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助推区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对策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2-16
/ 3

职业院校助推区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对策研究

王晓侃 ,王琼 ,马兵

河南机电职业学院  新郑  451191

摘要:制造业是国家经济的一大支柱,高质量的制造业发展能推动我国的综合性建设发展。职业院校作为区域制造业发展输出人才的关键场所,是高技能人才制造业发展的核心资源之一,广大职业院校要融入多样化的发展策略,进一步探究职业院校中的区域制造业建设,并合理融入学徒制管理机制,引导学生取得相应的进步。本文针对职业院校推动区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展开分析,并提出一些可参考性的策略。

关键词:职业院校;制造业发展;策略研究

基金项目:中国电子劳动学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教育改革发展课题(Ciel2021176;Ciel2021293);2021-2022年度全国机械行业职业教育科研课题项目(JXHYZD202115);2021年河南省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2021SJGLX717)             

引言:

制造业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有效推动了整体社会的发展。自20世纪以来,现代制造业发展至多元化,信息技术、生物科技和新材料技术不断推陈出新,促使世界工厂迎来了巨大的转变。在现实的教育发展中,我国职业院校的制造业建设虽然得到了重视,但由于理论与实践的差距性,制造业发展并没有发挥出全面的教学价值,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在现实的建设发展中了,我国的职业院校是为了培养高素质的复合人才,相关学院的管理者必须从多方面出发进行教学探究,推动职业院校的学生成长为理论丰富与实践能力突出的人才,从而丰富学生的学习技能,进一步推动我国社会发展与现代制造业的创新相适应。

一、我国职业院校推动区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

(一)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专业人才

职业院校的制造业作为一项综合的高质量专业,主要是为经济社会建设培养更高层次的技能型人才,各类专业教育的人才要不断提高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满足高品质职业院校办学特点,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在普通职业学校课程培养的过程中完善其流程来进行课程教学,进而更好地运用各方的教育资源,来反映行业发展的需要。根据行业发展需求,以行业实践为基础,进行与学院、企业之间的无缝衔接并且将学生的科研成果转化,从而提高教师培养的质量与实效性。

(二)推动企业产业实现转型

职业院校改革可以为企业的产业提升转化和产业成长,并且提供技术服务与平台的支持,从而实现产教结合、协同育人,中小企业也能够得到产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培养。与此同时,在推进校企合作、产教结合的进程中,不但可以减少企业双方的工作时间,而且还可以达到各方效益最优化,让企业、各大职业院校之间的人才技能与素养都得以提高,从而在技术、知识等领域上获得高效的发展成就。[1]因此,校企的协同合作育人会产生双赢,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促进各大职业院校人才之间进行更有效的整合与转接,并推动了产教结合由疏松迈向更加紧密,从而推动了当地社会经济格局的改变,更有效的推动了地方区域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

(三)教育理念与方式新型化

职业教育在当下的发展中实现了教育理念与方式新进化,实现由校内教学领域逐步拓展至学校的专业实践的社会企业,这些企业将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制造业能够促进教师课堂的优化与改革,也有助于教师逐步建立新的课堂教学内容,并逐渐进行学科理念与时代热点的整合,从而使得课堂教学内涵逐步精进使其更为充实,对学生而言,还能够为他们在实践教学期间观念的转变带来一些影响。

(四)人才的培养目标革新化

技能型人才需要经过专门的培养和训练,既需要掌握较高水平的理论知识,并且需要主播培养创新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技能型人才影响国家和企业之间的竞争,以美国、德国和日本等高质量的制造业国家发展相比较,我国的技能型人才发展还有待完善。职业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广大学生在学习中学习生产、技术服务和管理一线人才,促使他们在企业积累型或渐进型技术创新中起着其他人才无法替代的作用。

二、职业教育与现代制造业的关系

现代制造业的发展需要职业院校的鼎力支持,普通高等院校培养人才的目标是学术型研究人才,而职业院校需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生产、管理服务等多方面的技术应用型人才。[2]因此,为了有效推动我国的制造业实现全新的转变,制造业服务的高级人才培养应该由各大职业院校来承担,融入大量的全新课程,紧跟技术前沿的实际发展问题展开探讨,推动我国的职业院校加快改革的步伐和力度。

三、高职院校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持续发展,我国制造业规模和效益都实现了有效的增长,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的制造业教学难免存在多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模式落后

由于互联网的大力发展,我国的制造业发展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趋势,也随之开发了许多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专业,例如:电子商务、计算机技术等专业,但在进行实际教学时却缺乏切实的实例进行说明,一些专业的内容是复杂且深奥的,不仅仅是通过书本的讲解就能够明白,还需要进行相关的辅助说明。如果书本内容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会导致学生无法理解教学内容,从而产生畏难心理,影响学生的发展,也影响职业院校的教学水平和口碑。

(二)社会实践不够深入

各大职业院校的教育是为了培养优秀的复合型人才,思想教育对学生影响深刻,不仅能有效改善学生的错误思想,还能带领学生树立责任意识,深化职业思想内涵。在各阶段的教学中,政治思想教育是为了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思想,而这种教育最后的目的是要进行实践,把其自身的社会意义充分体现出来才是最终的目的。而高等职业院校思政教学也主要是通过一定的手段培养,来对学员们形成具有计划性和目标性的能力,使得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能够在社会所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实践行动。但是,由于现如今高等职业学校的教学的重点放在专业领域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从而也不由自主的忽略了对学员的思想实际层面的培养,导致学生的学习思想得不到有效的培养。在实际的教学中,许多院校虽然都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了比较具体的一些内容,不过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却也或多或少的会面临着各方面困难。毕业生进入了公司进行专业知识学习,但公司所有业务的开展都是为盈利,其最注重的知识技能层面存在的不足,所以很容易忽略对于道德素质层面的培养。针对当前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从校方的视角出发,并没有建立较为健全的校企共建的德育模式,更没有把毕业生进入公司期间的品德充分融入到培养模式当中去。

(三)教学体系不完善

结合当前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可以发现部分学校开设的课程有限,一些学校即使开设了相应的课程也只是进行了跟风专业建设,建立了全新的噱头更好的进行招生,没有构建科学合理的教育体系,导致相关专业的课程教育缺乏相应的教育媒介,各方面建设内容还只停留在表面建设状态,跟不上我国市场专业的发展需求。

(四)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程度不高

为了有效推动制造业教学水平的提高,广大职业院校要推动制造与服务水平实现高强度的契合,尤其是商品研发、咨询和物流,金融等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高度契合,是当代制造业服务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制造业企业向服务业转型的步伐较慢,呈现出行业契合度不高、互补性不强和商业规模组织混乱等状况,进而导致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程度较低。

、职业院校推动区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对策

(一)推进协同育人,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

我国职业教育融入了多样化的发展政策,现代学徒制试点作为一项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能进一步开展学校间、校企间和人才培养的共同工作,由国家和政府牵头展开教学工作,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策略的发展。为了有效推动协同育人策略的应用,各大职业院校要立足于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将人力资源、装备和信息技术等因素进行结合,科学合理的展开现代学徒制教学试点,推动学生的创业就业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为了鼓励学生在校期间进行自主创业,广大教师要带领学生参与到实际的电子商务行业,推动学生利用当地的各类资源,进一步实现区域合作化教学目标。技能比赛是高校学生最易参与社会实践的好方式,学校必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技能比赛,以全身心的投入带领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训练。学校要帮助学生进行参赛选题,让学生根据特定的选题发散思维,并对比赛中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学分或是奖金上的鼓励,参加技能大赛是学生能接触到的专业资源,让学生将学习到的电子商务的相关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注重发挥科技创新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支撑作用

为了加大科技的创新与投入,各大职业院校要建立多渠道、多元化的课堂体系, 重视科技创新对学生带来的教育思想创新,创新成果与自主研发水平相挂钩。各大职业院校为了实现制造业创新教育,要积极为学生搭建校企合作的教学平台,通过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培训,进一步为企业培养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各大职业院校要根据本专业的实际发展需求,合理为学生安排实训教学基地,促使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加强技术训练。实训基地规划分为校内实训基地与校外实训基地两部分,校内实训主要包括学校的硬件设施建设,助力学生在校内的实践学习,校外的实训则是校企联合创办的以公共基础部分为主、企业为辅,通过最新的专业分析及技术实践实现企业具体实践操作、校外为辅。[3]各大职业院校在制定发展目标时,要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线,根据各个专业及工种的培养目标,对受训者的基本能力、专业方向的进行合理的规划,有针对性的在人才培养中突出专业特色,明确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重视制造业对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

(三)教育目标明确化与要求严格化

职业教育生作为市场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只有不断学习和进步,才能满足市场的应用需求。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制造业专业的学生在进入企业会遭受到很多来自社会方面的影响,而这对以往传统型的教学方法而言应该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在企业实施高等职业院校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就必须坚持把立德树人思想置于教学的第一地位,从而逐渐形成教育思政的理论思维,并逐渐地把道德理论逐步纳入到教育的全过程之中。另外,为了紧跟社会实际的发展需求,广大职业院校教师必须要积极响应着国家的有关规定,把教书育人视为第一任务,制定明确的教学计划。教师要进一步丰富课堂教学内涵,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广泛而多元化的道德理论知识,指导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和道德素质的同步培养,使得他们能够逐步建立适应社会挑战的技能。

[4]学校可以组织教师一起进行探讨找到适合德育教育融合的最佳方案。此外,当下社会处于信息化时代教师也可以在互联网上找到优秀的、资质比较深的教师进行探讨。技能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引导学生进行技能学习,更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将德育教学理念渗透于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在完成技术作业时能形成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树立正确的三观,增强责任意识,极大程度的推动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得到有效的提高。

(四)深化产教融合,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

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到今天,变革已由外部向内部转变。制造业作为职业院校的重要教育内容,包含着众多的教学科目,如:经济学、计算机学、生物学等专业,我国的职业院校在长期的发展中已经形成了分类明确、定位精准的高等院校。但为了促使学校取得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各大职业院校必须结合社会的实际发展情况,形成有特色的办学理念,循序渐进形成自己的课程体系,坚持自主创新的思想,以培养优秀的专业性人才为目标,将人才输送到企业的专业岗位上。学校要建立良好的管理模式,以“学校专业培训,企业化管理”为指导思想,双方确定校内各专业培训的老师和企业授课的师傅,双方签订合同,明确各自的职责。校企双方的工作人员都要按照合同上签订的条款尽全力来培养学生,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践场所和技术指导,学校为企业培训学生和技术完善。实行双导师机制来推进就业创业的发展,“双导师制”是指由学校教师与企业导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的新模式。这要求学校教师必须有较高的学术专业能力和企业沟通能力,企业导师技能传给学生专业的技能,又能在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5]学校教师与企业导师在职业教育培养中担任不同的角色,开展多种形式的“师徒双师型”教育模式。学生通过来自校方和企业双方共同有针对性的培养,能很大程度上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与市场适应性。

结语综上所述,我国作为一个正在快速发展的大国,国家的制造业发展取得了突破性成就。各大职业院校作为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窗口,要立足于我国社会的发展实际,从具体的专业出发,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构建完善的课堂教学体系,有效为社会制造业的发展输出专业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兰敬.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模式研究m高教学刊,2021(01):49-52

[2]樊婧昊.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模式研究[.文化产业,2021(03):121-122.

[3]李菲.众创视域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体系的构建.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0(01):1-4.

[4]赖靖靖.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思考与研究m上海商业,2020(12):109-111.

[5]李燕.加快推动新时代制造业高质量发展[N].经济日报,2020-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