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满族医药理论的儿科验案整理与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2-18
/ 2

基于满族医药理论的儿科验案整理与分析

刘健1,董淼1,杨爽1,王爽*

1.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临床医院(吉林 长春)130000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吉林 长春)130000

摘要:本文通过检索整理相关满族医药文献,总结满族医药理论治疗儿科疾病的经验与方法,进一步分析满族医药在治疗儿科疾病中的用药规律与特色治疗,以填补满族医药在儿科疾病研究中的空白,使之丰富满族医药文化的探索与传承。

关键词:满族医药;儿科;经验

满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是一个古老且历史悠久的民族,可追溯于商周时期,在元明时期满族的发展得到了延续,于清朝时期处于民族发展的巅峰。满族人民多聚集于我国东北地区,东北地处严寒,气候寒冷,为适应恶劣的生存环境,满族人民不断与之斗争在长期实践生存过程中,总结出了自己治病防身的经验与方法,并逐渐的形成了以民族文化为特色的医药理论体系。由于环境因素的影响,儿科疾病主要以外感、惊风抽搐、小儿疳积、跌仆损伤等为主。现通过深度的挖掘与整理,将满族医药治疗儿科疾病的经验总结如下[1]

1 满族医药的历史沿革

满族医药起源于萨满医学,满族先人在长期的生活生产实践中敬畏自然,信奉萨满教,相信鬼神的存在。满族先人在疾病、灾难面前迷惘且被动,人们愿意相信萨满具有超越自然的能力。因此,人们生病往往就往神秘的地方想。文献中记载:“南宋输入金境的有生姜、陈皮等药材。”频繁的医药贸易不仅可以丰富药品种类,也可加速医药文化的传播。元明时期是满族与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融合发展的时期,北方的传统满族医药依然延续,中原的满族医药与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医药相融合,逐渐融入到中医药中,趋于汉化。清朝是满族在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崛起。清代帝王大多懂得养生保健,对医药卫生非常重视,自努尔哈赤时期开始,萨满跳神在宫廷中被禁止。

2 儿科疾病药物治疗

满族人民治疗小儿外感疾病,以外感风寒引起的发热、咳嗽等肺系疾病为主,常用道地药材贯众,水煎取汁,或加以白醋或白糖水服用,若有流涕、鼻塞等症状,则以细辛(满语为那勒赛浑)研细末,吸鼻治疗。治疗小儿哮喘、久咳不愈,常以五味子(满语为孙扎木炭)适量,加水煮鸡蛋,每日服用1个,自入冬后开始服用。或用杏仁、桔梗(满语为捋车)、五味子各适量水煎服用。

受居住环境与饮食环境影响,小儿时常发生脾胃系疾病,多以腹痛、消化不良为主,对于中寒气滞腹痛,常将黑胡椒加入汤中食用,或以高良姜、砂仁、木香、枳实各适量水煎取汁后服用,或以生姜丝,加入红糖水中服用。治疗腹胀以萝卜(满语为木耳萨)煮汤食用。选新鲜枣子(满语为奇尔库恒克),直接食用或加红糖煮水,可治疗食肉过多的消化不良,也可将活马蛇1条(满语为猫瑞梅赫)放入生鸡蛋中,用泥浆包裹或纸糊,将鸡蛋放入火中烧熟后食用,或用高粱米二遍糠麸,去壳,炒香冲服。满族民间验方的记录中常将红高粱炒黄,研细末,每日3次口服,或用榆树钱(榆树种子)10g,水煎服用。治疗小儿惊风之症,将蝎子用鲜薄荷叶包裹,以小火熏烤薄荷叶至蝎子烤熟,将烤熟后的蝎子捣碎,分次服用。或以30g栀子、30g面粉、鸡蛋1个,新鲜带须葱白3根,将以上药物捣碎,贴敷于脐部。

3小儿特色治疗方法

3.1避痘法

由于小儿肾常虚,肾气未充,抵抗外邪之力不足,正气不足,邪气侵扰,极易被疫邪侵犯而发病,发为天花等传染性疾病。满族人民在应对传染病时,以天花为例,常以“避痘”法应对,此法是满族入关后开始采用的方法,在宫廷医案中有明确记载“顺治八年十二月十六日申时,内三院上传:近日痘疹甚多,朕避处净地。”

3.2注重饮食疗法

满族人民注重饮食疗法,是与满族人民所生活的环境有关,在与大自然的环境斗争中,为适应环境而形成的习俗,“嘉庆二十二年十一月,十六日,张懋懿请得五阿哥脉息细数。清宫医案记载,嘉庆年间,五阿哥患儿风温瘰疬,内服柴胡散坚汤,日食海粉粥,外敷化坚散,不日病愈。后查阅相关文献记载,五阿哥之后脉案未有复发的记载,说明海粉粥可辅助治疗瘰疬之症[2]

3.3善用外治法

满族先民长期生活在寒冷的北方地区,在生存生活中积累了许多简便有效的外治之法,如熨法是将炒热的药物或食盐等加入酒或白醋内,用布包裹身体的疼痛部位,借助药力或热力的作用,从而达到治疗目的。在《清宫医案集成》中有详细记载,清嘉庆年间五阿哥少腹作胀使用熨药方,嘉庆二十三年,治疗五阿哥小水涩痛,少腹作胀,外用盐葱熨法调理。“食盐一两,葱白二两,炒热温熨。”除此之外,药物漱口法,在治疗小儿疾病中也在满族医药中有着一定影响,乾隆四十八年七月初十日,十一阿哥原系风热牙痛之症。

4 讨论

综上所述,满族医药在儿科疾病诊疗具备理论积累和实践贡献,加大对满族医药文化的挖掘与整理,使更多满族医药诊治特色可以在儿科临床中广泛的推广与应用。满族医药文化是我国传统医学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传统医学中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因其自身独有的特色,为中华医药的发展也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满族医药的传承多以口口相传为多,缺少医著的记载,医学史料并不详尽,这就导致了会有部分的满医治疗经验失传,而北方人民使用满族医药验方和外治法治疗的儿科疾病案例并不在少数,但是很多人并不了解其所使用的是满医经验,因为满族医药缺乏的是系统的医学体系,需要民族医药研究者的关注,对满族医药应该进行“大挖掘、大整理”,以“抢救性”的姿态来探索。满族医药文化的传承,是中华传统医学传承中的一部分,是丰富传统医学文化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邱冬梅,崔为.入关后的满族医药特色分析[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34(05):1012-1016.

[2]房跃红,王姝琛.基于《满族说部》的原生态满族医药特色探析[J].吉林中医药,2020,40(03):315-318.

[3]邱冬梅,崔为,王健,王姝琛,马跃.从《清宫医案研究》谈康熙朝满族宫廷医药特色[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34(09):4373-4376.

[4]陈凤芝.满族医药文化中治疗妇儿科等疾病的常用单方与复方[J].吉林中医药,2012,32(01):99-101.

通讯作者:王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