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量词汇对语文课堂学习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17
/ 2

巨量词汇对语文课堂学习的影响

陈璇

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梧田南堡小学 325000

  内容摘要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希望在课堂上让孩子们真正做主人,多讲、多抒发自己的看法和感受,但对于许多民工子弟、农村学校而言,让孩子们畅所欲言的课堂初衷却受到了无形的阻碍。是什么让孩子的表达受阻?如何解决这问题并促进语文课堂学习中的表达更为流畅的关键点在哪里?

关键词课堂表达 流畅 受阻碍 巨量词汇

“赢在起跑线上”是所有家长与老师们对孩子们的初愿。但真正的教育其实从孩子刚出生的那天起就已经开始了,学校并不是教育的起点。我们都渴望孩子能在课堂上畅所欲言,自由自在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自己的感受,自己的所得。但事实是在乡村小学的语文课堂中,常常出现孩子发言时的用语匮乏,话不成句,鸡同鸭讲,因为孩子与孩子之间巨大额词汇量差距,在背后影响着这一切的语言表达。

一、课堂表达与家庭语言密不可分

中国古语说“三岁定终身”,似乎意味着孩子们在小时候的表现影响着一生的所作所为,但是对于此句话各人也有各人的解读。诚如笔者在开头的引言中所说,真正的教育是从出生起就开始了,学校并非是一开始的起点。这么说,并不是在为广大教育者脱罪,而是在指向一个事实,即学生的学习是靠大脑进行精密的分析。而一个正在发育的大脑所需建立神经连接的条件就是语言的浸润。

  1. 父母的语言影响着孩子的语言习惯

“父母是孩子第一位老师”这句话的表达是中肯的。一个正在迅速发育的大脑会通过听觉和视觉接受大量的信息。教育并不是简单地在学校里圈地而学就是教育,生活其实就是教育。如果把大脑比喻成一台机器,那么父母的言行就是为孩子创造超级机器的过程。乡村学校、民工子弟学校中,家庭成员大多是外来务工人员。外来务工的父母大多工作时长,疏于与孩子交流,即使交流也多为消极性与命令式的语言,这为孩子们的语言习惯带来消极影响,也为他们的语言环境创下贫瘠的土壤。

  1. 父母的词汇量是孩子词汇库的基石

为何乡村学校,民工子弟学校的孩子们在语文课堂上表达常常不如其他学校呢?他们何以一开始就“输在起跑线上”呢?其实,孩子的语言表达需要依附在孩子的词语库基础上,而这词语库的第一缔造者是父母而非他人。根据“3000万词汇倡议”调查研究显示,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在三岁前听到的词语数量远远少于高学历家庭的孩子。

调查数据显示:

靠救济金生活的家庭,孩子每小时听到的词语数是616个

工薪阶层家庭,孩子每小时听到的词语数是1251个

高收入的家庭,孩子每小时听到的词语数是2153个

甚至,在出生头几年,高收入家庭的孩子听到的包含积极、正面意义的词语数比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多56万。数据是如此的惊人,千差万别就是从父母的词汇量开始的。

3.家庭语言对学生课堂表达的影响深远

如上一点所表述的,低收入家庭的孩子不仅听到的词语数量更少,而且会接受很多消极的词语和粗鄙的用语。加之近几年互联网对孩子们生活的影响,本身与父母交流少的家庭,因为语言汲取环境有限,转投从网络学习语言。导致语文课堂上,孩子称赞只会“666”,惊叹只会“牛X”,感受只会只言片语,课堂表达表达大打折扣,语言力一而再再而三地降格。

二、课堂表达与生生之间密不可分

 1. 词汇量不足使表达一再降格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一直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和实现的标的。但为何在实现的过程中如此困难,举足不前呢?课堂里,每一个学生都不是孤岛,彼此的交流应该组成课堂的内容。课堂内容的高低往往取决于学生主体。但是词汇量的缺乏导致孩子的表达千篇一律,已经表述的重复赘述毫无意义,再谈创新又无从说起,可怜老师们老牛拉车,再上场救场,师说生听,长长久久又绕回到“革命前”了。

2.生生交流是桥梁

出彩的课堂表达离不开学生本身的表现。只有从一两个学生开始起示范性地表达,才可以起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趋势来改变整个课堂的语用表达。学生相比老师而言,更能起到引领的作用。他们彼此之间基础相近,思维相近,易于沟通,加之即是同堂学习又是同堂竞争的关系,使得相互模仿,相互学习更有成效。彼此之间的表达才是课堂构成的桥梁。

三、巨量词汇是课堂表达的关键

如笔者前面所述,因着原生家庭巨大词汇量的差别导致孩子们在课堂表达上的匮乏,加之这种匮乏进入一种恶性循环,无从改变的沼泽困境中。课堂表达的自由度、流畅度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自信以及观点的形成,进而影响他们一生。倘若不采取措施干预、改变这种困境,那么农村学校,民工子弟学校的学习将一直落于下风,甚至打不的翻身仗。至此,笔者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以下几点策略。

1.家庭从“3T”原则开始

父母是孩子成长发育过程中最重要的助力。父母应该怎样和孩子们对话,才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其大脑潜能。根据“3T原则”法,阐述如下:

(1)共情关注(Tune in)

     共情关注,即关心你的孩子在做什么。好奇心仍旧是小学阶段孩子的共性,孩子对周围的事物好奇,而家长对孩子的关注点表示关心,更大程度化地参与孩子的生活,培养情感的联系。没有天生聪慧的孩子,孩子的聪慧其实从来都是来源于善于沟通的父母。父母如果对孩子的生活漠不关心,那么沟通更是无从谈起。

(2)充分沟通(Talk more)

     因着现代网络的冲击,成人的思维都是片段式的。要求父母多跟孩子交流,而交流不能只是零星式的话语。交流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们掌握分门别类的词汇并学会使用它们。交流也应该是双向的,而不是父母主导的单向对话,更不该是命令式的语句。父母在与孩子讨论时,应该最大限度地使用大量描述性词语去描绘事物,而不是为了追求结束话题将语句缩短化,简单化。

(3)轮流谈话(Take turns)

轮流谈话要求父母与孩子在交流时轮流参与谈话,让“你来我往”的亲子互动成功地展开,双方都积极参与其中。无论是父母发起的互动还是正在回应孩子发起的互动,成功的关键都是父母必须耐心等待孩子的回应。让孩子真的感觉到爱,感觉到关注。在亲密关系的引导下,展开开放式问题的交流,让孩子开始独立思考,最终能逐渐学会如何独立解决问题。

2.阅读是成长之路的转型

阅读对于孩子的重要性早就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了。教育界是呼吁孩子们进行大量阅读的先导者。目前,有大量的科学依据表明,如果父母一开始就给孩子读书,等到孩子上幼儿园的时候,相较于同龄人,孩子的词汇量会更大,语言表达甚至数学能力也更突出。那么对于乡村学校和民工子弟学校的家庭,本身意识薄弱起步较晚是否就无可挽回了呢?

答案是否定的。现在进行亲子阅读为时不晚,甚至在上文提到父母如果将“3T原则”实践到亲子阅读中,将会对学生的巨量词汇打造更有助力,并且扭转孩子们整个人生发展。

并且,孩子们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耳濡目染地接触大量非日常生活中出现的词汇量,这对孩子们大脑的神经刺激以及大脑神经元接触建立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3.教师是课堂表达的浸润者

“以生为本”的课堂中,教师的角色越来越被推向外围,趋于“陪同教练”的角色。但即使如此,教师依旧是整堂课堂的组织者,引领者。在家庭词汇量匮乏背景下的学生,若要有足够的词汇量刺激与积累,还需教师的浸润。语文课堂是“润物细无声”的文化,老师的语言支撑起整堂课的框架。为了孩子们能更好地自由表达,抒发自己的情感与观点,还需老师们坚持不懈的语言浸润。大量地描述,详尽地描述,尽可能地使用新词,创新的搭配对学生的巨大词汇的建构进行帮助,从而建立起一个更好,更区别于从前的语用体系。

四、总结

我们知道大量词汇对孩子的表达有深刻影响,但我们却不知道巨量词汇其实才是驱动孩子们课堂表达的原始驱动力。几乎所有的父母都能为孩子创造必要的语言环境,进而将孩子大脑的潜能开发到最佳状态。如果各位父母,各位老师都能明白和孩子说话不仅仅是只言片语,而是为了在大脑中建立一个语言区,进而使孩子成长为一个意志坚定、懂得体谅他人又能流畅表达所思所想的成年人,那么我们的教育将会变得非常美好。期待农村学校和民工子弟学校的孩子们不再是落于教育的末端,这种改变是可以从身边做起,可以从现在就开始行动的。

五、参考文献

1.Dana Suskind Beth Suskind Leslie Lewinter-Suskind 父母的语言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9年8月第一版)

2. (美)斯滕伯格,(美)威廉姆斯 教育心理学(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