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模式下的结构式护理在骨科下肢肿胀患者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24
/ 2

中医护理模式下的结构式护理在骨科下肢肿胀患者中的应用

李郑童 ,冯会容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  四川泸州 646000

【摘要】:目的:分析中医护理模式下结构式护理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2年8月80例骨科下肢肿胀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中医护理模式下的结构式护理。比较两组预后结局差异,并比较两组护理前后中医证候积分与生活质量评分的变化。结果:①观察组下肢肿胀缓解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舒适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②观察组护理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生活质量评分变化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中医护理基础上的结构式护理,可缩短患者下肢肿胀缓解时间,改善患者的疼痛感与舒适度,提高其生活质量,可推广使用。

【关键词】:中医护理;结构式护理;骨科下肢肿胀

下肢肿胀是骨科患者常见症状,多发生于骨折、跌打损伤患者,在中医中主要是由于创伤引起经脉阻络、气血不畅引起[1]。下肢肿胀的发生对于患者的正常生活造成较大的影响,为了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需要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常规护理模式缺乏针对性,无法快速缓解患者的下肢肿胀症状[2]。而中医护理下的结构式护理,主要是通过采取流程化的护理模式,从而加速下肢肿胀消退,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3]。为了分析不同护理方法的应用效果,文章选取2022年1月-2022年8月80例骨科下肢肿胀患者进行对比观察,研究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22年1月-2022年8月80例骨科下肢肿胀患者,随机分组。观察组患者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为21~78岁,平均为(45.6±8.6)岁;受伤至入院时间为2~15h,平均为(8.2±1.0)h。对照组患者者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为21~78岁,平均为(45.6±8.6)岁;受伤至入院时间为2~15h,平均为(8.2±1.0)h。入选标准:①骨科收治下肢肿胀患者。排除标准:①合并精神疾病、老年痴呆症的患者;②无法配合护理干预的患者。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包括基础护理、用药指导、健康教育等措施。

观察组采取中医护理模式下的结构式护理,具体措施为:①疼痛护理:除了常规的冷敷、镇痛药物干预外。采取耳穴压豆干预,选取神门、交感、皮质下等耳穴,将王不留行籽用医用敷贴贴于选取耳穴上,每次按压3min,1天3~5次。②饮食护理:中医认为食补可以加速疾病康复,因此需要根据患者的证型加强饮食指导,气虚证患者可多摄入冬瓜、赤小豆、白萝卜、菠菜等食物,阴虚证患者可多摄入鱼虾、韭菜、核桃等食物,血瘀证患者可多摄入山楂、蘑菇、大蒜等食物。③康复护理:指导患者进行康复锻炼,包括脚趾、踝关节、膝关节背伸与拓屈,股四头肌舒张与收缩活动,1天3~4次。④消肿护理:采用中药外敷干预,选取三七、红花10g,白芷12g,生黄柏15g,牡丹皮20g,将药物碾磨成粉后用蜂蜜调制成糊状,敷贴于肿胀部位,敷贴时间为4~6h,1天1次。同时配合推拿按摩干预,自跟腱部向上按压肌肉,每次15min,1天2~3次。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预后结局差异,并比较两组护理前后中医证候积分与生活质量评分的变化。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差异采用t值检验,计数资料差异采用X2值检验,P<0.05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预后结局差异

观察组下肢肿胀缓解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舒适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预后结局差异

组别

下肢肿胀缓解时间(天)

疼痛评分(分)

舒适度评分(分)

观察组

6.5±2.2

3.2±1.0

75.5±10.5

对照组

8.2±3.4

5.1±1.4

67.1±6.8

X2

5.231

5.223

5.352

P值

0.042

0.042

0.043

2.2两组各评分变化

观察组护理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生活质量评分变化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各评分变化 (分)

组别

中医证候积分

生活质量评分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观察组

12.3±2.4

3.2±0.6

73.6±7.8

86.5±8.9

对照组

12.4±2.5

5.5±0.9

73.5±7.6

81.4±8.2

t值

1.235

5.231

1.115

5.365

P值

0.114

0.042

0.106

0.043

3.讨论

下肢肿胀的发生对于患者的正常生活造成较大的影响,因此需要尽早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中医护理基础上的结构式护理,主要是采取各种中医护理措施,帮助患者尽早恢复正常,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医认为下肢肿胀主要是由于筋骨受损引起,需要采取活血化瘀、舒经活络的干预措施。本次研究中应用了多种中医护理方法,包括耳穴压豆、食补、中药外敷、推拿按摩等方法,在较多研究中证实这些措施均有较好的应用效果

[4、5],有助于改善下肢肿胀患者的临床症状。本次研究中观察组下肢肿胀缓解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舒适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生活质量评分变化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基于中医护理基础上的结构式护理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可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促使患者尽早恢复正常生活。

综上所述,基于中医护理基础上的结构式护理,可缩短患者下肢肿胀缓解时间,改善患者的疼痛感与舒适度,提高其生活质量,可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刘虹,陈萍. 中医特色护理干预对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下肢肿胀、疼痛及DVT形成的影响[J]. 医学理论与实践,2022,35(2):325-327. 

[2] 王轶,边文超,赵犹太,等. 益气通脉方联合芒硝外敷治疗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肿胀疗效观察[J]. 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22,24(2):94-96. 

[3] 沈巧玲,陈晶,孟鑫. 中医综合护理对股骨颈骨折术后患者下肢肿胀程度及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J]. 现代实用医学,2021,33(10):1352-1354. 

[4] 郭林. 中医辨证施护联合参芪知甘汤对骨科术后肢体肿胀疼痛患者疼痛程度、睡眠质量的影响[J]. 国际护理学杂志,2022,41(4):667-671. 

[5] 张远,陈祖平. 中医按摩结合活血止痛汤治疗骨伤后期肢体肿胀的临床效果[J]. 中国当代医药,2021,28(32):165-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