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早期中国对世界历史的认识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2-18
/ 2

近代早期中国对世界历史的认识研究

邬丽芳

山西省忻州市河曲县红星中学036599

摘要:近代早期属于中国与世界国家交流较为频繁、深入的一个历史时期,在这一时期中,中国在世界层面的重要性逐渐受到广泛重视,同时文化、战争等要素的填充,使该时期具备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特性,值得进行深入研究。本文从鸦片战争、甲午战争、辛亥革命三个阶段,探究近代早期中国对世界历史的认识变化,以供参考。

关键词:近代中国;世界历史;认识分析

引言:近代早期,中国仍处于封建王朝的统治状态下,其国力较为贫弱,同时思想认识较为落后,在特定的历史条件背景中受到了战争的威胁与侵害。但是,这一阶段也属于中国对世界历史的逐渐产生接触、认识的重要过程,是中国认知观念发展的重要标志。通过对其进行深入研究,能够明确认识变化所具有的历史价值,可以为教学与其它工作提供重要参考。

一、鸦片战争时期

在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开始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发展状态。帝国主义列强以武力打开了中国国门,同时进行了文化层面的侵略与掠夺,使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被充分展现。在中华民族受到亡国威胁的背景下,社会群众开始积极探索世界文明的先进之处,试图寻找能够拯救国家的理念与途径。魏源属于近代中国著名思想家,其明确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认知理念。在其著作与思想主张中,封建文化属于重要的批判对象[1]。魏源认为封建文化需要被彻底摒弃,同时应当通过变法方式,增强中国的基础国力,使鸦片战争失败带来的阴影得到彻底洗刷。在魏源思想核心体系中,师夷长技以制夷属于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认为国外文明自有其先进之处,值得被我国所学习,并用于反制外国侵略者。在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被迫接受了多个不平等条款,导致国外资本大量涌入中国市场,通过开设工厂方式抢占国内资源。自19世纪60年代后,清政府高官认识到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影响力,尝试通过效仿方式,建立属于国家自己的民族工业,这些人员被后来的历史称为洋务派。

洋务派在西方思想理念的支持下,组织开展了清政府自我革命的第一步,即洋务运动。洋务运动背景下,我国大量知识分子前往国外,接触并学习西方文明的先进之处[2]。通过深入研究世界各国的发展情况,探索洋务运动的主要方向,试图为清政府的自我变革寻求出路。在这一阶段,近代中国对世界文明的认识开始进入实地考察状态,该历史时期涌现了一大批历史先驱者,为中国了解国外政治制度、文化制度提供了有利条件。例如,王韬属于思想先驱之一,其对法国的君主立宪制度持赞赏态度[3]。这一制度与其矛盾历史观不谋而合,能够展现其反对君主专制与赞同君民共处的思想立场。这些历史思想的碰撞,使近代中国对世界历史的认识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

二、甲午战争时期

在1895年,甲午战争爆发,清政府再次陷入一败涂地的局面。这一失败为近代中国带来了《马关条约》,使半殖民地程度进一步加深,为列强瓜分中国创造了有利条件。在这种民族陷入危机的背景下,资产阶级改良派为实现救亡图存的目标,选择将史学作为主要宣传工具,使近代中国对世界历史的认识得到了有效建设。在这一阶段,大量外国经典著作得到了翻译与引进,使社会群众对世界文明的认识程度得到了有效加深[4]。这些翻译著作产生的影响已经脱离了学术层面的范畴,成为了历史学的关键典型,为社会内容的深刻体现提供了有力支持。

例如,《东洋史要》属于这一阶段的经典著作之一,其由日本历史学家所创作,在1899年引入我国并完成了翻译。在出版过程中,王国维为该书作序,明确阐述了历史方面的科学观点。这些观点与后来的新史学思潮存在紧密联系,代表近代中国对世界历史的认识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王国维对史料与历史内容的分析,充分证明了世界文明所具有的先进性,同时也为拯救中华民族提供了一定程度的行动参考。在西方列强瓜分国内资源的背景下,大量学者开始探寻世界历史中类似的发展案例,尝试总结适合中国的特色发展道路,为近代中国对世界历史的认识加深提供了有力支持。

三、辛亥革命时期

从整体层面分析,近代中国对世界历史的认识主要发源于鸦片战争时期,并在甲午战争时期得到了充分发展。在进入二十世纪后,近代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进一步加深,在社会、经济、文化方面都受到了不可忽视的长远影响。辛亥革命前后,世界历史的传播主要集中在各个文明的革命史方面。这一表现并不是偶然产物,而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现状所激发的探索动力体现。社会层面聚集的知识分子通过深入研究美国、西欧等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案例,总结了一系列革命活动所需要具备的条件,同时也探讨了相应革命在中国实现的可能性,为未来红色革命建立了稳定的传播基础[5]。在这一阶段,与国外资产阶级革命有关的著作被大量引入国内,相关介绍内容与研究体系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能够展现近代知识分子坚韧不拔的思想精神。可以认为,这一阶段推翻清政府统治、结束沿袭千年的封建专制理念已经遍布全国各地,得到了社会群众的广泛认同与支持,成为了近代中国不可逆转的思想潮流。

在这一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近代中国开始尝试借鉴国外文明革命历史经验,逐渐分裂出改良派与革命派两个思想派系。这两个派系均以法国大革命为蓝本,阐释了中国产生相应革命的可能性与执行路线。除法国大革命介绍著作外,近代中国还引进了意大利、荷兰、德国等文明的革命历史著作。知识分子群体深入挖掘相应历史记叙内容,明确了反对封建专制、发动革命的重要意义。在美国《独立宣言》正式传入我国后,辛亥革命的武昌起义已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为中华民国的正式建立增添了又一份力量。孙中山认为,为充分保障社会群众的生命、自由、幸福权,必须建立一个全新的开明、进步政府。通过这种方式,将封建满清君主政体彻底打破,使近代中国能够进入到全新的发展阶段,为自由与民主思想的传播创造土壤。从孙中山发布的历史文章中可以看出,其作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代表,受到了独立宣言等世界历史文化的显著影响。这些影响具有明确的思想与政治倾向,能够体现近代中国对世界历史的认识转变,可以代表各个阶段的变化特征。

总结: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近代中国对世界历史的认识变化,能够发现历史研究的重要作用之一,在于借鉴并吸收国外文明先进之处,将其内化为中国自身的发展资产。这一特点对于现阶段的发展同样具有参考意义,能够为史学的进一步革新提供指引方向,具有正面影响价值。

参考文献

[1]吴汉全.梁启超与中国近代史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7(06):232-241+260.

[2]蔡炯昊.事件与日常——中国近代史教学中的张力和思考[J].历史教学问题,2021(05):6-10+152.

[3]王锐.合富强叙事、阶级叙事、文明叙事为一——关于中国近代史叙事问题的思考[J].开放时代,2021(05):13-29+5.

[4]夏春涛.从中国近代史看百年党史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J].近代史研究,2021(04):10-14.

[5]贺加贝.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的历程及走向[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20(08):8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