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尿失禁患者中采用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群康复训练的应用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23
/ 2

产后尿失禁患者中采用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群康复训练的应用效果

徐雪莲

浙江大学校医院      310000

【摘要】目的 分析产后尿失禁患者中采用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群康复训练的应用效果。方法 以本院2020年05月-2021年05月间90例产后尿失禁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颜色球抽取法,分为参照组(行常规盆底肌康复治疗)和研究组(行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群康复训练),各45例,比较应用效果。结果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参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盆底肌恢复指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8周,研究组I类肌纤维收缩持续时间长于参照组,II类肌纤维收缩个数多于参照组,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结论 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群康复训练在产后尿失禁患者中应用效果更加突出,增强临床疗效,促进盆底肌功能恢复,具有推广价值。

【关键词】产后尿失禁;生物反馈电刺激;盆底肌群训练;总有效率

产后尿失禁是经阴道分娩后常见并发症,且发病率较高,产妇产后对小便约束力降低,当腹压增加时,例如咳嗽、大笑等动作,尿液会自行流出,对产妇正常生活及心理健康产生严重负面影响,是导致产后抑郁主要原因之一[1]。目前盆底肌训练是改善尿失禁主要途径,对尾骨肌肉群等进行自主性收缩训练,提高尿道阻力,提升控尿功能,但单一应用盆底肌训练效果不理想,需要辅助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发挥协同作用,促进产后恢复[2]。基于此,本研究以本院产妇为例,对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康复训练应用效果进行深入分析,现阐述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本院2020年05月-2021年05月间90例产后尿失禁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颜色球抽取法,分为参照组、研究组,各45例。其中参照组经产妇25例,初产妇20例;初产妇最小年龄22岁,经产妇最小25岁,最大42岁,平均年龄为(25.17±0.27)岁。研究组经产妇18例,初产妇22例;初产妇最小年龄23岁,经产妇最小26岁,最大43岁,平均年龄为(25.20±0.32)岁。基本资料无较大差异(P>0.05),符合比较标准。纳入标准:①知情实验内容。②资料完整。③经临床检查确诊为产后尿失禁,顺产、单胎、足月产妇。排除标准:①无沟通能力。②重要器官功能损害,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③研究过程中退出者。

1.2方法

1.2.1参照组

本组患者予以单一盆底肌康复训练:第一,取仰卧位,指导产妇吸气,并收紧腹部,缓慢呼吸并放松腹部,微微扩张,交替进行,同时紧闭收缩阴道、肛门,上提盆底肌肉。第二,取仰卧位,膝盖弯曲,骨盆向后倾斜,尽量使耻骨、尾骨靠近,保持4秒,后放松10秒,50次为一组,每天4组,收缩盆底肌肉,以上两种方法连续训练八周。第三,予以阴道哑铃训练,哑铃清洗干净,缓慢置入产妇阴道适当位置,指导产妇双腿与肩同宽,保持正常走路十五分钟,以哑铃不掉出为宜,第二天予以爬楼梯训练或双腿交替抬高训练,每次十五分钟,第三天予以提重物训练,重量以7.5Kg为宜,每周两次,连续训练八周。

1.2.2研究组

本组患者在上述基础上加以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 使用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仪,设置参数,频率:10Hz-100Hz,电刺激时间:20s-50s,脉宽:200μs-500μs,取截石位,电极置入阴道,设置模式为电刺激、生物反馈交替,每次1小时以内,每周三次,连续治疗八周。

1.3观察指标

1.3.1对比治疗效果:判定标准如下,显效:尿道阻力恢复正常,产妇控尿功能恢复,进行咳嗽、大笑等腹压增加动作时,无尿液自行流出等问题,有效:尿失禁症状明显改善,发病次数降低30%以上,尿道阻力及盆底肌功能明显恢复,无效:尿失禁症状未恢复,严重影响正常生活,有效率=(总例数-无效例数)*%[3]

1.3.2对比盆底肌功能恢复情况: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8周评估盆底肌功能,记录两组产妇I类肌纤维收缩持续时间长于参照组,II类肌纤维收缩个数数值,并进行对比[4]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采用方差同质性检验方法,变量资料以“t”计算用(±s)示。定性数据用x2核实,以(%)表达。各组数据服从方差相同的正态分布,P<0.05为有显著差异。

2  结果

2.1比较两组治疗效果

   对比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有效率高于参照组,组间差异明显(P<0.05)。详见表1。

表 1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n(%)]

组别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有效率

研究组

45

25

19

1

97.78

参照组

45

20

16

9

80.00

/

/

/

/

7.600

P

/

/

/

/

0.006

2.2盆底肌功能恢复情况组间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盆底肌恢复指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8周,研究组I类肌纤维收缩持续时间长于参照组,II类肌纤维收缩个数多于参照组,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见表2。

表 2盆底肌功能恢复情况比较[(±s)]

组别

例数

I类肌纤维收缩持续时间(s)

II类肌纤维收缩个数(个)

治疗前

治疗后8周

治疗前

治疗后8周

参照组

45

2.31±0.59

3.45±0.66

0.93±0.25

3.05±0.25

研究组

45

2.35±0.56

4.75±0.88

0.92±0.24

4.58±0.28

t

/

0.330

7.928

0.194

27.343

P

/

0.742

0.000

0.847

0.000

3  讨论

本次研究对产后尿失禁康复治疗展开了重点探讨,突出盆底肌康复训练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临床应用价值,并得出以下结论: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参照组,I类肌纤维收缩持续时间长于参照组,II类肌纤维收缩个数多于参照组,说明联合应用效果更加突出,可有效改善盆底肌功能受损情况,刺激盆底肌兴奋性,增强盆底肌功能,改善尿失禁症状,同时有助于调节其心理状态,促进产后恢复。

综上所述,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群康复训练应用效果更好,在产后尿失禁患者中,可增强临床疗效,促进盆底肌功能恢复,改善产妇产后机体状态,减少产后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和借鉴。

参考文献:

[1] 涂蓉芬. Kegel运动锻炼联合肌电刺激在产后尿失禁患者治疗中的应用[J]. 基层医学论坛,2022,26(21):75-77.

[2]熊晓彦. 盆底肌运动结合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产后尿失禁的探讨[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22,13(11):105-108.

[3]邓丽,李玲,黄燕,黄秋红,陈虹霏,苏俊友. 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对产后尿失禁及盆底肌功能的影响[J]. 微创医学,2020,15(2):174-176+185.

[4]赵蓓运. 早期综合康复对产后尿失禁患者盆底功能及症状改善[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9,11(36):16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