细探究,宫颈癌可对女性身心健康构成严重危害,在宫颈癌疾病预防治疗中,应当坚持尽早发现以及尽早治疗的原则,宫颈癌的发病机制比较复杂,包括病毒感染、不良生活习惯、性生活紊乱等等,应当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策略,降低宫颈癌发病率。另外,在宫颈癌患者治疗中,需结合患者病情制定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案,改善患者预后。

参考文献:

[1]韩华,陈闻月.阴道菌群与CIN、宫颈癌伴HPV感染相关性的研究[J].浙江医学,2018,40(7):3.

[2]武红.HLA—DQB1基因多态性与HPV感染及宫颈癌的相关性[J].中国实用医刊,2018,45(17):4.

[3]勾睿,林蓓.预防性HPV疫苗安全性的系统综述[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9,3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