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数据的智能穿戴设备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可普及性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30
/ 2

基于大数据的智能穿戴设备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可普及性研究

李少鹏

深圳星莱特科技有限公司  518000 

摘 要:针对当今越来越多的人身体素质下降,人们对身体机能健康预测还没有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法,本文探究了基于智能穿戴设备和大数据技术的人体健康监测方案的可行性。智能穿戴设备可以收集人体机能数据,通过大数据云平台系统进行分析,这些数据正好反映着人体机能健康状况,其对人体机能监测、风险预判及智慧医疗起到了直观而有效的作用。

关键词:智能穿戴;大数据;智慧医疗;人体机能

新时代更加考验着人体机能的承受力,多样的生活方式使人体健康受到了巨大威胁,譬如熬夜、缺乏运动等使得人体机能的承受力受到了巨大挑战。这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也反映在了人类机体运行上。智能穿戴设备对人体机能监测能起到直观而有效的作用,通过大数据技术也能进一步运用数据使其在医疗健康领域发挥巨大的价值。同时,国家战略层面深刻意到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健康领域的重要性,随着“新基建”的提出,人工智能及大数据行业即将迎来发展的新一轮浪潮,这对智能穿戴与医疗健康领域的结合,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1  智能穿戴设备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现状

202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扩大有效投资的重点之一为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在全球新冠疫情蔓延下,我国正是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高精尖技术,得以很好的控制疫情的蔓延。由此可见,国家战略层面深刻意识到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健康领域的重要性,人工智能及大数据行业,即将迎来发展的新一轮浪潮。

1.1 智能穿戴设备的现状分析

智能穿戴设备是指能直接穿戴在身上的设备,其可通过软件支持,数据交互等实现强大的功能,目前最为常见的智能穿戴设备是智能腕间穿戴设备。虽然目前智能穿戴设备的发展仍然处于早期阶段,但是智能腕间穿戴设备的发展基本趋于成熟,关键技术取得了巨大突破,基本符合人体数据采集、信息反馈等的使用需求,根据IDC发布的数据报告,最近几年智能穿戴设备出货量大幅度增长,其市场越趋于稳定。

1.2 大数据技术的现状分析

大数据技术能对类型复杂、数量庞大的数据进行处理,并发掘有效信息,其在商业、科学研究、医疗诊断等方面应用广泛。从社会生产生活来看,未来将会产生越来越多的数据,对数据进行收集、清洗、分析将成为常态;从技术体系结构来看,大数据技术发展迅猛,从海量数据中获取有用信息并且及时处理的能力基本形成。

2  智能穿戴设备及大数据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分析

2.1 智能穿戴设备在人体健康监测的应用

2.1.1 人体机能监测及画像。智能穿戴设备通过传感装置、全球定位系统、射频传感器等对人体机能进行监测,常见的有运动量监测、心率监测、血氧监测等,通过监测收集人体的大量数据,从而通过云系统对人体进行画像。

2.1.2 智能穿戴设备的风险预判。智能大数据的监控,可以研判人体机能是否偏离正常值,优化人体生活管理方式。一是当人体运动量过多时,穿戴设备可以提供适时地提醒;二是心率的异常跳动等可以给用户预警,一旦发生房颤等症状及时将信息实时传送到信息医疗平台,并提供相应的服务。

2.2 大数据技术在智慧医疗建设中的应用

2.2.1 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从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各个智能穿戴设备生产商都建立了自己产品的数据推算方案和数据库,尤其是一些头部公司已经将数据库与医疗资源对接,通过大数据技术对采集的人体日常数据进行处理和深度挖掘,建立对应的疾病分析模型和临床诊断模型,医生通过这些模型结合人体画像制定出科学的诊断、治疗和用药方案,这很大程度帮助医生避免过度医疗,提高了判断的准确率。

2.2.2 缓解医疗机构资源限制。随着人体大数据不断加入医疗系统,一方面,当疾病发生前系统预警之后,用户便可随时接入远程医疗,医生通过系统对用户的机体画像对用户做出诊疗建议;另一方面,用户就诊时,医生可以通过查看医疗大数据收集的人体全面画像, 及时快速地做出诊断意见,极大地缩短了接诊时间。

2.2.3 加强慢性疾病管理。日常的健康管理服务与人体的机能最为紧密。一方面,一些慢性疾病的发生往往很难预测,例如,全球有4000多万人患有房颤,但前期心率失衡患者很难察觉,而通过健康监测及大数据分析,可以及时获得系统预警;另一方面,慢性疾病的管理往往与医生定期管理和自我管理有关,但是患者的自我管理却很难遵照医嘱执行,通过系统提供的健康服务进行实时监测,及时提醒显得尤为重要。

3 智能穿戴设备未来发展的应用对策分析

我国智能穿戴设备市场仍处于发展期,未来正朝着实用性、功能多样性、创新性、便捷性的趋势发展,智能和便捷是符合人类使用习惯的发展趋势 。随着大数据的逐步发展完善,健康服务大数据对智能穿戴设备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健康监测类产品占据了市场的主流地位。智能穿戴设备类型也不会局限于目前已有的四大类,正在探索其他的佩戴方式和佩戴部位。应用主要体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3.1 目前智能穿戴设备主要服务人群为 19-36 岁,因此产品外观可朝年轻化趋势发展。目前的产品外观以及舒适度已被大众所接受,但是针对不同人群的差异化设计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其次,同质化较为严重,缺少品牌定制化及独创性,未来发展可着重于产品定制化方向。

3.2  多数用户同时拥有多个智能穿戴设备,不同设备之间会进行资料、信息传递。当今社会,人们对健康问题更加重视,健康监测功能成为智能穿戴设备一大卖点。未来发展可着重于 App 的简易操作、功能整合、快捷运行以及健康监测方向。

3.3  日常使用中,设备收纳成为另一痛点。其一,智能穿戴设备往往都内置了许多电子器件,如收纳不当容易导致产品功能受到影响。其二,由于续航时间短导致经常充电,使得佩戴次数增加,造成部件的磨损,影响使用寿命。但大多数用户对充电方式较为满意,例如无线式、吸附式充电等,相比以往更加便利。未来发展可着重于续航与收纳整合方向。

3.4 大部分用户对于智能穿戴设备的清洁不满意,由于其自身佩戴方式的特殊性,与皮肤接触较多,容易藏污纳垢,另一方面与外界接触较多,容易携带生活细菌。设备因造型受到诸多限制,增加了清洁难度。在疫情背景下,个人卫生尤为重要,未来可以考虑采用 UV 灯等清洁杀菌方法。卫生清洁是未来智能穿戴设备的重点优化方向。

综上所述,产品未来的发展趋势在外观层面以年轻化、多样化、创新性为主,同时扩大受众群体,凸显品牌特色;功能层面以优化App 为主,增加更完善的健康监测功能,提高便捷性;使用层面以续航与收纳整合为主,更加人性化;卫生层面以清洁杀菌为主,增强使用安全性。

4 结语

智能穿戴设备未来的发展趋势分为两方面。一方面,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新材料出现在公众视线中,无疑给穿戴设计的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进步及大众消费观念的变化,智能穿戴设备消费的占比越来越大,其发展潜力不容小觑。设计师在设计实践的过程中要综合考虑,从用户角度出发,在解决痛点的同时,带来舒适的使用体验。智能穿戴设备与用户的联系尤为紧密,在未来它将是人与智能科技相关联的重要产品,也是人、产品、环境及社会相互连接的重要纽带,对社会的发展及大众消费行为的变革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韩温,冈倪,鲁慧,等.基于健康医疗大数据的智能辅助诊断系统研究[J].中国卫生产业,2020,17(10):159-161.

[2]王淑平,梁颖.大数据背景下医疗卫生行业数据应用研究[J].自动化技术与应用,2020,39(1):54-57.

[3]律琼馨,刘智勇.健康医疗大数据研究热点与前沿的可视化分析[J].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2019,16(6):655-660,702

[4]李后卿,印翠群,樊津妍.中国健康医疗大数据国家战略发展研究[J].图书馆,2019(11):3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