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土地整治工程的耕地适宜性评价方法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17
/ 2

面向土地整治工程的耕地适宜性评价方法研究

龙欢

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陕西省西安市 710075

摘要:开展土地整治工程的主要目标是提升耕地质量,所以进行土地整治适宜性评价,是优化提升土地整治项目综合布局,提升工作效率的重要保障。高标准农田是当下最需要的土地资源之一,高标准农田地理平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农田配套,非常适宜耕地。本文主要探讨了各类土地整治工程下,开展高标准农田地适宜性评价方法,以更好地了解高标准农田,以提升土地整治工程效果,为开展后期工作提供科学参考。[A1]

关键词:土地整治;适宜性;评价

引言: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发展,,我国许多城市呈现出盲目扩张的趋势,导致了人地矛盾出现。土地整治是现阶段能够缓解土地资源应用矛盾,合理规划耕地,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随着土地整治活动大范围的开展,以耕地适宜性评价为基准的工程评价方法,是提升耕地种植质量,保障粮食安全的必然措施。所以,开展耕地适宜性评价方法研究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国内土地整治耕地适宜性评价研究

(一)农村居民点土地整治耕地适宜性评价研究

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根据目前村庄利用情况,利用人均标准法、户均标准法、空间扩展法,多方面分析土地整治工作下,对于村庄耕地适宜性的影响。基于耕地适宜性的视域下,提升空间布局科学性,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强调路径探索以及整治质量,全面开展土地整治工作,优化土地空间布局,促进城乡进一步协调发展。建设高标准农田集可以有效的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将乡村为依托,以耕地整治为重点,发挥耕地整治工作辐射作用,促进全域整治工作的发展,推动乡村发展,实现整治工作由速度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实现村镇农村居民点整治分区规划。建设高标准农田,需要集中连片、田块平整、配套水电的基础设施,这样才能提高耕地质量,科技服务能力得到加强,生态修复能力得到提升。从乡村公共设施空间可达性角度评价居民点整治适宜性,是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居民点整治的有益探索[1][A2]

(二)平原土地整治耕地适宜性评价研究

对于山地、丘陵、流域等地方,基于耕地开发利用以及限制条件等因素上,以自然条件、用地现状、整治迫切程度等几个维度,建立多维的土地整治耕地适应性评价,并利用熵权法进行耕地适宜性评价工作,根据分析结果划分适宜性等级,再结合DPSIR模型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法等作为相应地区的土地整治规划工具,应用综合因子评价方法,提升整治结果的科学性。基于不同的整治规划下,重点开展连片整治工作,充分考虑生态适应性以及环境保护需求,合理规划土地整治区域[2]

(三)土地整治耕地生态环境适宜性评价研究

在进行土地整合工作下,对于耕地生态环境适宜性评价采用理论研究与实际研究相结合,结合系统分析法,应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和ArcGIS软件平台等作为分析工具,结合定性定量研究法。其次,使用数值模型的过程分析技术,对于环境受到污染的各个重点检测期间污染物的分布情况、污染物演变规律及其相关数值进行分析,并且与不同监测地区的差异进行比较,区分各区域的污染源间的特点,提升污染受体的分析结果的科学性与准确性,强化土地整治耕地生态环境适宜性评价结果的导向性[3]

二、新技术与模型在土地整治耕地适宜性评价中应用研究

将GPS技术应用于土地整治是一项新尝试,这种方法能辅助工作人员更加精准、快速地完成工作。GPS适用于土地整治建设中的制定观测计划及设计网环节,专业人员能借助这种技术精准地优化土地整治模型建设工作,以促进土地整治更加顺利地进行。GPS除了能为工作新技术提供全天实时地工作支持外,还能为工作人员提供数据处理服务,大大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除采用GPS技术,还可以通过结合COPS系统,遥感技术,影像提取技术及数字化工作技术,来实现降低土地整治工作成本,准确地捕获土地的三维数据及其性质,绘制全面的动态数据;高效勘测区域地形并提供完整有效的地理信息;实时勘测土地整治现场情况,降低偏僻地区测量难度;简化工作工作,推进土地整治建设进程。尤其是对于土地动态检测管理工作,GPS技术结合遥感技术能够有效地提升了动态监测信息的结果,提升了后期耕地适宜性评价结果的精确度。其次,在土地整治测量工作中利用信息化工作技术,通过三维建模等数字模型技术,能够整合土地整治要求,降低测量工作的复杂性,减少计算误差,提升了测量过程的科学性及时效性,有助于优化土地整治模型,以后期耕地适宜性评价结果的准确性。所以做好信息化工作技术应用过程中的工作管理,有助于提高土地整治测量信息化的水平[4]。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使用电子射频识别技术,来提升土地整治测量工作的效率及安全,以实现测量和工作过程管理信息化。最后,在土地整治测量工作中,原图数字化技术是必不可少的工作新技术之一,其使用频率极高、适用范围广、大大简化了后续测量数据管理工作。原图数字化主要利用现有的信息化技术来对地形进型快速绘制,能够起到地籍测量的作用,其测量速度较快。目前常见的原图数字化实现方法主要有矢量化模式扫描和手扶跟踪数字化模式两种。但是这两种方法的测量结果在一定程度上难以准确反应地貌地形特点,需要进行二次不测及修测工作,再对测量的坐标进行二次对准,不断优化测量数据,提升测量成图的精确度。利用原图数字化技术能够让工作人员通过不同的图形颜色、形状及分层,改进测量标记图形符号,更好地管理土地整治的测量数据,提高后期耕地适宜性评价结果的准确性与结果查询的便捷性。

三、土地整治耕地适宜性评价的发展趋势

(一)特色耕地适宜性土地整治

以特色耕地适宜性评价为例,探讨开展土地整治工作的方法。由于特色性农业作物是发展乡村经济的重要载体,进行耕地评级时需要切实把控地方特色,研究特色农作物下耕地特点。由于特色耕地具有资源价值高、开发缺乏合理性等问题,在进行土地综合治理工作时需要考虑现有耕地以及其他用地的情况,结合农业发展传统特色及建筑特点,开发景观农业、旅游农业、绿色农业等。以特色耕地适宜性评价为基准,发特色农业土地整治并且以此为经济发展中心,建设设施,保护耕地,开展合作社、种植园等多样化增收手段。形成农民增收, 产业兴盛的双赢局面。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与升级,以融合发展的方式,助推形成特色资源保与土地整治的良性互促机制。

(二)全域性土地整治

针对保护耕地资源的前提下,为了促进土地整治工作的效果,以最大程度科学划分耕地、林地、草地的面积,开展综合治理工作,以更好地优化整体土地空间新格局。基于这一改革需求下,全域性土地综合整治工作成为农村空间规划以及耕地资源保护工作的重要环节,以减少乡村用地资源矛盾。全域性土地整治工作的重点为农用耕地、耕地保护与开发、农村居民用地等进行合理规划与整治,并基于国土空间规划整体架构下,深化土地综合治理工作,明确全域治理的综合目标。而耕地规划是农村地区开展全域土地整治工作的重要指南,通过考量土地用途,合理规划各类产业发展用地,居住住所,基础设施以及公共便民设施,来优化生态,生产,生活环境,贯彻落实土地整治工作的任务。

四、结束语

为了提高农民的利益,建设高标准农田能够实现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发展,本文建设高标准农田能够提高耕地的质量以及农业的装备水平,扩大了耕地面积,提高了对于现有耕地资源的利用效率以及土地的产出效率,从而扩大农民的利益,美化了农村形象。并且切实理清土地整治耕地适宜性评价工作在当下发展土地规划以及乡村中的意义,加快构建新型土地整治耕地适宜性评价技术应用模式,优化土地整治效果。[A3]

参考文献:

[1]杨绍萍.基于GIS的三都县农业用地适宜性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 2018, 46(19):67-69

[2]刘威, 赵文杰, 李成, 等. 基于GIS的天津市滨海新区耕地适宜性评价[J]. 国土资源遥感, 2016, 28(3):160-165

[3]孙亚芳, 王祖伟. 农村宅基地复垦耕地适宜性评价—以天津市西青区为例[J].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2018(1):24-31

[4] 费建波, 凌静, 吴玺,等. 基于土地整治监测监管系统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状况分析[J]. 农业工程学报, 2016, 32(3):8.

[5] 张睿智, 刘倩媛. 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现状与思考[J].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工程技术:00161-00161.


[A1]增加高标准农田相关

[A2]增加一些高标准农田相关内容

[A3]结尾可以多写一点