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场医疗救治的发展

/ 2

战场医疗救治的发展

郝少悦1 ,武慧恩2 ,潘仲文2 ,李鹏杰1 ,孙瑞江1

1山西新华防化装备研究院有限公司030008;2陆军装备部防化军事代表局驻太原地区军事代表室  030008

战场医疗救治古已有之,我国较早关于军医的记载出现在周代,姜子牙在《六韬》曾提到:(军中)“方士三人,立百药,以治金疮,以痊万病。”到了汉代,军中医院已经成型。《后汉书》中出现叫“庵庐”的机构,相当于当时的战地医院。在唐朝,每营设置“检校病儿官”巡查伤病员情况,根据病情安排就地医疗和后送,相当于现在的分类后送机制。

在欧洲公元前4世纪,古罗马和古希腊军队已有战场医疗救治的雏形,15世纪至16世纪,西欧军队设立战时移动医院。在工业革命之后,出现了现代化的野战医院。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各参战国对战场医疗救治的认识不断加强,野战医院的编制和规模逐渐固定。

随着时代的发展,战场医疗救治也在不断进步。现代野战医疗救治机构在执行医疗救治任务时伴随部队灵活机动,是部队医疗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执行早期治疗和部分专科治疗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突发公共事件时应急使用或抗险救灾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具有组织有序、装备轻便、机动性强等特点,不受人员集结、物资准备、车辆调配等制约,可以随时出动。

目前,野战医疗救治有帐篷医院、医疗船、救护直升机、医疗方舱等多种形式。

帐篷野战医院包括普通帐篷、网架式帐篷、充气式帐篷3种形式。帐篷医院展开迅速,展开面积大.可多套连接,形成不同功能的科室,可以完成对患者分流、初筛、检测,满足开展医疗救治的检查、手术救治、病房、药房等需求。也可供患者或医务人员休息、存放物品,或者作为医疗救助场所进行使用。但其需要调配车辆运载,机动性相对差。

医院船承担海上医疗治疗、伤员转运、应急抢险等任务,是海上医疗救治的重要环节,对伤病员的救治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在海战卫勤保障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海上医疗救治曾是我国海军发展的短板之一。经过数十年的努力发展,特别是2008年,我国首艘大型医院船“和平方舟”号正式入列,除了弥补自身短板之外,还多次执行海外人道主义救援任务,树立了我国的大国形象。

医疗救护飞机可以独立实施抢救、营救和卫勤增援,还可以在陆地和海上的支援下迅速到达指定区域实施医疗救治任务,具备较强的空中机动能力和空中保障能力,被称为空中救护车,降低了偏远地区医疗救治的难度,为危重病人争取了宝贵的时间。按飞机起飞重量的大小,一般分为小、中和大型的医疗救援飞机。小型医疗救援飞机主要由直升机、小型客机或运输机,以及公务机等平台加装必要的医疗设备改装而成。小型医疗救援飞机特点是机动灵活、可达性很好、对跑道的要求不高,可以接近或直达救援现场,争取了宝贵的营救时间,大大提高了营救效率。但小型医疗救援飞机航程较短,且由于机体空间的限制,运载伤员人数有限。中型医疗救援飞机主要由中型客机或运输机为平台加装医疗设备改装而成。中型医疗救援飞机特点是航程较远、舱内空间较大、运载伤员数量较多,具备空中急救能力和紧急手术能力。大型医疗救援飞机主要由大型客机或运输机为平台加装医疗设备改装而成,其航程远,舱内空间大,运载伤员数量众多,可根据重伤员、担架伤员、座椅伤员数量合理搭配,营救效率很高。这类飞机也具备空中急救能力、紧急手术能力,具有地面扩展单元。

航空医疗救援是航空应急救援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其他救援模式有着明显的速度优势。其救援速度是地面救援的3到5倍,能够有效降低40%的事故死亡率,是全世界公认的“最快速有效的救援方式”。

美国、英国、法国、日本、德国、瑞士、意大利、挪威、芬兰、澳大利亚等国家都已建立较为成熟的航空应急医疗救援体系。巴西、韩国等国也成立了专职的航空应急救援队。2021年珠海航展,我国运-9医疗救护飞机正式亮相。该型飞机上安装有急救设备和快速传送设备,同时配备医疗救护小组,可以在空中进行小型手术,伤员达到机场后能够快速将机上伤员安全转移。

兵贵神速,战场形势瞬息万变。现代战争多重打击,伤员增多、伤情复杂,这就需要医疗救护工作快速响应、全面救治、适应能力强。非战争时期,地震、台风、海啸等自然灾害、恐怖袭击事件等事件的发生,短时间内涌现大批受伤人员。医疗救援飞机使得战场医疗救助救援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医疗方舱是目前最先进的医疗救治装备,主要用于战时对伤病员的救治,可用于灾害救援和应对突发事件时对伤病员的抢救治疗,可用汽车、火车、船舶和大中型运输飞机运输,机动灵活、功能齐全、信息化程度高。一系列由医疗方舱、技术保障方舱、病房单元、生活保障单元及运力等具有不同医疗或技术保障功能的医疗方舱可以组合为方舱医院,依托成套的装备保障完成伤员救治等任务。医疗方舱由于机动性好,展开部署快速,环境适应性强等诸多优点大大提升了战场卫勤保障能力,能够适应突发的应急医学救援任务,实现了从一次性保障到可持续保障的跨越。

20世纪60年代.美军为适应越南战争的需要,率先开展了医用方舱的研究和应用。英、法、德、意等国相继研发出类型各异、规模不同的方舱式医院。我国1995年研制出第一代方舱医院,现今使用的是 “十五”后期构建的具有“三防”能力的第二代方舱医院。近年来.方舱医院在多次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中得到了实战检验,为增强卫勤保障能力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为探讨战场救治能力提供了有效的依据。进入21世纪后,方舱医院信息化作业能力提高,机动形式增多,向标准化、通用化、组合化、系统化发展,环境适应能力不断提升,更多地应用于保障非战争军事行动。在汶川及玉树抗震救灾中,方舱医院成为灾区医学救援的主要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常态化及部队的跨区调防,提升了战场医疗信息一体化平台跨越式发展的需求。随着医疗水平的发展,战场医疗救治项目会越来越全面。医疗设备小型化、轻量化设计,极大地提高了便携行,响应越来越迅速,不仅仅在空中、陆地、海上进行医疗救援,还建立海陆空一体医疗救援体系。战场医疗无论是作为部队的卫勤保障还是民用的应急救援力量,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成为战场救治,防灾救灾,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要医疗力量。

参考文献:

【1】李艳菊,李雅平,周梅.自救互救在战场中的作用及发展现状【J】20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