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在儿童重症监护护理中的作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23
/ 2

心理护理在儿童重症监护护理中的作用

李庆

开远市人民医院儿童医院  云南 开远 661699

摘要:目的:探究心理护理在儿童重症监护护理中的作用;方法:结合88例2021年全年医院接纳的重症监护室患儿作为基础,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采用不同方式展开护理,进一步观察不同患儿在焦虑、抑郁自评量表上的分值高低,评估两组患儿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评分,观察组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在儿童重症监护室的临床护理中,护理团队需要强化心理护理工作,只有切实落实好心理护理工作,才可以改善患儿、家属的焦虑、抑郁情绪,进一步提升重症患儿家属的满意度,该方法深得患儿、家属的认可,在临床上可以大范围推广。

关键词:心理护理;儿童重症监护室;护理效果

引言:所有进入重症监护室接受治疗的患儿都是病情十分严重、复杂且生命体征变化很快的,进入重症监护室的儿童患者尚处于年幼阶段,在认知、配合能力等方面较为欠缺,却因为疾病治疗需要,无奈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没有父母的环境,这会让他们产生极度的不安全感,进一步刺激幼儿产生应激反应,甚至因为应激反应过于强烈导致护理效果无法释放。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继续普及,在未来,各大医院需要积极强化儿童重症室护理中的心理护理部分,切实保障护理的高效性。

一、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的对象是2021年医院重症监护室接收患儿中的88例,咨询患儿家属同意之后,由患儿家属签署知情书。接着以抽签的方式将患儿分成两组,每组各44例,其中对照组21例男,23例女,平均年龄在2.8岁,观察组44例,其中男18例,女26例,平均年龄在3.2岁,经比较分析两组患儿的基本资料,发现P值大于0.05,所以基本数据不具备统计学的意义和价值。

1.2方法

88例重症监护室患儿全部接受常规日常护理,也就是在平时,护理人员会实时监测患儿的生命体征、动态了解患儿的病情变化,以耐心的态度安抚不配合治疗、哭闹的患儿,积极引导患儿父母释放负面情绪,向他们认真讲解重症监护室病房的特殊性,告诉他们“如果随意进入重症监护室,有可能导致感染”的事实,阶段性向家属说明患儿的病情进展、当下所处的治疗阶段。

针对观察组的患儿,护理人员除了按照以上方法执行基础护理之外,还会强化心理护理,具体包含以下方面:

①如果患儿处在昏迷或者是年龄太小、无法听懂语言的状况下,护理人员会通过肢体语言,如轻拍背部、拥抱等方式让患儿感受到自己得到了关爱;对于严重哭闹的患儿,护理人员则会安抚孩子的情绪;若患儿已经具备认知能力,护理人员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孩子介绍他们所患的疾病、现在他们所处的治疗情况,在执行操作前,护理团队会反复向患儿解释操作是怎么进行的,让他们积极配合展开治疗,此外护理人员还会不停充实个人的实操能力,进一步学习心理学知识,确保所有重症监护室内观察组的患儿,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还可以得到良好的呵护。

②针对观察组的患儿,护理人员在平时会积极与他们维持肢体上的频繁接触,通过肢体接触增进彼此的感情,助力各项护理工作的展开。此外,护理人员还会根据不同患儿的性格特征,提供消毒过的、与患儿现在年龄层次相符的玩具给他们玩,帮助患儿转移注意力,减轻他们在生理和心理上的负担。更重要的是,在与患儿沟通和交流的过程中,护理人员会尽可能温柔,轻声细语地跟他们沟通;如果患儿已经具备认知理解的能力,护理人员则会积极尝试与他们沟通,告诉他们现在不管是吃药还是打针都是必须的,都是为了更快消灭病毒,让身体更快恢复、离开这里,这样以后才可以健康、快乐地唱歌做游戏。此外,如果患儿一直哭闹、不愿意入睡的话,在不影响治疗效果的情况下,护理人员会将他们抱在怀中并且轻声唱歌、哄孩子入睡[1]

③在患儿具备认知能力之后,每天大量吃药、打针等常态化“工作”很容易引起患儿的反抗情绪,所以护理人员需要深刻意识到患儿产生负面情绪很正常,首先需要以包容的态度跟患儿维持沟通,尽可能鼓励孩子勇敢面对病魔,以提升患儿的配合程度。

④为患者营造一个温馨活泼的治疗环境。对于长期“居住”在重症监护室内,甚至长期躺在重症监护床上的患儿而言,他们对重症监护室外、多姿多彩的世界非常向往,对现在的生活极度乏味,甚至长期以往还有可能进一步加重患儿的焦虑、反抗情绪。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护理人员会结合现有条件,尽可能把重症监护室儿童病房设计成患儿喜欢的样子,比如挂上卡通窗帘、摆放一些漫画书等等,切实提高患儿在重症监护室内玩乐的舒适度。

⑤如果患儿家属存在严重的负面情绪,也将直接影响到患儿最终的治疗效果,为避免拉低患儿治疗成效的情况出现,在护理患儿的同时,护理人员还会考虑为人父母的情绪,从患儿住院的那一天开始,护理人员就会以轻声细语的方式,与患者家属维持高频率沟通和交流,将重症监护室的探视时间、注意事项等内容发给父母,引导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帮助患儿家长转移注意力,避免他们深陷在焦虑的情绪中

[2]

1.3观察评定标准

一是应用焦虑自评量表评估患儿和家属的焦虑情况,设定50~59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70分以上为重度焦虑,通过抑郁自评量表评估患儿和家属的抑郁情绪,评分标准参考以上焦虑自评量表。

二是利用医院自制的问卷调查表,评估两组患儿家属对整体护理的满意度,设定10分为满分,并将满意度的评估标准设定为非常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三个不同层级,护理满意度的计算公式是:非常满意分值加上一般满意分值的总数值除以所有分值,再乘以百分百。

1.4统计学处理

在获得相关数据之后,利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展开数据的处理,采用t进行二次检验,在P小于0.05的情况下具有统计学价值。

二、结果

经过数据的核验发现P小于0.05,说明结果具有统计学的价值,最终得出的结论是:观察组患儿和家属的焦虑和抑郁分数都低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患儿家属对整体护理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3]

三、讨论

进入重症监护室的患儿年龄尚小,病情十分复杂,再加上重症监护室属于特殊场所,无法让家人随时陪伴在患儿身边,所以就给护理人员、患儿和家属三方都带去了极大压力。尤其是现在很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到大就被捧在手心里,一旦患上重症疾病,家长容易因为过度关心陷入混乱状态,出现紧张、焦虑乃至抑郁等消极情绪,而患儿自身也极其容易受到家长的负面情绪感染,因此滋生不良情绪,这为疾病的治疗将带去极大困难。事实上,如果患儿进入重症监护室时并未陷入昏迷,在闻到消毒水味道的当下就会不停哭闹,这时候护理人员如果可以采用有效的心理护理方式加以引导,让患儿更好配合、展开后续的治疗,往往可以帮助患儿树立勇气和信心,再辅助以打针、吃药等方法治疗后,可以助力患儿更早离开重症监护室[4]

结束语:总的来说,如果患儿在重症监护室内长时间久呆,往往会出现情绪上的波动,对疾病的治疗是极其不利的,甚至有可能让本就严重的疾病变得越发严重,因此在展开儿童重症监护室日常工作时,护理团队除了应该提供基本的服务外,还应该结合不同患儿的年龄、性格特征,针对性地采取心理护理方式,帮助他们提升勇气和信心,更好配合后续的治疗工作。

参考文献:

[1]余卓文,张玉侠,Jos M.Latour等,中文版儿童重症监护室父母满意度测评量表的信效度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5,50(10):1261-1265.

[2]张媛园,周彩峰,小儿心胸外科重症监护室护理工作量测算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护理研究,2014,28(1):23-27.

[3]王素红,韩小净,心理护理在儿童重症监护室的应用与探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86):320.

[4]赵敬肖,史淑青,段素娴等,儿科危重症患者心理护理探讨[J],中外医疗,2016,35(13):136-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