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血栓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降低脑血栓患者致残率的影响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2-18
/ 2

急性脑血栓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降低脑血栓患者致残率的影响分析

阿依布拉克·艾合麦提托合提

和田地区人民医院(总院区) 神经内科 新疆 和田 848000

【摘要】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急性脑血栓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3~2022.3期间我院收治的50例急性脑血栓患者,随机将其分为2组,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比两组神经功能改善情况、致残率。结果:NIHSS评分:护理前无差异(P>0.05),护理后研究组更低(P<0.05);致残率:研究组更低(P<0.05)。结论: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急性脑血栓患者的神经功能,并可有效降低致残率。

【关键词】急性脑血栓;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常规护理;神经功能;致残率

急性脑血栓在临床中很常见,属于脑梗死中常见类型之一,发病率较高,50岁以上男性人群更为高发,以偏瘫、失语、口角歪斜或意识模糊等为主要临床表现,该病不仅发病率高,致残率和致死率也很高,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故需及早治疗[1]。除积极治疗外,还需加强患者的护理。临床实践发现,这类患者的关键在于康复训练,早期开展康复训练可有效减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降低其致残率,改善预后。本科对于这类患者采取早期康复护理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将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急性脑血栓患者的效果探讨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1.3~2022.3期间我院收治的50例急性脑血栓患者,随机将其分为2组,分别为对照组(25例,男13例,女12例,年龄43~78岁,平均59.47±8.12岁)和研究组(25例,男14例,女11例,年龄42~79岁,平均59.15±8.26岁)。两组资料无差异(P>0.05),可比。

1.2方法

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遵医嘱实施相关治疗,加强用药护理,密切监测患者意识状态、病情变化、各项生命体征等,若有异常则及时处理,对患者进行全面健教育,向其讲解疾病、治疗、护理等方面知识,宣教内容尽量详细,并加强患者的饮食护理、基础护理、安全护理等。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待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病情不再发展后48h便开始,措施如下:

1.2.1良肢位的摆放。将患者肢体置于良好功能位,可取仰卧位、患侧卧位、健侧卧位等,确保体位摆放适宜,经常协助患者更换体位,并嘱家属定期按摩患者患侧肢体,20~60min/次,2次/d,早晚各一次。

1.2.2运动训练。首先帮助患者行各关节的被动运动,包括关节的外旋、内旋、外展、伸展、背伸、屈曲等,关节被动运动先做健侧,后做患侧,手法尽量轻柔,活动范围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并指导患者练习髋关节伸展、股二头肌牵拉、膝关节被动训练等,待患者肢体功能有所好转后,指导其进行主动运动训练,如床上移位、单桥和双桥运动等,后指导患者练习翻身、床上坐位、坐位转移、坐位平衡、站立等训练,待患者步行能力提升后,指导患者练习上下楼梯。

1.2.3功能锻炼。吞咽功能训练,对于吞咽障碍患者,指导其练习吞咽训练、摄食训练、康复操等;语言功能训练,对于失语患者,指导其练习发声训练、唇肌无力训练、舌肌训练、呼吸训练、语言训练等。

1.2.4自理能力锻炼。指导患者练习自己刷牙、洗脸、穿衣服、梳头发、系鞋带、吃饭、如厕等,待患者自理能力有所提升后,指导其练习简单家务劳动。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神经功能改善情况、致残率,神经功能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NIHSS评分)评价,得分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呈正比。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纳入SPSS22.0软件分析,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P<0.05为数据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NIHSS评分:护理前无差异(P>0.05),护理后研究组更低(P<0.05);致残率:研究组更低(P<0.05)。详见下表:

表 两组护理前后NIHSS评分以及致残率对比()[n(%)]

组别

例数

NIHSS评分(分)

致残率(%)

护理前

护理后

对照组

25

13.26±4.39

8.01±2.25

9/25(36.00%)

研究组

25

13.71±4.12

5.12±2.07

3/25(12.00%)

t/χ2

-

0.374

4.726

3.947

P

-

0.710

0.001

0.047

3讨论

急性脑血栓是临床常见病,是指脑动脉由于局部血管自身病变而继发血栓形成导致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或闭塞,引起脑局部血流减少或供血中断,脑组织缺氧、缺血、坏死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和体征。该病发病率较高,好发于中老年群体,据数据统计,我国2016年脑血栓形成的发病率约为276.75/10万,诱发该病的常见原因有有动脉粥样硬化、血液成分改变、血流动力学改变、血管管壁病变等,该病致残率较高,对患者造成了严重威胁,故需及早治疗[2]。除积极治疗外,还需为患者提供积极有效的护理。往常对于这类患者一般采取的是常规护理,常规护理虽应用时间长,但缺乏康复方面的护理,需选择其它护理。

研究发现,人体中枢神经系统受到损伤后,其结构和功能均具有可塑性,具有重新组织的能力,故需加强患者的康复护理[3]。康复护理可通过一系列综合、科学、系统、高效的康复训练措施,调动机体内部潜能,促进脑组织重组,并对神经输出产生影响,促使神经功能的正常功能模式形成,进而改善各功能障碍。往常康复一般是在恢复期开始实施,康复时机相对较晚,这可促使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加重,也可由于干预时间过晚而影响干预效果。临床实践发现,康复开展地越早,患者的预后就越好,其功能康复的可能性就越大,此次研究在早期对患者实施了多种康复护理措施,全面、综合的康复护理发挥了积极效果。

此次结果显示,NIHSS评分:护理前无差异(P>0.05),护理后研究组更低(P<0.05),致残率:研究组更低(P<0.05),可见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是显著有效的。

综上所述,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急性脑血栓患者的神经功能,并可有效降低致残率。

参考文献

[1]张英. 急性脑血栓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降低脑血栓患者致残率的影响研究[J].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9, 30(14):2.

[2]朱艳春, 张柏晶. 探析急性脑血栓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于降低患者致残率的影响[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9, 6(72):1.

[3]齐俊华. 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降低急性脑血栓患者致残率的效果分析[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9, 13(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