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面神经磁共振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2-18
/ 2

浅析面神经磁共振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

柳晓龙

普洱市人民医院,云南普洱,665000

摘要:本文的研究目的旨在探讨面神经功能障碍患者诊断过程中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是选取2020年10月至2022年10月期间本院收治的患者24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有单侧面肌痉挛患者120例为研究组,非面肌痉挛患者120例为对照组,采用磁共振技术观察患者患侧及健侧的面神经脑池段受其周围血管压迫导致的原发性面肌痉挛形态学特征。结果显示,面神经脑池段与周围血管相交处血管直径、经血管相交处与脑干的距离、面神经周围血管的自身角度都会影响面肌痉挛患者的发病率,分别与血管直径和相交距离呈正比、与自身角度呈反比。得到的结论是,面神经磁共振成像技术在显示面神经与周围血管相交处的血管形态学指标方面能够给临床面肌痉挛诊断提供关键的参考依据和数据支持,具有临床推广和应用价值。

关键字:面神经;磁共振;成像技术

引言

随着近些年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磁共振成像技术(业内简称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逐渐在各类医学诊断工作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特别是由于MRI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因此对于面神经较小且走向复杂的病变具有突出的诊断作用和效果,本文中结合实际收治的案例,探讨了磁共振成像技术在面神经功能障碍患者诊断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0月至2022年10月期间本院收治的患者24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有单侧面肌痉挛患者120例为研究组,非面肌痉挛患者120例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通过颅脑部MRI 3D-FIESTA和3D-TOF序列扫描。研究组中有男性患者42例、女性患者78例,年龄区间介于24至64岁,平均年龄为43.2岁,其中,有左侧病变患者70例、右侧病变患者50例,所有患者在检查中均未发现继发性病变。对照组中有男性患者36例、女性患者84例,年龄区间介于19至70岁,平均年龄为43.4岁,在后续检查过程中未发现异常表现。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完全随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并报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方法

1.2.1磁共振成像扫描参数

在进行磁共振成像扫描时,患者仰卧于磁共振扫描仪中,将眦耳线作为轴位扫描基线,以延髓脑桥沟为扫描定位中心,进行三次数据扫描,重复时间为5.7ms、回波时间为1.4ms,并选取180 mm×180 mm视野、256×256矩阵、60°翻转角度、无间隔连续扫描0.8mm厚度层。

1.2.2磁共振成像重建及测量

通过多平面重组技术对磁共振成像原始数据进行处理,实现0.4mm厚层重建,斜轴位基线与面神经脑池段平行、斜冠状断层基线与面神经内耳道段平行,面神经内耳道段与斜矢状断层基线垂直。通过多平面重组影像对面神经脑池段与其周围血管相交处的血管直径(最大直径)、脑干与的神经血管相交处距离(最短距离)、面神经周围血管的自身角度(血管迂曲形成的弯曲度)三项数据进行测量。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5.0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并进行相应检验,取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组别

面神经脑池段与其周围血管相交处的血管直径

mm

神经血管相交处与脑干的距离

mm

面神经周围血管的自身角度

(°)

对照组

0.48

8.5

74.3

研究组

健侧

0.49

8.6

74.4

患侧

0.72

5.9

47.9

P

<0.05

<0.05

<0.05

3.讨论

人体面部神经具有结构小巧复杂,走形曲折的特点,因此,在使用其他检查方法时会,遇到较多的限制,因此磁共振成像技术的突出优势并进一步凸显,在进行面神经检查时,使用磁共振成像技术具有较好的诊断效率。面部磁共振检查技术是一种医疗检测方法,适用于各种面部良性、恶性肿瘤、各种面部的血管性病变,如:血管畸形、血栓形成等、面部肉芽肿性病变、面部淋巴结肿大等疾病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装有心电起搏器者、使用带金属的各种抢救用具而不能去除者、术后体内留有金属夹子者以及早期妊娠(3个月内)的妇女应避免磁共振扫描。本文的研究也表明,通过对比面肌萎缩患者和非面肌萎缩患者的相关数据,证明了最大直径、最短距离、血管迂曲形成的弯曲度与相关指标的关系。通过面神经磁共振成像技术能够准确的查找面瘫的原因,更好的显示出面神经周围的病变关系,从而更好的针对面神经开展保护工作。

结语

总之,通过面神经磁共振成像技术能够良好的显示出面神经与周围血管相交处的血管形态学相关指标,从而实现对面肌痉挛的有效诊断,为临床治疗工作提供数据支持和参考借鉴。

参考文献

[1]吕高泉,陈楠.磁共振成像评价原发性面肌痉挛神经血管关系的研究现状及临床应用[J].磁共振成像,2022,13(05):140-143.

[2]张平,石士奎.腮腺肿瘤磁共振诊断研究进展[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8,39(17):2039-2043.

[3]戴群瑶,杨智云.面神经MR成像技术及临床应用[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16,39(02):127-132+145.DOI:10.19300/j.2016.Z3653.

[4]马琼英,戚跃勇. 三叉神经、面神经3D-SPGR磁共振成像技术应用探讨[C]//.中华医学会第16次全国放射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出版者不详],2009:440.

[5]马琼英,戚跃勇. 三叉神经、面神经3D-SPGR磁共振成像技术应用探讨[C]//.2009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第十七次全国学术大会论文集.[出版者不详],2009: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