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治疗肾内科疾病临床效果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23
/ 2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治疗肾内科疾病临床效果观察

金晨

苍南县第三人民医院 浙江省温州市325804

【摘要】目的:探讨在肾内科疾病的治疗中给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的效果。方法:本研究共纳入我院于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期间收治的肾内科疾病患者共70例,根据抽签的方式进行对照组与观察组的划分,每组35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对症疗法,观察组基于对症疗法给药ACEI,设定治疗前后肾功能指标及用药后不良反应情况为观察指标。结果:两组治疗前肾功能指标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肾功能指标相比对照组更低(P<0.05);观察组患者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对照组更低(P<0.05)。结论:在肾内科疾病的治疗中给药ACEI对患者肾功能有良好的改善和修复作用,同时可降低不良反应风险,保证治疗安全性,故可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肾内科疾病;肾功能;不良反应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提升,同时也促使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饮食结构等发生了一定的转变,其学习、工作及生活压力的增加导致肾病综合征、肾炎、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等肾内科疾病患者数量逐渐上升,对其肾功能及生活均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1]。肾内科疾病主要采取药物疗法,ACEI也是当前治疗肾内科病变的常用药,且获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本研究共纳入我院于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期间收治的肾内科疾病患者共70例,分组开展对照研究,旨在进一步分析ACEI的临床应用效果及价值。现做出如下汇报: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共纳入我院于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期间收治的肾内科疾病患者共7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肾内科疾病诊断标准,认知、理解及沟通能力无异常,知晓研究目的且自愿参与;已排除恶性肿瘤、对研究用药过敏、精神障碍及意识障碍患者。根据抽签的方式进行对照组与观察组的划分,每组35例。对照组中男、女分别有22例和13例,年龄42~68岁(51.46±2.36)岁,病程1~10年(5.52±1.21)年,包括糖尿病肾病10例,高血压肾病9例,慢性肾小球肾炎8例,肾病综合征5例,其他3例;观察组中男、女分别有22例和13例,年龄42~68岁(51.46±2.36)岁,病程1~10年(5.52±1.21)年,包括糖尿病肾病8例,高血压肾病11例,慢性肾小球肾炎9例,肾病综合征3例,其他4例,组间数据差异相近(P>0.05),可比。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对症疗法,口服阿司匹林(上海信谊天平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1020149;0.5g),单次1g,每日1次,连续治疗2周。

观察组基于对症疗法给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根据患者实际病情合理选择ACEI,常用药方法如下:口服贝那普利(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00292;5mg),单次10mg,每日1次;口服依那普利(深圳奥萨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03724;10mg:0.4mg*10片),单次10mg,每日1次;口服卡托普利(湖南汉森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3021388 ;12.5mg*100片),单次12.5mg,每日1次;口服喹那普利(哈药集团制药总厂;国药准字H19990330;10mg*7s),单次10mg,每日1次;口服西拉普利(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9990344;2.5mg*16片),单次2.5mg,每日1次,以患者病情变化调节剂量,连续治疗2周。

1.3观察指标

设定治疗前后肾功能指标及用药后不良反应情况为观察指标。

1.4统计方法

观察的结果采用SPSS26.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肾功能等计量资料用(x±s)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不良反应发生率等计数资料用例数和百分比率表示,组间比较用X2检验。P<0.05显著差异具有统计意义。

2 结果

2.1治疗前后肾功能比较

两组治疗前肾功能指标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肾功能指标相比对照组更低(P<0.05)。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肾功能比较(x±s)

组别

尿素氮(mmol/L)

24h尿蛋白(g)

血肌酐(μmol/L)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观察组(n=35)

14.63±2.75

5.12±1.33

1.51±0.33

0.25±0.15

256.48±12.36

120.57±10.44

对照组(n=35)

14.68±2.82

8.65±1.47

1.53±0.38

0.48±0.26

256.53±13.14

165.72±11.63

t

0.075

10.535

0.235

4.533

0.016

17.091

P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2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对照组更低(P<0.05)。见表2:

表2  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n,%)

组别

皮肤过敏

头晕乏力

恶心呕吐

嗜睡

合计

观察组(n=35)

0(0.00)

1(2.86)

1(2.86)

0(0.00)

2(5.71)

对照组(n=35)

1(2.86)

2(5.71)

3(8.57)

2(5.71)

8(22.86)

X2

4.200

P

<0.05

3 讨论

肾脏作为代谢器官在人体中十分重要,但糖尿病、高血压等病变会导致其功能下降,故很多肾内科疾病患者多有合并症,治疗时应采取联合方法控制病情进展,提升整体治疗效果。全身和局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活性的增加是多种肾内科病变的主要发病机制,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与人体靶器官膜受体Ang Ⅱ中ATI受体相结合后会影响肾血流动力学,造成血管收缩并促进肾小管再吸收水钠[2]。同时Ang Ⅱ还会促进细胞增长和纤维化,合成多种细胞外基质成分,进而增加炎症、氧化应激反应并形成血栓,损伤肾小球。肾脏具有局部独立的RAS,对人体循环系统中RAS无完全依赖性,故肾脏Ang Ⅱ含量相比循环系统中的Ang Ⅱ含量更高,并且作为RAS中的主要效应分子,Ang Ⅱ是促进肾内科疾病的重要指标[3]。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肾功能改善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风险低于对照组,提示ACEI在肾内科疾病的治疗中效果良好。ACEI是近年来治疗肾病的常用药,其可阻碍肾功能之间衰竭并保护肾功能,主要机制是该类药物可阻断Ang Ⅱ合成,增加前列腺素等舒张血管物质的合成量,减小外周血管阻力,抑制醛固酮的合成分泌,促进肾小管钾、钠离子的交换,提升小管上皮细胞对于利尿剂的敏感度,以加快肾排钠速度,缓解水钠潴留症状,有效降压并保护肾脏[4]。另外该类药物可减小肾小球跨膜压,降低大分子通透性以减少蛋白尿,改善肾小球损伤;且该药物可抑制肾局部Ang Ⅱ的合成,扩张肾小球出球小动脉,降低肾小球内压以降低蛋白尿含量,抑制病情进展。

结束语:

综上,在肾内科疾病的治疗中给药ACEI对修复受损肾功能效果确切,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故治疗安全性较高,可用于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梁金碧.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治疗肾内科疾病临床效果观察[J].医学食疗与健康,2022,20(02):50-52+59.

[2]王薪媚.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辅助激素治疗研究[J].中国处方药,2020,18(12):77-78.

[3]李丽娟.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辅助激素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疗效分析[J].中外医疗,2021,40(06):5-7+44.

[4]张玉凤,刘文花,马绍云.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治疗慢性肾脏病CKD(1~3)期临床效果观察[J].青海医药杂志,2020,50(12):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