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严寒条件下车辆后送伤员运行环境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2-16
/ 2

城市严寒条件下车辆后送伤员运行环境分析

赵立全1 ,赵超2 ,曾祥龙3

1.中国人民解放军69240部队; 2.中国人民解放军69240部队; 3.中国人民解放军69245部队 新疆乌鲁木齐 830000

摘要:为保证城市严寒条件下伤员后送任务车辆运行安全,在执行任务前,要充分地对涉及到的人、车和执行任务的环境等客观的、尚未发生的潜在的各种风险进行系统的归类、全面的识别和科学的预测1,把握可能发生的的风险程度,合理的选择处理控制风险的办法,达到未雨绸缪的预期效果,为有效的执行任务做铺垫。

关键词:城市;严寒;车辆;环境分析

城市作战是指作战人员的战术选择受人工建筑物影响的一种特殊的军事行动【2】,由于城市具有人口集中、工商业发达且集合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等特征。从古至今,城市作战一直是战争的一种重要形式,根据联合国发布的《世界城镇化展望》报告显示,目前世界54%的人口居住在城市,2050年该比例将上升到66%,因此城市将是21世纪最可能成为战场的地区。

一、城市环境中伤员后送车辆运行环境分析

现代化城市建筑物密集程度增加, 纵横交错的道路、街区、以及地下工程设施,不仅有利于敌方建立坚固阵地,而且不利于我军汽车分队实施伤员后送任务。在进行城市作战时,要面临敌方大规模空袭或轰炸行动,由于城市人口密集,会在较短的时间内产生大批伤员,具体表现为城市居民伤亡远远高于军队参展人员,这些伤员由于城市特征的限制,组织协调和控制较为困难,大量的伤员在短时间内集中实施后送任务,有车辆协调困难、易暴露遭敌袭击、受地方车辆和人流量影响大和路况困难等特点,导致延误待后送伤员最佳治疗时间。因此,做好城市地区车辆后送伤员后送安全风险的分析,以城市作战特征为切入点,预先做好城市作战的准备,对汽车分队完成伤员后送任务至关重要。

二、严寒冰雪条件下伤员后送车辆运行环境分析

我国幅员辽阔,在冬季受冰雪条件影响的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二分之一,冬季时这些地区最低气温均在0℃以下,特别是东北、 西北和西南的大部分地区都属于冬季积雪的严寒地带,研究严寒冰雪条件下伤员后送安全风险的管理,对我军完成冰雪环境下的作战保障任务至关重要。车辆在严寒冰雪条件下行驶,行车环境恶劣,机械故障增多,驾驶员受严寒天气影响操作灵活性下降,具体表现在:

(一)车辆驾驶环境恶劣

严寒冰雪条件下的道路常被冰雪覆盖,导致轮胎与地面间的附着系数降低,在行车时易造成制动距离的延长,车辆极易发生侧滑,研究表明,温度低于零下35°时【3】,橡胶轮胎逐渐变硬发脆,导致轮胎受伤损坏。此外,发动机在严寒冰雪条件下起动困难,燃油消耗量增加,车辆零件磨损更加严重,机油、冷却液、电解液等油液易结冰,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到汽车正常工作,阻碍伤员后送任务的完成。

车辆在严寒冰雪条件下执行任务时应充分做好车辆的准备工作,认真落实出车前、路途中、回场后的车辆检查,以及车场日等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车辆防冻保温的具体措施,在执行任务前还应充分的进行汽车预热、及时地更换雪地轮胎或加装防滑链。在战时遇紧急情况未安装防护措施时,车辆起步要少踩加速踏板,慢抬离合器踏板,以减小驱动轮扭力,适应较小的附着力,肪止车轮滑转。

(二)车辆机械故障增多

汽车在严寒冰雪条件下使用时,由于热胀冷缩的作用,各主要机件磨损程度较大,如车体上的金属材料物理性能变差,容易产生裂纹,对行车安全造成影响;车体上的探照灯、后视镜和一些塑料橡胶制品会更容易碎裂,从原有位置脱落,影响驾驶环境;最主要的时发动机各零件间的间隙变大,使磨损更为严重,主要表现为气缸壁、曲轴颈的磨损。发动机在低温起动时,由于润滑油粘度大导致流动性变差,发动机转速较低时机油泵不能及时地将润滑油压入各零件工作表明,使润滑条件变差。为防止低温对发动机的影响,可以在换季保养时,在冷却系中加注防冻液,也可以放水防冻,在停驶状态下,打开散热器盖,拧开散热和水套开关,使冷却水排放干净,然后起动发动机,怠速运转1-2分钟,将冷却水完全排净。

(三)人员受环境影响大

首先,积雪覆盖的道路真实情况不易辨别,导致驾驶员视野受冰雪环境影响较大,行车时应充分根据周围标志物判断路况,恰当的控制车速。由于驾驶室内外温差大,挡风玻璃容易结霜,影响驾驶员视线,若无供暖装置可适当摇下车门玻璃,防止结霜。为防止冰雪路面异常耀眼影响视线,可戴有色眼镜,达到保护眼睛、防止眩目的目的。行车途中,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设置防护能力较强的车辆作为先锋探路车,后续车辆根据已有车辙行驶,或沿积雪较浅的路段行驶。遇到可疑或紧急情况,驾驶途中转向盘不得猛打猛回,防止车辆打滑或者下陷,驾驶员应利用发动机的牵制作用减速,采用有预见性的间歇制动行车方法,避免酿成事故。

其次,严寒冰雪条件下作战,受风雪和低温影响,特别是在遭遇暴风雪时,伤员易被雪掩埋,参受伤后不易被发现,战前应预先规定联络信号,或充分发挥北斗顶我系统的搜索优势,便于执行伤员后送任务的开展。救治伤员时应做好防寒保暖工作,并转移到附近雪坑、雪沟、雪堆等安全比方地点记性隐蔽。 此外,严寒气候下的气压升高、气温骤降、气体流动性大,有利于敌使用强冲击波杀伤性武器和化核生武器,受核化生武器损伤的伤员和抢救人员应尽量缩短在沾染区域的停留时间,进行伤员后送时应充分利用车辆的机动性缩短通过时间,并以运输工具为屏蔽,减少武器波及程度,且后送路线应选择低剂量通道或沾染区最窄处,以适当的队形和一定的车距行驶,防止扬尘使伤员加重沾染

4

参考文献:

【1】焦亮.基于风险分析的部队车辆安全管理研究[D].长沙:国防科技大学,2010

【2】杨威,魏际英,蔺志勇.城市作战对军人体能的特殊需求及对策研究[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5,24(1):54-56

【3】相文森.城市冰雪道路交通事故成因及发生机理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

【4】孙景海,郑伟.严寒地区冬季作战卫勤保障的难点与对策[J].人民军医,2013,56(7):762-7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