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设计专业“种植设计”课程改革研究——以湖北美术学院环境设计专业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2-18
/ 4

环境设计专业“种植设计”课程改革研究——以湖北美术学院环境设计专业为例

潘延宾,付瀚森

湖北美术学院 环境艺术学院,湖北 武汉430070

摘要:“种植设计”课程是环境设计景观方向重要的课程,是湖北美术学院环境设计专业唯一的植物相关课程,其涵盖了园林专业及风景园林专业中多门课程的知识,对艺术类院校的学生学习有一定的难度。在该课程开展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对教学质量造成了影响,①学生植物知识储备欠缺,②课程课时量不足,③实践教学资源匮乏,这些问题造成了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不充分,应用不方便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我们对该课程进行了课程改革研究,现阶段已对教学结构进行了调整,增加了植物理论知识的体量,获得较好的效果,针对现状和效果,下一步将从三个方面进行环境设计专业“种植设计”课程改革,①增加该课程总课时量,②加入更多实际案例的现场考察学习,加强植物观赏特征的教学,③引入相关软件或模型进行植物种植设计的理解和实践,④引入更多种植设计新趋势的参考书,以期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关键词:课程改革;环境设计专业;“种植设计”课程;园林植物

一、环境设计专业开设种植设计课程的必要性

植物是环境设计各类项目中都必不可少的设计元素,尤其是景观设计方向,植物更是各类园林景观中的设计主体材料。近年来,“保护生物多样性”[1],“回归自然”,“城市再野化”[2],“健康城市”,“生态修复”等一系列生态关键字的出现,进一步强调了景观设计中,植物的重要性,推动自然风格,荒野风格趋于流行,自然风格的景观营造研究也越来越广泛[3-5],这将使植物设计师的需求进一步增加。另一方面,环境设计作为一个典型的交叉学科,涉及到建筑设计,室内设计,陈设与家具,景观设计等方向的知识体系,植物设计能力也是其中的重要部分,以学科融合为教学优势,使学生有更强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6]

风景园林专业与环境设计景观方向知识结构和就业去向较为接近,近年来,湖北美术学院环境艺术学院已经对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进行了修订和改革,并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植物相关课程开设“园林植物学”及“种植设计”[7-8],对学生植物种植设计能力进行提升。而与风景园林专业课程结构不同,环境设计专业植物相关课程仅有“种植设计”一门,课时量稍有不足,同时,由于生源类型不同,针对艺术生的教学方式也需要进行针对性的优化[9]

二、因材施教原则下种植设计课程的设置特点

风景园林专业和环境设计专业都开设有“种植设计”课程,但其生源的不同导致学生的能力侧重存在区别。综合类院校开设的园林相关专业课程中,植物类课程丰富,涉及植物学,植物生理学,植物分类学,植物栽培与养护学,甚至细分出园林植物病虫害,土壤与肥料,插花与盆景,草坪等针对性的课程[10],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多为艺术生,在色彩、形态和质感的把控更为熟练,但植物的种类丰富复杂,颜色、质感、形态千差万别,对植物的识记尤为重要,此过程中也要运用分类的方法进行快速识记,但识别植物的重点与植物分类学相关专业的重点不同,传统植物分类学更注重植物的细微结构,如表皮毛,心皮数,叶脉数量等微观结构,而环境设计专业则需更关注与植物观赏特性相关的宏观结构,如植物观赏部位的特征,花、果、叶、茎、根、树皮以及一些具有观赏作用的附属物。

植物种植设计与其他设计类课程不同,其涉及到的大量的知识点,种植设计过程中,不仅要考虑植物的观赏特性,还要了解植物的生长习性和生态特征,对种植设计都有决定性的影响。针对环境设计专业学生,我们要突出他们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的优势,并针对园林景观应用对其植物知识进行补漏,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更多结合实物,结合实践,结合案例,结合项目的方式进行教学,使用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思路和设计思路。

三、湖北美术学院环境设计课程种植设计课程教学现状

1987年,国家第一次修订本科专业目录[11],湖北美术学院在室内设计专业的基础上筹建了环境设计新专业,成为华中地区开设的第一个环境设计专业。按照‘周进制’的教学方法进行统筹安排[12],以2017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种植设计手册》作为教材[13],作业为植物种植设计抄绘及主题种植设计设计。

本专业种植设计课程为三周,共60课时,第一周为第一阶段,教学内容为理论教学、植物识别和设计方法教学,并完成抄绘作业;第二周为第二阶段,为场地分析及概念设计阶段;第三周为第三阶段,教学内容为作业正图绘制及最终作业排版提交,结合作业辅导进行授课。

在课程安排上将教学目标分为三个层面,知识目标,主要通过传授在园林设计项目中如何使用植物营造空间及造景,使学生学习种植设计理论和设计方法、步骤,常见园林植物的识别,在现场调研中能识别常见的园林植物;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种植设计构思、推敲、表达的能力。通过案例分析和实地分析要求学生熟悉常见园林植物的各种特性以及在设计中的作用和表达,并能熟练使用植物这一重要造园要素;价值目标,引导学生认识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地域性乡土植物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多使用本国及本地植物,进行植物景观营造,凸显地域特色,重视本土文化,使用更生态更经济的种植设计手法加快美丽中国的建设步伐。

在课程建设上,配备两名专业教师,结合环境艺术系劳动教育基地进行植物识别和种植组合方面的实践课程,完成专业指导的同时,实现课程价值目标。课程作业以‘Garden花园杯’植物景观设计竞赛为目标进行要求和辅导,紧跟种植设计时事动态,开拓学生专业视野。

四、湖北美术学院环境设计课程种植设计课程存在问题

通过作业情况以及竞赛情况可以看出,学生在进行种植设计时,可呈现较好的图面效果,对木本植物的把控情况以及植物空间围合的设计较好,但缺少对草本植物的组合设计。对植物的尺度把握不准,植物季相设计考虑不足,除水生植物,藤本植物这些特殊用途的植物外,对植物的生态习性考虑欠缺,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①学生植物知识不足:从作业和竞赛作品中直接呈现的问题是学生植物专业知识不足,首先是植物种类储备量不足,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在前期没有植物学或其他植物相关课程作为基础,在种植设计课堂上有限时间内学到的植物种类,无法在种植设计时进行正确的选择和搭配,包括植物的颜色,体量,形态,高度等观赏特征的知识储备也不够应对作业和竞赛。其次,学生对植物的生长习性、季相变化学习不足,很难进行合理的植物季相规划设计

②课时量不足:本专业种植设计课程仅有三周,第一周为理论教学,后两周进行设计指导。根际实际教学情况发现,第一周所安排的课时量无法将植物种植理论、植物户外识别,以及设计思路方法完整讲透,而高强度的理论知识灌输,不适合艺术类院校学生的学习模式,造成教学效果不佳,只是传输不完整等问题,影响教学质量。同时,种植设计牵扯到很多植物之前的协调和组合,后两周的时间也无法完成整个设计进程,所以三周的课时量是不够该课程的完成的。

③实践教学资源匮乏:植物种植设计设计交叉学科较多,是一种长线学习过程,需要考虑多种感官体验,加之课程时长较短,单一的授课模式无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必须将课堂教学和户外植物识别,实地案例解析,甚至植物实地种植等实践教学相结合,才能提升教学效果。学校内部及周边植物资源较少,虽已建立相关教学苗圃,但面积较小,缺乏管理,不能满足教学需求,需带领学生参观当地植物园,花市,郊野公园等植物种类丰富的场地,以及较好的植物种植设计案例现场进行现场学习。

五、湖北美术学院环境设计课程种植设计课程改革策略

针对以上问题,在‘周进制’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建议进行针对性的改进措施,采用多种改革方法,对种植设计教学效果进行提升,现阶段已初见成效。首先,在课时量不变的情况下在课程中增加了植物基础知识和校园内户外植物识别的课程占比,学生对园林植物及植物种植设计的兴趣有了一定的提升,在植物组合把握上有了一定的进步。再者,在课程中结合时事,融入生态保护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观念,通过讲解植物与人,植物与动物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对园林植物的重要性及群落营造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在依托院系的劳动教育基地,进行新优园林植物的搜集和栽培,可以在学生结合实物进行学习,更直观的对植物组合景观进行理解。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学生对植物的识记和对种植设计的掌握有了一定的进步,但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提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以下一系列改革手段。

①对课程结构进行调整,增加课时量(表1)。 将总时长从60课时(三周)调整为80课时(四周)。将理论教学和户外植物识别相结合,从20学时调整为28学时,跨越两周,取消植物抄绘作业,将更多的时间用于理论知识的巩固。剩余时间用于设计作品的完成,重点进行课堂讨论和阶段作业评讲。

②加强植物全方位感知的学习。课堂授课中使用的图文式教学方法,可以进行大量的植物介绍,但不能对植物进行全方面的展示,导致学生可能只对植物的某一个部分有了解,而对其它特性感知不足,尤其是通过其他感官接受到的植物特征信息更为缺乏,如触感、味道、质感、空间结构等。针对这个问题,我们早期通过课堂教学和室外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补充,但校园内及周边植物资源较少,无法广泛进行相关学习,后期将通过两个方面进行进一步强化,一方面在环境艺术学院劳动教育基地进行景观植物的补充,另一方面要整合资源,加强学生实际案例学习,组织学生对花市、植物园、以及典型绿地进行实地调研,从多角度对植物进行学习和深化。

③引入相关软件进行辅助教学或辅助练习。植物是种植设计课程的主体,植物的多样性和变化性给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实物教学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相关软件的建模,对植物体量及组合效果进行学习和练习,如Sketchup,Lumion,Enscape等,可以直接导入植物模型进行设计辅助。

④紧跟种植设计发展前沿,更新并丰富参考书。在以往本课程中,挑选了市面上最专业的种植设计书籍作为参考书推荐给学生进行辅助学习,包括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的《花境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种植设计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风景园林植物配置》,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独立式住宅环境景观设计》,以及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景观植物》。

在全球环境变化的大背景下,自然式、生态式、节约式的种植设计越来越成为种植设计主流,新自然种植设计更是以其低养护的特点迅速风靡全球,但是这种种植设计要求更自然式的审美观念,以及更扎实的植物知识,之前的各类种植设计教材及参考书对其并无讲解,故引入一批针对该设计手法的参考书,如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荒野之美 自然主义种植设计》,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的《自然主义种植设计基本指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后荒野世界的植物种植——为韧性景观设计植物群落》、《花海 混播 昆虫野花带——种植设计新范式》和《野花草地营建》,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的《园林植物手册》等。

表1:课程结构修订对照表

周阶段

日次

修订前内容

修订后内容

第一周

理论学习阶段

1

种植设计历史现状(课堂教学)

绪论(课堂教学)

2

功能与生态习性(课堂教学)

园林植物形态分类(课堂教学)

3

校园植物识别(室外调研)

校园植物识别(室外调研)

4

校园植物识别(室外调研)

园林植物观赏特性(课堂教学)

5

校园植物识别(室外调研)

校园植物识别(室外调研)

第二周

设计前期阶段

1

植物的观赏特性(课堂教学)

园林植物应用形式(课堂教学)

2

场地调研实例分析(室外调研)

校园植物识别(室外调研)

3

草图制作(作业辅导)

场地现场调研分析(室外调研)

4

草图制作(作业辅导)

分析图及概念设计(作业辅导)

5

草图制作(作业辅导)

分析图及概念设计(作业辅导)

第三周

设计定稿阶段

1

正图制作(作业辅导)

正图制作(作业辅导)

2

正图制作(作业辅导)

正图制作(作业辅导)

3

正图制作(作业辅导)

正图制作(作业辅导)

4

正图制作(作业辅导)

正图制作(作业辅导)

5

作业扫描及排版(作业辅导)

正图制作(作业辅导)

第四周

成果完成阶段

1

——

细节优化及排版(作业辅导)

2

——

细节优化及排版(作业辅导)

3

——

细节优化及排版(作业辅导)

4

——

细节优化及排版(作业辅导)

5

——

细节优化及排版(作业辅导)

六、总结

近年来,环境设计作为关乎人居环境的专业,紧跟社会和时代的发展,多所院校结合自身学科特点和发展,对种植设计相关课程的开设和改革进行了研究[10,14-17]。问题多集中于缺乏师资保障,学生专业课知识欠缺,学生植物识别储备量低,教学过程中缺少实践教学,以及教材滞后等问题,湖北美术学院环境艺术学院的环境设计专业已选用国内最新最适用于本专业的书籍作为教材,并配备两名植物及植物应用方面的专业教师,结合专业特色也进行了多轮教学分析和研究,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推进教学改革,从加强实践教学,丰富教学材料,推出自著教材,优化教学方法的角度进行强化,通过产学研结合的方式,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教学思路,不断对种植设计课程进行优化。

参考文献:

[1]曾敏姿,翟俊.实现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提升的综合性景观途径[J].中国园林,2021,37(07):101-106.

[2]Kowarik, I. (2018). Urban wilderness: Supply, demand, and access. Urban Forestry & Urban Greening, (29), 336-347.

[3]袁嘉,游奉溢,侯春丽,欧桦杰,尹渊.基于植被再野化的城市荒野生境重建——以野花草甸为例[J].景观设计学,2021,9(01):26-39.

[4]朱玲,刘一达,王睿,叶峰辛.新自然主义种植理念下的草本植物群落空间研究[J].风景园林,2020,27(02):72-76.

[5]李萌.乡土植物在城市生态园林设计中的应用探讨[J].现代园艺,2021,44(12):150-151.

[6]张晶,杨麟.多学科交叉融合下艺术类院校多媒体技术课程体系构建及教学案例设计[J].艺术教育,2021(03):151-154.

[7]潘延宾.美术院校风景园林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以湖北美术学院为例[J].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17(01):49-53.

[8]潘延宾.美术院校风景园林专业“园林植物学”课程改革探讨——以湖北美术学院风景园林专业为例[J].绿色科技,2015(05):323-324+328.

[9]王计平.环境设计专业《景观设计初步》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绿色科技,2021,23(19):209-211.

[10]王璐艳,吕小辉.艺术类院校环境设计专业植物类课程的优化与创新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43(05):206-211.

[11]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所属高等学校要求增设专业的批复[Z].1987-11-10

[12]周彤.“周进制”教学的整体思路与教学框架[J].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13(01):67-69.

[13]尼克·罗宾逊. 种植设计手册[M]. (原著第2版修订版).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7.

[14]张旻.环境设计专业《园林植物与种植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西部皮革,2018,40(22):154+156.

[15]霍丹,林墨飞.环境设计专业《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情境教学研究[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4(05):168-170.

[16]刘真真.环境设计专业园林植物造景设计课程的建设与改革[J].花卉,2018(22):299-300.

[17]杨建虎.环境艺术专业园林植物类课程体系构建初探——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7(19):109-110.

基金项目:湖北美术学院2021年教学研究项目,《环境设计专业景观课程群优化研究》,项目编号202141

作者简介:潘延宾(1978-),通讯作者,男,湖北美术学院环境艺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和植物种植设计

付瀚森(1990-),男,湖北美术学院环境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植物种植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