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水务信息化建设规划与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2-18
/ 2

智慧水务信息化建设规划与实践

陈志勇

深圳市广汇源环境水务有限公司518000

摘要:智慧水务信息化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现智慧城市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标志之一,为城市发展提供更好的数据支撑,有效提升智慧城市建设和城市宜居性。然而,近年来,由于传统管理机制和模式的制约,水务行业构建了许多封闭的管理体系。面对这些客观问题,加快水务行业改革,提高供水企业管理水平,建立统一标准、标准化架构、安全可靠的智慧水务信息平台,开始受到全国越来越多水务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智慧水务;信息化;建设;实践

引言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资源,是人类生活和社会生产的必需品。城市地下管网错综复杂,形成了人类生命的“生命线”。城市供水管网就像人体内的“血管”一样,对整个城市的正常运行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供水管网设施的正常运行对整个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智慧水务概况

智慧水务系统是现代信息化技术的集成应用,它主要是通过对相关的水务设施进行数据采集,通过无线网络、水质、压力等手段,对城市的供水、排水系统进行实时监测,并对其进行大数据分析和处理,做出相应的解决应对措施和辅助决策建议。以更好、更快捷、更方便的方法,对城市供水的生产和服务过程进行精确、动态的管理,实现智慧化的水利信息化。智慧水表管理系统能够集成化、统筹管理各个厂商水表,为其他的应用系统提供数据服务,有效实现远程自动集抄,数据自动导入,科学解决水表管理问题等问题。同时,还可以实现对系统的自动报装,对供水系统和设备的故障进行实时监测。对于用户而言,其最大的特色就是能够实现云平台的自主缴费,用户可以登录网站,利用支付宝和微信等多种方式进行网上缴费。

2智慧水务和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2.1数据不完善问题。

数据不准确、不及时,会限制系统的应用,其中包括数据分析和数据分析,为企业进行决策。当前我国智慧与信息化建设的技术水平大多还处在起步阶段,基本信息系统、水利建模等信息化手段已基本具备,但仍有一些基础信息化工作不完善,还在努力提高基础信息系统的准确性。在此阶段,要真正实现智慧水业,必须要完善基础资料、完善基础资料,建立精确的水利模型,以求取得更大的发展。没有足够的基础资料,根本无法实现智慧供水。

2.2“数据孤岛”现象严重。

目前,我国政府及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已经出台了有关智慧水务业的若干规范,但由于数据采集设备、硬件接口、数据类型、通信协议等尚无统一的规范,数据开放度较低,兼容性较差,不能与当地的流域数据进行深入的互动。其次,由于各个软体厂商的技术障碍,以及各个软体的不相容性,使得各区域间的智慧水表系统无法连接。而“孤岛问题”是智慧水系统实现的关键问题,即缺乏良好的信息互联,限制和阻碍了智慧应用的更高水平。因此,要真正地实现水利智慧化、信息化,必须采用数据管理系统,将各个区域的数据进行统一、分类、分层管理.

2.3数据挖掘深度不足、智慧化决策薄弱。

国外的信息化发展不仅局限于供水系统,而且也扩展到用户水量预测、分析等方面。比如国外的研究,并不局限于水的技术,而是对用户的用水需求进行了分析,通过对各种用水的实时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得到更准确、更灵活的水费发票,并通过数据分析来了解消费者的需求。构建一套具有可塑性的水体系。在对系统进行风险评价的基础上,给出了相应的恢复方案。

3智慧水务信息化建设规划与实践

3.1加快构建天空地一体化水利物联感知体系

通过建立天空地一体化水利物联网感知系统,促进遥感和无人机技术的应用,实现对河流系统、水利工程和管理活动的综合感知,将重要河流湖泊的水文监测覆盖率和水库水雨自动监测覆盖率提高到95%以上,水库安全监测覆盖率提高到90%以上。在此基础上,收集卫星遥感数据、导航数据和无人机监测数据,通过物联网对数据和信息进行视频分析、分析等大量数字基础数据,在水利物联网平台上收集分类数据信息,实现对江河湖泊、地形地貌和水利工程的全面了解,充分发挥感知系统和基础数据对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支撑作用。

3.2平台建设内容及特征

智慧水务平台以供水业务为核心,涵盖原水管理、供水管理、二次供水管理和污水处理管理。以GIS云服务为基础平台,以业务流程为核心,构建了多个业务系统,实现日常生产管理的智慧化。该平台具有以下四个主要特点。(1)实时感知。将自来水厂、管网和二次供水的实时监控设备有效地连接起来,实现生产数据的实时综合管理,反映了自来水厂从生产到生活用水的全过程,为从源头到主管的管理奠定了基础。(2)全面整合。采用面向服务体系结构技术,使各个系统之间的相互连接和整合;通过云技术,对海量的数据进行分析、存储、共享;采用“一张图”的展示模式,对各类业务数据进行集成和展示;(3)协同运作。利用智慧化的一体化供水平台,实现生产、运行、供水服务的一体化管理和协调运行,实现资源的最优分配和有效运行。(4)智慧应用。充分利用物联网、云计算、数据仓库、智慧决策支持等先进技术,结合水利、水文等模型,实现更多的预判、预警和预报工作。后处理的工作模式逐渐转变为预判分析、快速反应、高效处理和过程透明的工作模式。

2.3流域截污治理

重点从控制源、截污、管网建设等方面入手,结合实际,结合我国水资源污染现状,识别流域污染“产—汇—排—厂—河”特征,做到管网系统优化以及厂—站—网—河的联合调度。通过建立水力水质模型,对流域现状水质、CSO溢流、管网现状等进行了评价,比较了各种工况下的排水管网的充盈、流速、溢流、溢流风险、溢流等,并对管网的规划进行了优化、调整,并给出了设计实施方案,并运用该模型进行了持续的追踪仿真,为管网的全过程管理提供了支撑。同时,加强管网、污水处理厂的监控能力,增强系统的分析能力,实现对电厂网的联合调度,确保污水处理厂的安全运行。

2.4云技术

云计算是智慧水系统的一个主要推动力,也是各个部门之间实现数据共享、业务协同的技术基础。利用云计算技术,实现了多个不同行业的服务器之间的互联,整合和实时地向水利部门传递数据,提高了系统的计算能力,减少了运行费用。云计算能够提供更多的信息,能够为各个部门提供有针对性的信息,从而推动智慧水表的建设朝着标准化、模块化、标准化的方向发展。

2.5构建完善智慧水务信息保障体系

针对水利信息化的需求,结合“感知、互联、共享、支撑、应用”各层次运维的特点,明确工作领导机构,落实市县工作分工和协调机制,建立覆盖各级水务部门和信息基础设施运行管理单位的智慧水务信息保障专职机构,全面保障智慧水务信息建设与发展;健全信息化人才引进与培养评价机制,加强信息化技术培训,将水利信息化相关内容纳入现行考评体系,提升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人员信息化素养,确保智慧水务信息保障“建得快、用得好”;建立地方水利信息化标准,建立水利信息数据共享标准、技术应用标准、政务服务标准、运行维护标准、系统集成标准,形成水利行业信息标准规范体系,彻底解决应用系统各成体系、软件平台互不衔接、数据库相互矛盾等突出问题,进一步促进水利信息化工作的开展。

2.6加强水务工作和互联网的结合

水务行业需要深入整合网络平台、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慧技术,构建工业互联网、工业互联网和用户互联网一体化的数字水务整合空间,创新水务管理模式,把握行业新形态,引进各种新技术,打造智慧水务人格。依托数字水空间提高水利管理运营能力和水平,扩大经营范围,挖掘商业价值,提高水利创新能力。(1)以工业互联网为核心,建立新型节能高效的数字化水务运行体系、管理体系和服务体系。建立以云计算为核心的数字控制平台,构建全球智慧传感系统,通过多维、多领域的数据共享和协同建设,创建数字化全景智慧水利应用场景。在此基础上,创建城市给排水控制数字生态系统,实现全业务平台管理,有效推进水生产、运营、服务、管理和决策一体化建设。(2)以产业互联网为核心,构建全链智慧水务行业生态系统,整合内外部资源,深化产业联盟,有效发挥企业优势,打造特色产品水品牌和服务品牌,最终依托全球产业链,推动多领域、多产业、多行业深度融合,最终促进水务业健康发展。(3)以用户互联网为核心,创新水务业务运营模式,利用互联网平台建立网上服务运营模式,为用户提供优势化、规范化服务,提高企业与用户的黏性,创建网上特色商城,为各领域用户提供更加个性化、高端化的服务。

2.7黑臭水体监管

分四个阶段开展黑臭水体监管:(1)开展“水质污染、监测预警”,建立水环境地图,纳入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水质信息,让公众像了解交通拥堵一样实时掌握相关情况,若监测值超过阈值,报警提示。(2)“水质模式、控制与管理”,通过构建水质模型,分析污染物的累积、扩散、污染成因、水质变化趋势,为政府部门提供实时的决策和管理服务。(3)制定“事故处理方案,全程记录”,按照不同的污染程度,启动不同级别的应急方案,并对整治过程进行全程跟踪。(4)“群众帮助、监督问效”,建立群众反映和投诉渠道,帮助水环境的管理。

结语

总之,推进智慧水务信息化工作,既可以提升企业的办事效率,又可以动态、实时地管理全市供水、排水、供水物联网技术,实现城市水资源的有效管理,智慧水务信息化工作不仅是城市智慧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体现城市管理智慧化水平的标志之一,需要多部门的相互协作,共同实现我国水务系统信息化建设目标。

参考文献

[1]贺航.智慧水务信息化建设规划与实践[J].中华建设,2021(09):86-87.

[2]梁涛,马雯爽,韩超,牛晗,何琴,陶相婉.智慧水务信息化标准体系探讨[J].中国建设信息化,2020(10):76-78.

[3]谢善斌,刘辛悦,王杨,庞愉文.智慧水务信息化建设规划与实践[J].净水技术,2020,39(05):7-13+85.DOI:10.15890/j.cnki.jsjs.2020.05.002.

[4]徐涛,梁新华,梅春雨.智慧水务信息化系统建设[J].城乡建设,2020(06):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