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超声血管斑块定量分析诊断颈动脉斑块性质的临床价值陈英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2-14
/ 2

三维超声血管斑块定量分析诊断颈动脉斑块性质的临床价值陈英

陈英

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广东 广州 510062

【摘 要】目的:探讨颈动脉斑块性质采用三维超声血管斑块定量分析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2019.1-2022.5收集病例样本,30例均需要颈动脉斑块性质超声检查,予以三维超声血管斑块定量分析,结束超声检查24h内予以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与病理诊断,评价不同性质血管斑块定量分析结果的差异。结果:易损斑块与稳定斑块存在统计学意义的为NWI、GSM,P均<0.05;无统计学意义存在的为斑块体积、厚度、最大面积狭窄率,P均>0.05。结论:三维超声血管斑块定量分析对临床诊断断颈动脉斑块性质具有重要辅助作用,有利于显著提高易损斑块诊断准确率。

【关键词】颈动脉斑块性质血管斑块定量分析;三维超声

动脉粥样硬化属于慢性全身性疾病之一,是引起心肌梗死、脑梗死的主要原因。颈动脉被动脉粥样硬化累及后早期体征为颈动脉斑块,可将其作为对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进行评估的一项重要敏感指标。颈动脉因为处于较为表浅的位置,所以进行体表超声探测时比较容易,是临床进行全身动脉硬化超声检查的主要选择。通过对颈动脉斑块性质进行早期评估,同时作出科学的临床处理,有利于对发生急性心脑血管事件进行有效预防及治疗[1]。超声的优势在于简单方便、可重复、无创无痛,其是临床首选的对颈动脉斑块性质进行筛查与评估的方法,但临床关于三维超声血管斑块定量分析评估颈动脉斑块性质的相关报道并不多。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病例样本在2019.1-2022.5时间内收集,以需要开展颈动脉斑块性质超声检查的患者为主,共30例,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3例;最小年龄40岁,最大年龄93岁,平均(65.8±7.5)岁。所有纳入的病例均存在颈动脉斑块形成的情况,并处于比较表浅的位置,给予超声检查后能够得到清晰成像,大小介于探头范围内。如果患者是由于大动脉炎或颈动脉夹层而引起的颈动脉狭窄、既往已经开展过颈动脉支架术或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则需要排除。

1.2方法

三维超声血管斑块定量分析的具体操作:检查仪器选择的为GE E9彩色多普勒超声,探头则选择的为三维全容积高频探头,VL13-5为探头型号频,5-13MHz为探头频率,辅助血管斑块定量分析软件。指导患者调整至平卧位,尽可能向后仰伸头部,促使颈部得以充分暴露。先给予二维超声与彩色超声检查,对患者颈动脉中膜最厚部位的血管长轴图像进行收集,再对此处中膜厚度进行测量;待对斑块所在部位的血管长轴、短轴的切面图像进行获取后,进行斑块厚度、位置、长度的测量,得到斑块最厚部位彩色血流图像后对局部血流进行观察。对斑块最厚部位的短轴切面图像进行收集,通过增益调节的方式予以优化,定量分析以Qlab软件进行,以血管内IMT(中膜厚度)为依据对血管外膜、内膜、斑块边界进行自动分析,平滑度、敏感度需要手动调节,从而对斑块进行准确识别,最后对GSM(灰阶中位数)、NWI(标化壁指数)、斑块厚度、最窄处斑块厚度、斑块最大面积狭窄率进行计算。24h后开展经动脉内膜剥脱术,并予以病理学检查。

1.3观察指标

通过比较GSM、斑块厚度、最窄处斑块厚度、斑块最大面积狭窄率、NWI,判断性质不同的血管斑块在定量分析结果上的差异。

1.4统计学评析

由统计学软件SPSS25.0处理得到的相关数据,()用以表达计量资料,对比则行t值检验,P值不足0.05视为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病理组织学诊断发现30例患者共有颈动脉斑块48个,其中25个为易损斑块,23个为稳定斑块,经比较,两种性质的斑块在体积、厚度、最大面积狭窄率比较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NWI、GSM比较上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下表。

表 1 对比不同性质血管斑块定量分析结果(

斑块性质

GSM

NWI

斑块体积(mm2

最大面积狭窄率(%)

斑块厚度(mm)

易损斑块(n25)

29.54±10.91

0.67±0.12

74.86±40.23

54.28±19.82

3.28±0.82

稳定斑块(n=23)

51.24±17.82

0.59±0.09

88.17±51.45

60.27±23.45

3.53±0.97

t

5.1344

2.5948

1.0028

0.9584

0.9669

P

0.0000

0.0127

0.3212

0.3429

0.3386

3讨论

颈动脉粥样斑块具体可分成两种,即易损斑块、稳定斑块,其中前者是导致脑缺血性疾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颈动脉狭窄程度越严重,发生脑梗死的几率就越高,二者间为正比关系[2]。基于此,对颈动脉斑块性质进行准确评估的同时予以动态监测,有利于准确判断患者病情,同时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指导。二维超声是临床常用的检查颈动脉斑块的手段,其通过对斑块位置、形态结果、大小、回声情况进行观察而作出结论,方便快捷、无创安全。因为斑块形态并没有任何规则可言,所以进行二维超声检查时只是对切面信息进行显示,局限性较大,无法对斑块面积进行全面显示,更不能对斑块结构进行充分观察,所以诊断准确性比较低。超声技术在近年来的发展和完善,三维重建技术逐渐在临床中得到应用,在进行颈动脉斑块诊断时选择此种检查方式,获得的信息将更加详细、丰富,诊断颈动脉斑块的可行性较高,并且可以准确的进行定量分析。本次研究给予30例患者三维超声血管斑块定量分析,结果显示,易损斑块与稳定斑块差异显著的项目为NWI、GSM,P<0.05;差异不明显的项目为斑块体积、厚度、最大面积狭窄率,P>0.05。究其原因:(1)通过三维超声血管斑块定量分析技术有利于对斑块空间结构以及动脉管腔结构、血流情况等进行立体显示,同时可对截断面出现的容积数据进行自动获取,通过对斑块不同的物理参数进行定量分析,可以对斑块回声进行准确的识别和量化处理,明确斑块性质,尤其是可以综合分析易损斑块,得到客观量化分析结果,促进诊断准确率的提升;(2)通过三维超声血管定量分析技术能够对血管最窄部位的斑块厚度进行自动测量,提供客观准确的数据,避免主观人为判断错误;(3)NWI可对血管负荷具体的变化情况进行反映,而且性别等因素并不会影响到NWI的结果,具有非常强的可重复性,可以定量评价动脉粥样硬化的具体进程以及血管重塑程度,切实提高诊断斑块性质的准确性;(4)GSM主要通过像素分布技术对二维灰阶图像进行分析,再以各组织成分不同回声量化后的结果作为依据,对组织当中的回声中位数进行获取。斑块性质不同,在回声上也存在差异,如果是易损斑块,那么出现的回声就比较低,同时GSM随之较低;如果是稳定斑块,那么出现的回声就比较高,同时GSM也比较大。以GSM为依据对斑块性进行评估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3];(5)同二维超声进行比较,选择三维超声可以重复性的进行组间、组内评估颈动脉斑块体积、形态。

综合上述分析,三维超声血管斑块定量分析对临床诊断断颈动脉斑块性质具有重要辅助作用,有利于显著提高易损斑块诊断准确率。

参考文献

[1] 李舍.三维超声血管斑块定量分析技术评估颈动脉斑块性质的应用价值分析[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21,23(10):79-81.

[2] 汝琦,汝国栋,王清,等.三维超声血管斑块定量分析技术评价颈动脉斑块易损性的价值[J].中国医疗设备,2020,35(1):71-74.

[3] 吴晓燕,姥义,王玉海.三维超声血管斑块定量分析诊断颈动脉斑块性质的临床价值[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2,20(4):749-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