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雨涵的故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18
/ 2

张雨涵的故事

王喆

新乡市市直第二幼儿园   河南省   453000

一、幼儿行为表现:

张雨涵,男孩,出生于2012年8月。是一个被妈妈收拾得很时尚的小男生,从开学到现在几乎每天都穿着不同的掉档裤。但是语言及社会交往能力发展迟缓,开学第一周几乎没有听他说过一句话,所有的事情都是用动作和情绪来表达。具体行为如下:

1、喜欢由着自己的性子做事情。不管是集体活动还是户外活动,他一扭脸就跑到活动区去玩自己感兴趣的玩具了。

2、不顺心就乱发脾气。比如周五下午小朋友正在看动画片,校医过来把电视暂停一下,给孩子们交代周末回家要修剪指甲事项,别的小朋友都在听校医讲,他却跑到校医跟前边哭边捶打医生,原因是他想接着看动画片。

3、理解别人的语言十分困难。当老师对他提出要求时,他只会鹦鹉学舌,重复这句话,很少能做出正确的应答,比如他跑到门外,老师带他回来问:还跑不跑了?,他说:跑了。。点名时喊张雨涵,他回答张雨涵”……,总之,他无法用常人的语言进行沟通。当他想表达自己的需求或情感时,却不知道如何开口。当别人不理解他说的话时,他便会歇斯底里地哭闹和尖叫,以此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记得有一次因为他的鞋子湿了不愿意穿,当时老师没有理解怎么回事,他就哭闹了将近20分钟。

4、缺乏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和兴趣。集体活动老师出示一些好玩的教具或者一起玩集体游戏对他都没有吸引力,他总是沉浸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比如拼拼图,玩汽车等。

5、对人态度冷漠。新小班离园时,孩子们见到父母都特别激动,而他见到妈妈也是面无表情。

二、家庭情况介绍

妈妈做童装生意,爸爸是做药材业务的,平时都很忙,孩子出生后就一直跟爷爷奶奶住在老家。入托前才接回。由于爷爷奶奶年龄大再加上过度溺爱,只要孩子不哭,要什么便给什么,从来没有给孩子定过要求和规矩。

三、原因分析

张雨涵表现出的状况反映了他的身上存在着严重的语言障碍和交往障碍,究其原因如下:

1、放任自流:家长认为语言能力是人的本能,孩子早晚会说话的,从婴儿期开始讲话后因缺乏必要指导,故孩子表现出对讲话的兴趣逐渐减弱,最终变得不喜欢讲话。

2、大人过于理解孩子,从而阻止了孩子讲话的需要。例如:孩子想吃饼干,用手指着饼干盒。大人一看便知道孩子的需求,马上就将饼干拿给孩子。孩子一下子就满足了需要,但却错过了一次学说话的机会,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习惯。而这种习惯却阻碍着孩子说话的需要,从而错过了最佳的语言敏感期。同时,当孩子已能领会大人的一些语言,他便急着尝试,什么事都想自己干,自己干不了的就用手势指挥大人去做。孩子把精力主要放在行动上,而不是语言上,常常喜欢按自己的意思去行动,如果其他人干涉、阻止他去做想做的事,孩子往往会大哭大闹。家长不愿意孩子哭闹所以就听之任之,结果孩子减少了说话的兴趣,也是导致语言发展缓慢的一个原因。

3、在教养方式上,家长带孩子走出去的机会太少。同时家长还不让孩子和同伴一起玩,因为当孩子间发生矛盾时,一是怕自己的孩子吃亏,二是当看到孩子不能协商解决矛盾的时候,家长会不由自主地直接介入。

4、不良的交往体验也会造成社会交往障碍。孩子主观上是很愿意与别人交往的,但是由于不会正确的交往方法,会与同伴产生矛盾冲突,遭到同伴拒绝,多次不良的情感体验使他产生了自卑心理,长此以往就会产生不愿与人交往的消极态度。

四、个案教育策略

1、尊重理解法。

人人都有得到别人尊重的需要与权力。我们在与张雨涵的交往中,充分尊重他的人格并且理解其行为。面对他怪异的表现,听到他疯狂地尖叫,或者受到他突如其来的攻击时,我们从不流露出一点厌烦的情绪。相反总是用一种平静的心态去接纳他,用温和的语言教育他,有时也会采取冷处理的方法不理睬他。我经常细心地观察他的行为,并努力去适应他的所作所为,小心翼翼地帮助他,从不强迫他一定要按照正常人的习惯行事。渐渐地他对我们产生了好感和依恋,有时候还会跑到我面前大喊:王喆妈妈,然后给我一个拥抱。这让我深深地体会到理解和尊重是取得语言障碍孩子信任的关键,是彼此沟通的起点,也是教师对待这样特殊儿童必须遵循的一条原则。

2、抓住契机法。

据观察发现,语言障碍的孩子在其发展过程中会有一个智力活跃期,表现出对某种事物和活动的特殊兴趣和爱好,这是对其进行语言训练的最佳时期。他特别喜欢车,活动区所有的车他都要不停的去探索着玩,于是在他玩车的同时我们告诉他:这是挖掘机,这是小汽车……”,让他跟着模仿学习,一段时间下来发现他没事还在嘟囔这几种车的名字,虽然说的不是很清楚,但是比原来不说话好太多了。然后开始教他说整句的话,他喜欢升国旗,所以每次升国旗的时候都教他进行自我介绍,他的句子也逐渐地从大家好。大家好,我叫张雨涵。再到大家好,我叫张雨涵,我今年三岁了。可见,在适当的时机和场合下,善于发现并抓住这样的契机随机地选择语言内容对其进行训练,可以有效地激发他的兴趣,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游戏引导法。

游戏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它能给孩子提供充分交流的机会,可以促进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及交往能力的发展。游戏对有语言障碍孩子的发展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实践中我发现他刚开始不乐意参与集体性的游戏,每次集体游戏时都会跑到一边玩自己的。于是我以教学中的小游戏为突破口,每次在课堂中都鼓励他模仿小朋友们的语言及动作,参与教学游戏并不断地对他进行表扬,甚至用他爱吃的棒棒糖作为强化剂,使他产生快乐感和满足感,逐渐地培养他对游戏的兴趣。课余时间我让他先和我玩手指游戏,再让他进入小组中参与悄悄话之类的小游戏,慢慢过渡到集体性的大游戏中来,逐步扩大他的交往范围,使他在游戏中增强与人交往的意识,以促进其语言能力的发展。

经过将近一年的个别指导,张雨涵早上入园能够同我们打招呼和拥抱,跟我们进行简单地交流,歇斯底里的尖叫声也日渐减少,在课间时间还和小朋友们一起拉着衣服满教室的跑着开火车,课间操的时候不再独自一人跑一边,而是和我们一起来做操..看到张雨涵在这将近一年里所取得的进步,我的心里万分欣慰。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通过张雨涵的个案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个别教育对儿童的语言发展有很好的效果。将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采用个别教育的方法,加强对特殊孩子的教育,以期能取得更大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