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患者镇静治疗的护理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23
/ 2

ICU患者镇静治疗的护理体会

嵇红,鲁苏

淮安八二医院,江苏 淮安 223001

摘要目的:探讨ICU患者行镇静治疗时的观察及护理。方法:ICU患者59例,均选用咪唑安定和(或)丙泊酚行镇静治疗。治疗期间密切监护,加强并发症的预防与控制。结果:59例危重患者除3例因经济困难自动出院,余均能达到镇静目标,Ramsay评分维持在2—4分,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密切监护,加强并发症的预防及控制,对确保ICU患者镇静治疗顺利进行及病情恢复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危重患者;镇静;护理

重症医学科危重患者的病情极易受外界因素影响,如重症监护病房的特殊环境、肢体制动、交流障碍、各种有创的检查治疗、对病情的担忧等均易使患者产生焦虑、烦躁、谵妄、绝望等情绪,甚至会因此自行拔除静脉置管、气管插管和各种引流管;同时,焦虑、烦躁等因素造成的应激反应使病人氧耗增加,影响机体的生理功能。镇静治疗不仅有效提高患者对外界刺激的耐受性,而且使重症患者处于“休眠”状态,降低代谢和氧需、氧耗,以适应器官病理状态下较低的灌注与氧供,为器官功能的恢复赢得时间。因此,镇静治疗已成为ICU一项重要的治疗手段,而相应的护理也成为ICU日常护理工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我院2012年10月至2013年7月共收治59例需要镇静治疗的危重患者,除3例患者因经济困难放弃治疗外,治疗效果均较好,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现就危重患者镇静治疗的护理体会做如下分析。

1. 一般资料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2年10月至2013年7月入住解放军第八二医院ICU的危重病人59例,男43例,女16例,年龄20~78岁,平均年龄59岁。其中心脏手术6例,ARDS 15例,呼吸衰竭5例,肠梗阻7例,多发伤15例,颅脑损伤10例,破伤风1例。入ICU时均比较烦躁,均予镇静治疗。

1.2 镇静药物的选择

1.2.1 ICU理想的镇静药物应具备以下条件:①起效快,镇静作用强,镇静程度易控制;②对呼吸、循环功能影响小;③与其他药物无明显的互相干扰作用;④消除方式不依赖肝、肾功能,有多种体内代谢途径;⑤半衰期短,无蓄积;⑥停药后能迅速恢复;⑦价格低廉;

1.2.2 我科常选用咪达唑仑和(或)丙泊酚行镇静治疗,咪达唑仑是目前较为理想的镇静催眠药物,丙泊酚是目前最常用的静脉镇静药,咪达唑仑与丙泊酚都具有起效快,作用时间短,清醒快,产生遗忘的特点,但是咪达唑仑较丙泊酚具有更强的遗忘效应,丙泊酚的镇静深度呈剂量依赖性;二者合用既可确保产生遗忘作用,又可减少各自的用量,减少药物副作用和住院费用。

1.3 镇静状态评估

保持病人安静、解除其焦虑、不适及疼痛状态,但不过度抑制正常生理反射是ICU患者镇静治疗的目标,而该目标的实现依赖于对患者镇静状态的正确评估。目前临床多应用Ramsay镇静深度评分判断ICU成人镇静程度(如表1),以维持患者2-4分镇静深度为宜[1]。如评分在1分,则镇静过浅,机体仍处于焦虑烦躁的状态;如评分在5~6分,则镇静过深,易使机体器官、系统出现各种并发症,延长lCU停留时间,增加医疗费用。

表1 Ramsay镇静深度评分

分值         状态                  临床症状

1            清醒            焦虑和易激惹,或不安,或两者都有

2            清醒            能合作,定位感好,平静

3            清醒            只对指令应答

4            睡眠            对眉间轻叩或大的听觉刺激反应快

5            睡眠            对眉间轻叩或大的听觉刺激反应迟钝

6            睡眠            对眉间轻叩或大的听觉刺激无反应

2 护理

2.1 祛除或减轻导致焦虑和躁动的原因:仪器报警音及夜间光线过强,频

繁体格检查及采血,机械通气及反复吸痰等会增加患者躁动次数和强度,应尽量将各种操作集中完成,操作尽量轻柔,保持环境安静;另外,患者对病情的担忧、对各种有创检查及治疗的恐惧也是导致其焦虑和躁动的重要原因,对于清醒的患者,应加强护患沟通,向患者解释病情及各种有创操作的目的及意义,增加患者的安全感并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2.2 中枢神经系统:镇静过程中需动态密切观察病人的意识、瞳孔大小、

对光反射及肢体活动情况。观察有无头痛、呕吐、烦躁、谵妄及意识障碍程度加深,视物是否清楚,判断有无颅内高压、新发脑血管疾病或颅内再出血等。发现后及时报告医生给予相应处理。

    2.3 呼吸系统:无气管插管的病人镇静时需注意观察病人呼吸的频率、节律、幅度等,咪达唑仑和丙泊酚均可引起呼吸暂停,其发生率取决于剂量、注射速度及合并用药。带有气管插管的病人在镇静状态,应做好插管位置的固定,避免移位或脱出;定时测量气管插管与门齿的距离,并记录;加强气道湿化,加强胸部物理治疗,按需吸痰,保持气管插管的通畅;气管插管固定不宜过紧,以防管腔变形;质地较软的插管要用硬牙垫固定,防止扭曲、打折,防止病人咬闭插管。

2.4 循环系统:镇静治疗最常见的副作用是低血压,低血压的发生率主要与给药速度及剂量相关;另外,低血容量者、有基础心脏病者、老年人也经常发生。镇静过程中需密切监测病人血压、中心静脉压、心率、心律等血流动力学指标,若出现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要及时处理。

2.5 实施每日唤醒计划:镇静治疗的患者,一般每日早晨中断镇静药物输入,唤醒患者,并评估其精神与神经功能状态,然后以负荷剂量的一半静推后继续持续静泵维持镇静。每日唤醒可减少药物用量,避免药物蓄积及药效延长,减少机械通气时间及ICU停留时间[2]。需注意唤醒期间避免患者因躁动而自行拔出气管插管、静脉留置管、各种引流管等,危及生命。

2.6 用药的注意事项:(1)给药方式:镇静治疗采用持续静脉泵入与静脉推注相结合的方式给药,通常情况下,负荷剂量的给予及行有创操作时需静推给药,镇静状态的维持则需持续静脉泵入给药。(2)给药剂量调整:通常每小时进行一次Ramsay镇静深度评分,据镇静深度调整静脉泵入速度,尽量以能达到镇静目标的最低剂量维持镇静状态。(3)咪达唑仑静脉注射或持续泵入时,尽可能单独一路,不可与甘露醇一起输入,以防析出结晶。丙泊酚持续静脉泵入时尽量通过中心静脉输入,否则易引起外周静脉痛及静脉炎。(4)丙泊酚的溶剂为乳化脂肪,长期或大量应用可能导致高甘油三酯血症;2%丙泊酚可降低高甘油三酯血症的发生率,更适合ICU患者使用;丙泊酚在配制和输注时要严格无菌操作,输注药物的输液器、注射器使用不超过12小时,从原装溶液中取出药液超过6小时应丢弃。

2.7 基础护理及皮肤护理:危重患者基本丧失自理能力,需保持患者床铺及衣物整洁,每日口腔、皮肤及会阴部护理,预防感染发生;定期行肢体被动功能锻炼,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使用压力移动式气垫床,分散患者体重,减少局部受压,并且定时翻身,按摩受压部位,可在骶尾、足跟等骨隆突部位贴褥疮预防贴,以预防褥疮产生。

3 结果

59例患者,除3例因经济困难自动出院外,其余患者Ramsay评分均维持在2~4分,未发生意外拔管、呼吸抑制、肺部感染及深静脉血栓等严重并发症,经治疗均安返普通病房。

4 讨论

国外有学者调查显示,离开ICU的患者中,约50%患者仍保留其在ICU痛苦经历的记忆,70%以上的患者在ICU治疗期间存在焦虑和激惹[3],而合适的镇静治疗方案对严重不适经历的发生具有显著保护作用[4]。镇静治疗需要首先祛除一切可能导致焦虑、躁动的诱因,药物治疗应在此基础上进行。这就对镇静治疗期间的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士不仅要为患者提供舒适的环境和必要的心理护理,而且要做好镇静治疗中的特殊护理工作,如掌握镇静深度评估、如何调整给药速度,了解镇静治疗的常见并发症及治疗期间可能出现的危急情况,做到早期预防、密切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使患者安全度过危险期。

参考文献

[1]刘大为主编.实用重症医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877-897.

[2]邱海波主编.ICU主治医师手册[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734-756.

[3]Novaes MA,Knobel E,et al.Stressors in ICU:Perception of the patient,relatives and health care team.Intensive Care Med,1999,25

:1421-1426.

[4]马朋林,李秦,刘京涛,等.镇静镇痛策略与机械通气患者ICU不适经历关系的多中心调查研究[J].解放军医学杂志,2008,33(8):957-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