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6个地区农村人群翼状胬肉患病率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2-13
/ 1
摘要目的获取云南省6个地区12个民族40岁及以上农村人群的翼状胬肉患病率,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横断面研究。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的方法于2019年3至11月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普洱市、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迪庆藏族自治州和丽江市6个地区抽取12个民族(汉族、彝族、藏族、傈僳族、白族、纳西族、壮族、苗族、傣族、景颇族、哈尼族和拉祜族)40岁及其以上农村人群样本,对目标人群进行现场调查问卷,依据手持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结果诊断翼状胬肉并对其分级,用手持裂隙灯显微镜进行眼前节检查,用直接检眼镜进行眼后节检查。检查结果采用二分类两水平模型,以民族为高水平、个体为低水平,并将地理气候信息采用主成分分析,研究地区、民族、性别、年龄、职业、是否户外活动、吸烟和饮酒等因素对翼状胬肉患病率的影响。两组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Wilco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等级资料的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多组资料的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趋势检验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用Logistic回归分析。相关分析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共纳入受检者9 617人,其中女性6 568人(68.3%),男性3 049人(31.7%);年龄(61.86±11.35)岁。检出翼状胬肉患者2 173例,患病率为22.6%;用云南省统计局的数据按年龄和性别同时进行校正后患病率为19.6%。校正后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翼状胬肉患病率最高(29.4%),楚雄彝族自治州次之(24.4%),迪庆藏族自治州和普洱市均为17.5%,丽江市(15.7%)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15.8%)偏低,各地区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6.50,P<0.001)。单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性别、民族、地区、吸烟史、饮酒史、饮食习惯、每日睡眠时间、是否连续使用滴眼液、温度、湿度、海拔、经度、纬度、紫外线是翼状胬肉患病的影响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翼状胬肉患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有女性[比值比(OR)=1.357,95%置信区间(CI):1.173~1.568]、高龄(OR=1.540,95%CI:1.301~1.823)、地区(OR=1.713,95%CI:1.100~2.667)、连续使用滴眼液(OR=1.177,95%CI:1.034~1.340)、饮酒史≥40年(0R=1.525,95%CI:1.108~2.099),保护因素为吸烟史≥40年(OR=0.723,95%CI:0.544~0.960)。结论云南省6个地区农村人群按年龄和性别校正后的翼状胬肉患病率为19.6%。各地区之间翼状胬肉发病率差异较大,影响翼状胬肉患病的主要因素有性别、年龄、地区、吸烟史和饮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