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专业硕士培养改革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25
/ 3

药学专业硕士培养改革探索

肖玉玲, 

武汉大学药学院

摘要:药学硕士的设立主要是为了适应我国医药事业不断发展,对于药学人才需求量不断增长。药学硕士也分为药学专业型硕士和药学学术型硕士,药学专业型硕士目的在于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以及能够胜任药品生产、使用、监管、流通、服务等领域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本文通过对药学专业型硕士的培养的改革探索,旨在培养出具有创新性综合素质高的人才。

关键词:校企联合培养;创新;双导师责任制

我国普通硕士分为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型硕士两种类型。二者虽然在教育上属于从一层次但是二者的培养目的不同。专业型硕士培养目的在于培养具有一定知识理论基础且在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适应某一职业工作需求的综合型人才,学术型硕士的培养目的在于培养不仅有良好理论基础还具有能够理论结合实践的科研人员,学术型硕士主要就业方向为高校就业和科研研究所。药学硕士学位在2010年正式设置。药学硕士的设立主要是为了适应我国医药事业不断发展,药学硕士分为药学学术型硕士和药学专业型硕士[1]。二者培养目的不同,药学专业型硕士目的在于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以及能够胜任药品生产、使用、监管、流通、服务等领域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药学学术型硕士目的是培养具有坚实理论和具有研究能力的综合人才[2]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增长,在我国人均收入不断增长的情况下,不少人越来越重视健康的问题并且愿意在这方面话费资金,正是因为在这种背景下,全球医疗需求在飞速增长,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国内医药企业逐渐从传统的仿制药生产转型到现代创新药的研发上,随之而来的是药学各领域对创新性人才的需求。加强药学专业型硕士的培养能有效缓解医药行业人才紧缺的现状[3]。因此,高校完善药学专业硕士的培养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武汉大学药学院自2002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以来。在培养药学硕士的过程中注重创新的培养,因为随着新学科、新技术、新材料的不断发展,医药产业对于新药的研发、临床、管理和流通服务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满足社会对药学人才的高标准需求[3],培养具有“科学基础全面,专业技术扎实,敢于创新,综合素质高,发展潜力大,能适应现代医学快速发展”等优点的复合型创新药学人才,已成为当前药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4]

1.传统药学硕士缺乏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传统的药学硕士培养过程中缺乏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5]。笔者认为主要的原因有:1)教育观念过时,传统教育模式难以适应现代化发展。2)教师在授课时只是一味的输出,不管学生是否接受,与学生的互动很少。教育模式过于简单化,无法深入挖掘学生自身特点,对学生个性的发展不够重视,不能够很好地因材施教。3)授课方式比较陈旧难以吸引学生。“填鸭式”教学方法只强调对前人文化成就的继承,只是灌输、复制,对启发、自学、创新的 重视不够。这些因素都使得在培养传统药学硕士过程中缺乏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药学专业型硕士创新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进入 21 世纪以来,国际上已把生物制药作为科技发展下新兴产业的关键。得益于多学科的快速发展和交叉融合,生物制药的发展速度进入了空前快车道,我国医药行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科技水平逐步与国际水平接轨[6]。当前,我国医药市场规模位居世界第二,并呈稳步上升态势。国内医药企业逐渐从传统的仿制药生产转型到现代创制药生产,随之而来的是药学各领域对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巨大需求,因此,高校加强药学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规模、完善其培养体系,显得尤为紧迫。

3.建立药学专业型硕士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对于建立药学专业型硕士创新人才的培养,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深化践行双导师制度其次是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培养机制与增加课程设置的多样性。

3.1深化践行双导师责任制度

武汉大学药学院鼓励采取双导师制,校内导师主要负责研究生理论的学习,实践单位导师负责指导研究生实践活动,校内导师与实践单位导师按照集体培养的方式,根据本专业培养方案的要求以及每个研究生的具体情况,制订培养计划,导师需要定期检查学生的实施情况。导师由培养单位相关学科和实践部门的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或相应行政职务人员担任。

学院在组建校外导师时,遴选时应注意导师应是在医药工业研究放慢颇具优势。这样一来,学生可以根据课题设计的创新型与应用型研究选择适合自己的校外导师,通过项目合作方式构建属于自己的“个性化”培养导师。根据课题设计的目的选择社和自己的导师[7]。在学生研究课题过程中,校内导师负责基础研究的指导工作而校外导师负责后期工艺研究的指导工作。除此之外,为了即使了解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工作过程中的思想动态情况,导师应该注意观察学生的思想动态与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 “双导师”可以共同保证学生培养的质量[8]

3.2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培养机制

实践教学是培养药学硕士的重要环节因为药学专业型硕士目的在于培养不仅具有基本药学学科知识还需要具备基本的实践技能,未来走上工作岗位能够在旨药品生产、检验、药物设计、流通、一般药物制剂及临床合理用药和使用与开发领域从事鉴定等方面的科学技术人才。所以实践对于药学专业硕士培养尤为重要

[9]

武汉大学药学院规定学生在培养过程中应有实践环节,其中药学专业硕士应该根据领域方向要求,应在医药行业相关单位进行时间不少于6个月的专业实践。实践过程中的每个阶段都需要有不同代教老师的签名及评价。最后需要有专业实践总结,全面评价学生的实践情况。对于专业实践的评价方式需经本校与实践单位双方同意,评价标准应符合行业实际,学院与多家企业进行合作培养药学专业硕士。

大学与医药企业应加强合作、拓展多维药学实践平台,从培养药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入手,以多层次的渐进式培训,以提高专业硕士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为主要培养目标[10]。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在实践中学习的原则,采取理论的基础学习、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方法。所以在课程设置当中不仅需要体现拥有前沿理论知识,还需要能够与实际相结合。注重实际应用与未来的成果转化进行衔接。硕士学位论文选题需要本着理论联系实际贯彻理论原则,论文内容应着眼实际问题、面向行业应用、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3.3课程设置的多样性

药学专业硕士培养过程中的课程设置方面应该多增加课程设置的多样性。例如学校在设置课程时虽然设置了职业培训课程,但是课程门数较少且占学分不高,这极有可能造成药学专业硕士面临毕业无法对职业做系统的规划;其次是通识理论课程门数较少学分偏低,不利于学生较为全面地掌握药学领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药学专业型硕士应该聚焦培养具有专业与职业紧密衔接的人才。目前我国药学专业学位只设置了硕士层次,因此药学硕士专业学位是培养药学领域 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主要途径。课程设置的多样性与否,直接影响到了药学硕士学位的知识构架。所以在课程设置过程应满足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以提高学生岗位胜任力为目标[11]

研究生教育作为传授高深知识的场所,知识性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特性。研究生教育中的知识包括基础知识、前沿知识、 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这些与其他教育层次的知识存在很大的差异,同时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必须 保持多元性,不同的知识在研究生发展中的作用不同,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如果单一且滞后势必会影响学生未来的创新力与走上岗位的适应能力。因此在优化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 程内容时,首先是课程内容应具备“前沿性”,随着医药全球化的发展,只有掌握医药领域尖端的前沿知识,才能为后续的研究工作提供保证;其次是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多方位其次是课程内容具备“跨学科性”,跨学科的知识学习有助于研究生构建广博的知识结构,提高其创新潜力;再次是“实践性”,实践能力是研究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活动的能力,是理论知识在实践领域的延伸,是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应具备的重要能力,而实践性的课程和专业实践是研究生获取该能力的主渠道。

4.总结

当前,为了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升人民健康水平,国家在推行“健康中国2030”规划,这充分说明国家日益重视医疗、医药的创新和发展,在此大背景下,高校在培养药学专业型硕士过程中要深化践行双导师责任制度、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培养机制与丰富课程设置。对于深化药学专业硕士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贺冬秀,雷小勇,喻翠云,刘阳,刘琳.药学专业硕士“实践为主、质量为先”培养模式研究[J].现代医药卫生,2022,38(04):700-703.

[2]杨志刚,许洁,宋田青,王少华.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22(07):165-168.

[3]颜晓燕,陈岷,史惠卿,昝旺,许小红.临床药学领域药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考核指标体系的初探[J].中国临床药学杂志,2021,30(01):29-33.DOI:10.19577/j.1007-4406.2021.01.008.

[4]顾洁,刘燕莉,许风国,张永泽,邵蓉,陆涛.我国药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与挑战(英文)[J].Journal of Chinese Pharmaceutical Sciences,2021,30(01):69-76.

[5]邬国栋,邱敏,安明,赵冬冬,郑东华,刘全礼.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改革探索[J].包头医学院学报,2020,36(06):93-94.DOI:10.16833/j.cnki.jbmc.2020.06.034.

[6]邓萍,蒋君好.专业学位水平评估视角下药学硕士培养体系优化[J].药学教育,2020,36(01):7-9.DOI:10.16243/j.cnki.32-1352/g4.2020.01.002.

[7]顾洁,邵蓉.“双一流”建设背景下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改革思考[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19,36(23):2983-2986.DOI:10.13748/j.cnki.issn1007-7693.2019.23.020.

[8]高萌,尹连红,许丽娜,彭金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药学专业硕士培养改革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19,37(24):1-4.

[9]张玲,郭栋,谷小珂,郑友广.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19,37(18):9-11.

[10]谭钦刚,吴卫,黄德青,周云,段小群,徐勤.药学硕士专业学位课程建设探索[J].科教导刊(下旬),2019(06):34-35.DOI:10.16400/j.cnki.kjdkx.2019.02.016.

[11]顾生玖,韦宵,吕高荣,饶伟文,朱开梅.药学专业硕士产学研联合培养机制的构建[J].华夏医学,2018,31(02):147-149.DOI:10.19296/j.cnki.1008-2409.2018-02-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