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活体验丰富学生语言经验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25
/ 2

基于生活体验丰富学生语言经验

胡雪瑞

苏州工业园区文萃小学

语言经验,不单单指字、词、句段的积累,还涵盖了使用语言的体验,词语之间的搭配,词句之间的联结,句段的组合。部分孩子不会准确地使用词语,写不通顺甚至是完整的语句,这些现象是由于缺少字词句段运用的范式,更是因为是缺失运用语言经验。由此可见,小学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联系生活经验,不断丰富学生的语言经验的能力。

一、基于生活验,建构言语知识

1.围绕主题,积累新鲜词汇。

以统编版语文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为例,该单元的内容从精读课文到实践活动以及语文园地,处处围绕“春天”为人文主题展开,本单元教材的设计是建立在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之上,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的增加与心智水平的发展,教学时可以围绕这一主题, 走进春天生活场景,帮助学生通过文字、活动等在脑海中建构起对“春天”的认识,感知春天的美好。

例如《找春天》这篇课文,文章里形象的四字短语和一连串生动有趣的动词是学生要从中学习最重要、最有价值的学习内容, 例如“遮遮掩掩”、“躲躲藏藏”、“奔向”、“寻找”等词语对学生而言都是陌生的。 我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表演当时的情景,唤起了已有经验,这样积累语言运用经验便有了价值。

低年段正是学生积累语言经验的最佳时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借助文本中新鲜生动的语言实例进行渗透,学生才能在实际的生活中去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进而才会有运用的语言的经验。

2.朗读联想,获得语言经验。

    在统编本语文教材的每一册都对学生的朗读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在二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的学习中的语文要素就是:朗读课文时,注意朗读的语气和重音。怎样联系文本在生活实践中让要素转化为学生表达经验,是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应该以读为主,学生读懂、读熟课文最重要。朗读的主要功能是语感的培养,即表达经验的形成。语文学习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让学生读,首先要把文章读熟读透,他们的语言经验自然而然就积累下来了。

《古诗二首》“忙趁东风放纸鸢”所描写的场景是学生生活中比较熟悉的, 先让学生回忆自己和小伙伴放风筝的情景,调动生活情感想象画面,将诗歌中的情趣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把生活经验带到朗读中,这样边读边回忆曾经放风筝的情景,孩子就能读得欢快,读出儿童生活的情趣。

二、基于生活实践,探寻表达方法

1.观察鉴赏,感知语言特点。

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咬文嚼字,推敲文本的表达特点,还应走进生活场景引导观察,带领学生比较细读品味文本词语、句子、标点的独特之处,在品味鉴赏中激活学生思维,提高语言的感知能力。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二年级下册《雷雨》一文,课前我先指导学生听雨声、观察雨中情景,彩笔描绘雨中操场上一花、一草、一木。在学生学课文时,学生默读课文,圈出文中景色,想象站在窗前看到的景物,学生就能联系生活想象出雨中景物变化,感知文本语言的同时,还能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

2.比较体悟,理解文本表达。

阅读教学中,教师除了引导学生阅读文本,还要适当引入拓展材料, 做好文化传承,学习《亡羊补牢》时,适当向学生补充一些与中国传统寓言故事相关资料, 帮助学生更好得理解其寓意,向学生渗透了中国传统文化,再联系生活说说。《揠苗助长》这课可以出示现代文和文言文作比较,让学生在比较阅读中,丰富认知,深化体验。在对照的阅读实践中,学生理解了故事内容,生活实践中更好地感知中国传统文化。

三、基于习惯差异,提升语用能力

1.巧借插图,完善表达途径。

能够运用是学习语言经验的最终目标,而运用就是积累语言表达经验最行之有效的办法。理解了不会用,不是真正的理解。二年级下册,借助插图讲故事就是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进行语言表达,需要教师根据插图把学生带入故事的生活经验中,拉近学生与故事的距离,这时学生就能打开思维,收到一定效果。在教学《开满鲜花的小路》这篇课文时可以教会学生借助插图讲故事,根据插图发现故事发展顺序,帮助学生理清人物关系,记住人物角色,形成整体感,文中出现了多个角色, 这些角色容易让学生混肴,我用图示的方式,让学生充当故事主角, 随着脚步的变化,见到哪些人物再去拓展图示,这样故事脉络在学生头脑中就清晰了。

2.深入内核,学会遣词造句。

在当下,低段的孩子写作文会有很多病句。正如朱自清所说:“他们按照自己的语言习惯、按照个别的语言来写文章”。学生觉得自己写得通顺的,可是对于内部语言结构的语病并不了解,自然就产生了语病。矫正学生不规范的内部语言最好的办法就是使孩子的语言习惯和课文规范的语言习惯一致,把课文读成自己的语言,这样遣词造句的能力就强。一位老师执教《开满鲜花的小路》一课。教师根据课文中的例句“门前开着一大片五颜六色的鲜花”,要求学生仿照例句写两句话。

先出示提示:“房子旁边。山坡上。”

学生写完后交流,不少学生这样写: 房子旁边有树,山坡上有小兔,河里有几条小鱼。 学生写的句子只能大致表达出的意思,细读之后就会发现孩子的语言和文本中的语言存在很大差异。如果教师评价:同学们的很有想象力,句子写得还不错。只是这样点评对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毫无作用。白白浪费了课文文本资源以及课堂生成资源。如果教者能够抓住孩子的句子表达与文中的原句进行对比朗读。让学生发现课文文本的语言和学生平常的习惯用语有何不同?以后我们可以怎样用的?应该怎样写这样的句子?从哪些方面进行联想?引导学生寻找差异,让学生在学会建构运用语言,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更是一种对学生的审美教育。

语文的学习注重平时的积累,只有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材料,学生才能准确、生动、形象地表达自己的见闻、思想、真情实感。教师应多帮助学生通过以上语言经验的积累训练,使学生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多读、巧记、乐说、善写,让记忆与感悟融合,积累与运用并重,形成良好的语感,从根本上提高其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